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離石遊記 > 第460章 重來一次的機會?

第460章 重來一次的機會?(1 / 1)

推荐阅读:

離石再喝一口濃茶,想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出自《孫子·謀攻篇》戰略宗旨,在異世界裡,孫子兵法還沒有大範圍傳播開來了,可能還在某個隱藏的世家手中珍藏著。

孫子意思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離石當時收集了從日本島山有人開始,一直到大和民族進化成倭寇,再進化到日本鬼子的所有進化資料。

幻想著有一日能遇上小日本,能用正確的方法收拾小日本,避開無辜的人,不要弄不好策略,反而激發了小日本的民族反抗熱情。

畢竟那時中國已經複興,做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正麵形象非常重要,做為個人一不小心,就會被扣下煽動對日仇視,破壞偉大祖國複興的大帽子。

離石拿起紙筆,在專門製作的宣紙本上,用毛筆蘸墨開始記錄起腦中的記憶的內容。

免得時間長了,有些內容記不起或是忘記了,先回想小日本是何時建立統一政權的,然後開始記錄:

東漢初,同時期大約在公元世紀末,神秘的邪馬台國逐漸沒落,而同時奈良一帶興起了一個較大的國家,因地處大和平原,故得名“大和國”。

離石又備注寫道:

“《後漢書》記載,東漢桓帝在位期間,倭國大亂,各國互相攻伐,很多年沒有立倭王,此時有一名女子名叫卑彌呼。

她是一名未出嫁的巫女,能以妖言惑眾,於是各國共推舉她當大倭王。

卑彌呼居住在深宮之中,很少有人見到過她,隻有一名男子每日送去飲食,是個十分神秘的角色。

《三國誌》記載,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間,卑彌呼曾派遣大夫難升米出使曹魏。

魏明帝冊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並授予其金印。”

卑彌呼就是大和民族的祖宗,她的後代開始學習先進製度,然後進行背刺之旅,而卑彌傳承就是大和民族的建立的大和國。

而公元世紀至公元世紀,被稱為大和國時代,也叫“古墳時代”。

大和國剛統一日本列島,便對朝鮮半島垂涎三尺,正值朝鮮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爭霸時代:

北部的高句麗,東部的新羅,南部的百濟。

實力最弱的百濟便和大和國聯盟,百濟主動引大和國入侵朝鮮半島。

直到公元世紀,大和國才被高句麗和新羅聯軍驅逐出朝鮮半島。

多年的征戰使得整個東亞文化技術大交流,日本列島的,紡織、金屬、冶煉、製陶、建築、迅速發展,同時在文化方麵,漢字,儒學,佛教也在這個時期進入了日本。

據《宋書·蠻夷傳·倭國》記載公元-世紀有五位國王先後統治過大和國,史稱“倭五王時代”從第一代倭王“讚”開始向東晉進貢。

漢字已經從移民之間使用,逐步運用到官方記錄,商業賬簿,以及外交文件之中。

第五代倭王“武”給南朝皇帝寫的國書就是使用的漢字。

此時,大和國的統治體製是“氏姓製”。經濟基礎則是“部民製”

所謂“氏姓製”指的是國王之外的豪族稱作“氏”,其中首領叫“氏上”,一般在朝廷中任職。

一般成員叫“氏人”

而所謂的“部民製”其實質就是奴隸製。部民沒有人身自由,按照主人的要求從事各種工作,雖然有自己的家庭,但是經濟不獨立,名字也是用主人的名字或者職業、地名來命名。

重生前,離石每次看到這裡,就想起郭德綱相聲裡小日本的名字,什麼“樹上”、“井邊”、“渡邊”等等名字的來曆時就想笑。

為了追求財富,王室搶占豪族領地,下層的部民也漸漸不堪奴役。

積累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促使大和朝廷不得不走向改革。

由於大和國在朝鮮半島的失利。

權臣蘇我氏把持朝政,年擁立外甥女即位,史稱“推古女王”同時任命女王外甥,“聖德太子”攝政。

推古朝正式采用“天皇”這個稱謂代替了以前的“大王”。

想到這裡,離石才了解到,小日本脫離中國朝貢體係,就是從這個推古女皇開始,自稱天皇也是從這個推古女皇開始。

而且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集權製度。並實行了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改革,史稱“推古改革”。

其核心就是永不能世襲的 冠 位 製代替以前的世襲製。

其次頒布用漢字書寫的《十七條憲法》。備注“不知道這個憲法與前世的憲法是否一個意思?”

第一條就是可笑的,所謂“以和為貴”。

第二條奉“佛、法、僧”三寶。

……

第十七條對重大之事不能一人單獨決斷。備注“難道小日本也有人穿越重生了?

在“聖德太子”和“推古女皇”相繼去世後,蘇我氏繼續大權獨攬,這也導致越來越多人的不滿。備注“值得警惕和借鑒!”

主張改革的“中大兄皇子”和世襲祭官的“中臣鐮足”拜隋唐留學生“南淵請安”為師。學習隋唐的政治製度,刺殺“蘇我入鹿”。

在刺殺成功之後,迅速降服了原蘇我氏的部屬。

組成了以“中大兄皇子”和隋唐留學生為中心的政權。備注“小日本確實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

遷都難波(今天大阪)。

效仿中國,首次建立年號--“大化”。

頒布《改新之詔》:

、廢除世襲的氏姓製、除首都外,將全國劃分為0多個“國”由中央委派的地方官“國司”全權管理。備注“0個國,可能是0多個郡縣,隻是稱呼不一樣!”

、廢除皇室和貴族的土地所有製和部民製,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國家向貴族支付俸祿,稱為“食封”。

、編製戶籍賬簿,實行班田收授法:

歲以上男子授予約畝田,女子約畝,奴婢則為公民的、政府每年一發。

、統一稅收,實行“租庸調”製。“租”是田租。“庸”是徭役。“調”是特產。

經過“大化革新”,中央集權得以建立,日本進入了封建時代。備注“大和民族已經正式開始自立!”

日本實際上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為了自己國家的整體利益,一直對外宣稱本國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

那麼,到底日本有多少個民族呢?

離石還為此多方查找資料,好在有大數據,大和民族幾乎沒有秘密。

離石通過大數據了解到,日本一共有三個民族,分彆為大和族、阿伊努族、琉球族。

日本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雖然日本的民族構成比較簡單,但是絕不能簡單稱之為“單一民族國家”。

日本列島上除了人們熟知的“大和人”以外,還生存和繁衍著彆具民族特征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一是大和民族

日本大和民族是日本民族的主體,約占總人口的%以上,大和人屬於蒙古人種東亞類型。

外形特征是頭較短,黃皮膚,黑頭發,體毛和胡須較少,眼瞼中有被稱作“蒙古襞”的皺襞,體形身材較矮。

二是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古稱蝦夷人,屬於千島人種類型。

在外貌上與大和族人截然不同,他們眉骨突出,頭發黑色呈稠密波狀,眼圓而深陷,鼻垂直,身材比大和族還矮,膚色淡褐,體毛發達。

三是琉球人。

就是被日本人吞並的衝繩,而琉球人建立國家,與中國明朝一直保持朝貢關係,中國有責任保護蕃屬國。

備注“保護蕃屬國的傳統是老祖先自古傳下來的,而大和民族自古就對中國不服,最後卻臣服於西夷統治之下,不知大和人的祖先會不會料想到日後的結局?”

即便在隋唐時代,日本也不願對中國稱臣納貢,在中國主導的封貢體係中,一直有一個特彆的存在,而小日本被大家忽視。

日本從世紀大和政權建立開始,其體量在東亞就僅次於中國,因此常想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對中國的姿態也非常曖昧。

隋唐時代是中原王朝武力鼎盛的時代,在東亞地區構建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封貢體係。

不過,在幾乎所有東亞國家至少名義上向隋唐帝國朝貢的時候,僻處海東的日本大和政權卻不願意自認低中國一等。

大和政權一麵希望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一麵卻又想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為此,在中日交往中,發生了不少周折。

隨著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頻繁戰亂,以及秦滅六國引發的逃離秦國暴政的流亡潮,東亞大陸有不少人渡海遷移到日本列島,創造了有彆於日本土著“繩文文化”的“彌生文化”,這些人被稱為渡來人或者彌生人。備注“這可能是是傳說小日本是秦人後裔的猜測之一!”

彌生時代,隨著一波又一波渡來人的到來,青銅器和鐵器幾乎同時被傳入日本,日本列島的農業獲得巨大發展。

文明進程迅速加快,在對馬島、壹岐島興起了對馬國、一支國,在九州島西北部興起了末路國、伊都國等小規模的酋邦。

著名的有著卑彌呼女王的邪馬台國亦興起於此時,不過其位置位於九州還是本州島西部的大和地區則尚在激烈爭論之中。

日本農地主要是山間的狹小平原,土地資源緊張,九州各酋邦之間為爭奪農地爆發了激烈的戰爭,為了爭奪主導權,其中一些國家向中原王朝進貢,以圖獲得中原王朝的加持,在爭霸戰中獲勝。

於是東漢時倭奴國從漢光武帝手中得到了“漢委奴國王”金印,卑彌呼則從曹魏手上得到“親魏倭王”的封號。

世紀以後,中日兩方麵都陷入混亂,交往一度斷絕。

中國西晉王朝爆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國際秩序崩塌,諸朝貢國一時無所適從;

日本則發生了受到內陸亞洲騎馬民族影響的高句麗、百濟的渡來人入侵,富含內亞風格的古墳文化取代了彌生文化,之前沒有過的馬匹也出現在日本。

日本天皇家族也有可能是隨著這一次朝鮮半島渡來人入侵而進入日本的。

有大和民族史詩之稱的記紀神話中,《日本書紀》記載的素戔鳴尊、《古事記》記載的瓊瓊杵尊都被視為天皇家族的始祖,這二者都與朝鮮半島南部頗有聯係。

素戔鳴尊曾經降臨新羅國,因不願居住此地而東渡日本;

瓊瓊杵尊下降即所謂“天孫降臨”,其下降之地日向高千穂峰被記載為“向韓國真來通”,麵向韓國,有學者據此認為《古事記》中的“日向”不處於今日九州東南部之日向國,而處於九州北部韓國對岸。

至東晉末年,才又有五位倭王進貢東晉、劉宋,即曆史上有名的“倭五王”。

不過,此時的大和政權得到歐亞大陸的騎馬技術後,以今日之日本近畿為中心,征服了日本的大片土地,在朝鮮半島南部也有伽耶、任那等殖民地或盟邦,實力強大,已非昔日卑彌呼之比。

倭王武(日本比定為雄略天皇)上書劉宋時說:

封國偏遠,作藩於外,自昔祖禰,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寧處。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控弦百萬,義聲感激,……義士虎賁,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顧。

此時的倭國向劉宋稱臣進貢,是為了從南朝主導的天下秩序中獲取高於百濟的官爵,這樣的話,在與百濟爭奪朝鮮半島時可以獲得名分和號召上的加權。

而這種進貢也並沒有什麼誠意,日本在國書中一方麵炫耀自己的兵威,一方麵又不待劉宋冊封而自稱“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等官職,隻是請求劉宋正式任命而已。

而在劉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百濟的位置尚高於倭國,劉宋自然也沒有予取予求,長期不授予大和政權都督朝鮮半島軍事的職位,直到宋齊之間政局混亂時才同意倭國的要求。

由此可見,大和政權成立後,雖然一度仍向南朝朝貢,但卻顯示出與其他朝貢國非常不同的特點。

到了隋唐時代,改名日本國的大和政權這方麵的特點更加突出了。

侯景之亂後,南朝衰弱,國際秩序瓦解,倭國不再向中國進貢。

隋朝統一中國之後,頻繁向東北亞用兵,此時倭國政治日益穩定,推古天皇於開皇二十年(公元00年)遣使出使隋朝,口氣極大,自稱以天為兄,以日為弟,以天子加太陽神自居。

與隋文帝楊堅的身份地位嚴重衝突,楊堅稱其說法“太無義理”,命令整改。

到隋煬帝時代,倭使的國書中又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遣詞用平等的私人信件形式的“致書”而非表臣服的“上表”,且自稱天子,令隋煬帝楊廣十分不快。

不過楊廣水到連高句麗都拿不下,拿更遠的日本自然毫無辦法,隻好掩耳盜鈴,命令鴻臚卿看見言辭無禮的表文不要再呈上。

不過,為了讓倭國不幫助高句麗,楊廣還是派裴世清與日使小野妹子一同去倭國報聘。

《隋書·倭國傳》中稱倭王對隋極儘謙恭,但《日本書紀》中僅記載裴世清對倭國大臣宣讀詔書,由其轉呈倭王,並無二人會麵的記載。

而且當時的倭國的推古天皇是女性,裴世清對這樣新奇的情況全無記載不合情理,所以很有可能是《隋書》為自己臉上貼金。

不過此時中日之間畢竟又開始了友好往來,倭國再一次遣使時,雖然仍然強調與中國地位對等,但措辭中增加了尊重的意味,稱“東天皇敬日西皇帝”。

唐朝建立之後聲威遠布,倭國不得不與唐朝遣使往來,倭國對唐使高表仁賜以神社的“神酒”,參照平安朝日本對視為自己藩屬的新羅使節賜予神酒的慣例來看。

竟似是以自己為天下之中,而將唐朝視為四夷看待,倭國王子也與高表仁爭禮,導致出使不歡而散。

隨著唐朝聯合新羅進攻高句麗,幫助新羅吞並其境內的日本殖民地或盟邦伽耶、任那,引起了日本的不滿,遂與高句麗、百濟聯合,對抗唐羅聯盟。

唐朝名將蘇定方消滅百濟後,由於強勢集權的天智天皇統治下的小日本,深入介入朝鮮半島局勢,先後派兵數萬支持百濟反唐運動。

直到白村江之戰日本水軍被唐將劉仁軌打得大敗潰輸,唐朝徹底鏟平百濟反抗運動,才退出朝鮮半島。

自居天下之中心的日本雖然經此大敗,但並無投降之意,天智天皇重用百濟流亡之臣在日本,尤其是在九州島遍修山城,準備與唐軍對抗到底,最終因為唐朝無意進攻日本才作罷。

公元0年,日本頒布《大寶律令》,國家建設進一步走上正軌,次年遣使武周,此後與唐朝恢複交往,大約二十年一遣使。

唐朝單方麵認為遣唐使是朝貢性質,自認為天下中心的日本朝廷則不承認這種意思,其派遣遣唐使的目的隻是學習唐朝製度和文化。

可見就是在中國武力強盛的隋唐時代,日本也不願對中國服軟,頂多基於其影響力尊為重要的大國。

不但如此,日本還要求常打交道的新羅、渤海等國對自己行藩屬之禮,而新羅、渤海基於實力對比,竟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倭國的要求。備注“基於實力上的對話,自古就有,夷人畏威而不懷德!”

新羅聯合唐朝消滅高句麗、百濟,之後又利用唐朝與吐蕃交戰之機,進攻唐朝治下百濟故地的熊津都督府,同時煽動高句麗民眾反抗唐朝。

最終與唐朝談判,得到百濟故地,得償所願,但新羅體量比日本仍明顯不足,所以隻能默許日本將其視為朝貢國。

直到新羅幫助唐朝攻擊新興的渤海國,唐朝賞以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體量大增之後,新羅才想與日本分庭抗禮,因此其使節常被日本以“缺禮”為由遣返。

不過期間在公元年東大寺大佛開眼典禮上,新羅王子金泰廉也依然承認其所獻物品為帶有進貢意蘊的“調”。

渤海國是粟末靺鞨建立的國家,其君大武藝將聖武天皇稱為“大王”,意圖平等交往,但日本將其視為藩屬,對此予以拒絕。

渤海因處於唐朝、新羅、黑水靺鞨包夾之中,對日本在軍事、經濟上有所祈求,因此雖不真正承認,但對日本將其視為朝貢國的做法則予以默許。

自居天下之中並非中國特產,而是所有原始民族基於薩滿思維共有的一種意識形態,不足為奇,尤其是中原王朝將這一意識形態建設成熟後,周邊各國無不受其熏染。

高句麗、新羅都曾自居天下之中,將靺鞨、契丹等族視為四夷,但對中原王朝則不敢不屈居邊陲之位,不然則會像高句麗那樣遭到無休無止的攻擊。

日本倚仗地處海隅,登陸不便,以及體量頗大,長期自居天下之中,深刻的影響了大和民族的心態。

唐武宗發動會昌滅佛之後,唐朝喪失了以漢傳佛教為紐帶連接起來的世界帝國的地位。

公元年,菅原道真認為對唐朝製度文化已經學習得差不多,且唐朝內部混亂,再去無益,建議停派遣唐使,對中原的心理弱勢地位也逐漸消失。備注“菅義偉是不知是菅原道真的後世子孫?”

此後的日本引用佛教的“日本、震旦、天竺”的世界觀,將日本與中國、印度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國。

整個宋代,日本也不再向中國派遣官方使節,而是以僧人作為半官方使節來交流。

蒙元滅宋之後卻折戟於日本,令日本人民族自信心大漲。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甚至妄圖消滅明朝,遠征天竺,將日本看重的“三大國”都收歸自己統治,德川家康建立鎖國體製後,更是令日本徹底脫出明朝主導的東亞體係,作為一個獨立文明不依不傍。

滿清滅明後,日本更是視滿清為腥膻,認為自己才能代表中華的正統了。

寫的有些亂,離石在回憶還有什麼事是忘了記的。

:..cc0

..cc。..cc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