夏守沒有馬上答應,而是回複:【我考慮考慮。】
蘇月出差還有功夫想彆的事,這次工作有這麼輕鬆嗎?
難道是莫比烏斯峽穀的麻煩已經解決了?
夏守點開蘇月的頭像,發送:【你那邊工作情況怎麼樣?】
蘇月:【沒什麼進展,雖然我的眼睛能看到裂王之心的死線,但死線的變化速度和纖細程度,靠我目前的技術無法切到,所以用我的眼睛來殺死裂王之心這一方案,已經被放棄了。
上麵對我的安排是幫助巡邏,防禦可能來襲擊的鬼王。
我聽說夏守哥哥那邊的事已經解決了,情況還順利嗎?】
夏守覺得對方這話回的很有水平,如果不是知道雲瀟就是蘇月,看這回複,一定會覺得她在認真工作。
夏守:【裂王之心的活躍程度怎麼樣?】
蘇月:【聽相關負責人說,活躍度都到平常的一百倍了。
那個峽穀裡互相連接的橋梁,都是屍體掉進去異化形成的,但現在裂王之心的砍伐速度過快,導致橋梁數量銳減,以前的屍體供應鏈已經不夠用了。
我聽說,總局已經通過了囚犯運輸的新方案,決定臨時從世界各地抽調囚犯到這裡,充當橋梁素材。
唉,最近峽穀營地裡的大家,都一副要世界末日的情緒,我都開始焦慮起來了。
如果這個峽穀的橋梁全都被砍斷,地球真的會重新回彈成一張長條狀的平麵嗎?】
夏守:【彆擔心,不會有事的。】
打出這行字時,夏守想起了死錄筆記說過的那番話——[滅世的天災不是偶然發生,而是在高頻率地發生。
隻不過全都被像我一樣的人擋了下來,於是現世才平平穩穩。
而救世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世界本身就是被馬戲團小醜不斷拋著玩兒的玻璃球,哪次不留心掉到地上就ga,然後毀滅的曆史就被納入七杈曆史樹。
等你在樹上爬的夠高了,你就會知道世界毀滅是常態,就和你玩單機遊戲不斷重開新檔一樣。]
現在,夏守真的明白了這句話代表什麼。
一點沒有誇張,就是這樣。
傷疤時代的反攻會毀滅現世,地球從莫比烏斯環變成長條,同樣也會毀滅世界,而胖哥和英姐那邊正在處理的事,似乎也直接關係到百分比人類的存亡。
當隻知道一件事時,人還會心跳加快,情緒緊張,但當意識到這種事有很多件,情緒反而穩定了,就像欠一百萬和欠一萬億的心態差彆一樣。
甚至夏守對世界的存亡開始變得樂觀起來,對自身的處境反而更加在意。
畢竟滅世的危機不是他加入管控局才開始這麼頻繁的,這麼多年這個世界都扛過來了,難不成少他一個出力,世界就要毀滅了?
隻要這麼想,精神壓力就能小很多。
現在,比起地球變形的危機,夏守反而更意梅林之屋的情況。
甚至可以說,他不放心已經重置的傷疤時代,梅林之屋的原因占比很大。
因為,在傷疤時代重置後,梅林之屋中那扇封印維洛的門扉依舊沒重新穩固。
雖然回來後隨便搞了幾個貼近縫補特征的異常事件,吞噬了一些異常體,但低等級的異常體對現在的夏守而言隻是飲鴆止渴。
直到現在,夏守依舊沒搞明白,那條狗的封印異常究竟是什麼引起的。
如果是因為傷疤時代的一些變故,現在傷疤時代已經重置了,引起封印動搖的元素也應該重置了才對。
但現實是沒有,維洛的門扉依舊持續破損著。
這背後的原因,愛麗絲也不知道,反倒是死錄筆記給出了一條思路。
筆記的回答是:
【梅林之屋的封印很完善,在封印完成後隻要持續提供封印的欲望,門扉就不可能被破壞,而在你封印其他異常體之前的所有門扉都已經完成了完美的欲望內循環,就像一個穩定生態一樣,沒有外力乾涉是不可能出現封印鬆動的。
但有幾個封印本身就非常特彆,他們從被封印開始就是不完善的,封印不完善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種就是分身效應。
舉個例子,一個生態模式和蟲群一樣的集體型異常體被封印,你封印了幾乎所有的蟲子,但唯獨漏掉了參與的幾隻,那麼這個封印從一開始就是不絕對的。
如果漏掉的蟲子在外麵死掉了倒還好,但若是沒死的話,就有可能會慢慢壯大,如果又因為各種機緣成長為更加強大的異常體,那麼原本被你封印的絕大部分的蟲群,在整體上的力量占比反而小了,這就有可能導致封印鬆動。
就像遊戲王裡黑暗大法師被封印了四肢和頭部,如果你隻封印了一隻手,那這封印顯然是不牢靠的。】
夏守當時還問:“那為什麼是突然開始不牢靠?”
筆記的想法是“距離”,封印的動搖來自於外部力量的共鳴影響,而根據目前所發生的一切,維洛門扉的鬆動是和陰曹地府墜落同時開始的。
所以死錄筆記給出了一個假設。
封印在門扉中的維洛,並不是完整的維洛,還有一部分維洛在外麵,而陰曹地府的墜落導致了外麵維洛的活躍,變相震動了梅林之屋的封印。
當然,死錄筆記最後也強調了這隻是異想天開的猜測,梅林之屋裡的封印很多年代都久遠到不可查,除了沒有失去記憶的愛麗絲之外,沒人知道所有門扉的過去背景,所以那扇門究竟是什麼情況,他也沒辦法確定。
真要調查清楚,恐怕隻能在傷疤時代去接觸尚未被封印的初王愛犬了。
在這件事上,他倒和西門慶目標一致。
但坦白說,夏守很不情願接觸維洛。
他很清楚那條狗有多麼恐怖。
但好在他已經想出應對的辦法了,隻要能找到一個滿足條件的人選,那維洛就隻是一條普通的野狗。
滿足條件的人,如果是他自己找,可能很難找,但如果是動用管控局的力量,就另當彆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