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秦末,我成為了位麵之子 > 第610章,大朝會與大漢內外的發展

第610章,大朝會與大漢內外的發展(1 / 1)

推荐阅读:

賈誼擔心農社數量增長的太快,農家的技術人員已經跟不上需求了,沒有精細化的合理耕作,沒有生產力的提升,想要憑借農社發家致富,那根本就是在妄想。

賈誼可是知道,即便是有朝廷的支持,農家這幾十年擴張的速度依舊不快,正式的農家弟子也就幾千人,哪怕把農學院學生加上去,朝廷現在也很難滿足農社現在擴張的速度。

馮唐點頭道:“朝廷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了,已經專門製定了一條肥料航線,直接從產地把肥料運輸到大漢,這樣可以節省一倍的時間。”

因為農社的開辦,當今天子在百姓的威望非常高,所以朝廷上下也非常重視和農社有關的產業,徐愛民知道在農業技術人才還不足於大規模發展農社,肥料就是最好的幫手,所以他察覺到肥料價格上漲,正在想辦法尋找新的肥料島嶼,南洋這是重點地區,因為這個地區航道近,不需要再進行幾萬裡的海路運輸。

大漢曆40年4月13日,長安城,建章宮,大朝會。

天子高坐首位,大漢的三公九卿分做兩旁。

天子徐愛民臉色嚴肅道:“這兩個月朕巡視了中原七郡開辦農社的情況,就朕看到的情況而言,有好有壞,好的方麵,地方郡守,縣令都非常重視農社的建設,其他情況更不了解,朕巡視的七郡32縣,有條件的縣鄉,完成了農社改造,沒有條件的縣,最起碼有一個以上的農社,朕問過當地的縣令,為什麼要這麼麻煩,縣令對朕說,這是想要起一個樣板工程,讓農戶知道農社是什麼樣子,發展又是如何,等有條件了再繼續擴大,隻要農社能給百姓帶來收益,百姓自然會歡迎的農社的到來,可見當地縣令遇到朝廷下發的法令是動了腦子的,也是比較務實的,知道條件不足就集中力量做一個樣板,但又會量力而為,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

就朕巡視的鄉裡來看,大部分地區建設的農社之後,收入都有明顯提升,百姓也是很歡迎農社的,朕在巡視東郡的時候,當地百姓就多出詢問過朕,農社什麼時候來他們的家鄉。朕很想答應百姓的要求,更想提高他們的收入,但朕知道什麼事情都要量力而為,所以朕隻能告訴這些鄉老,等朝廷培養了足夠多的農業人才,製造資格多的拖拉機,能到海外購買更多的肥料,農社就可以到他們的家鄉。”

“我大漢的百姓還是很通情達理,即便朕沒有給他們一個明確的時間,但他們也表示願意等。”

“這些是好的一方麵,但差的也有不少,很多地區沒有條件建設農社,或者當地百姓不願意建設農社,但當地縣令,郡守,為了自己的政績,為了在朕麵前顯擺,強製要求農戶結社,一點也不看看當地的條件適不適合,也不管農戶心願,一心就想讓朕看的好。

好家夥,好幾個縣全部農戶都加入了農社,一個縣就有幾百個農社,他們不在意,有沒有農業人才,朝廷分的拖拉機是不是足夠,給他們的化肥是不是夠這麼多農社使用,他們隻知道朕說要建設農社,於是就不管不顧把所有的鄉村都建成農社。”

“朕還說過要量力而為,這些漢吏中沒有聽進去,把朕的話就截取自己想聽想做的。朕建設農社,難道隻是為了農社這個名字,朕建設農社是因為農社是一種新的生產關係,能配合新生產力,提高糧食的產能,能夠讓百姓富裕,百姓富裕才是朕想要看到的結果。

這些人倒好了,就是弄一個名字了,和成語當中掩耳盜鈴的蠢貨一樣,這世界會因為你有一個名字就會達到目標?要真可以做到,朕把大漢改名為大同國,是不是天下就大同了。

這種漢吏不是蠢就是壞,要是農社是好的事情,農戶會不想加入,需要你在這裡做惡人,他們的做法不但不能讓農社發展的更加好,反而會消耗朝廷的威望,用朝廷的威望給他做政績,他們覺得自己的臉有這麼大嗎,朕都不敢這樣做。

“廷尉。”

廷尉張恢起身行禮道:“臣在!”

“朝會之後,派遣官員去探查一番,看看這些縣的漢吏有沒有繼續欺壓百姓。”

張恢道:“臣遵旨。”

徐愛民看著自己的臣子冷道:“朕再說一遍,朕推廣農社,是想要糧食增產,百姓富裕,你們要盯著下麵的漢吏,不要讓他們掩耳盜鈴,沒本事糧食增產,也沒有本事讓百姓富裕,就直接弄個比較容易做到的事情,改個名字建立個農社,好像這樣富裕生活就來了。”

以丞相酈商為首的三公九卿道:“臣等遵旨!”

農社快速發展,甚至呈現野火燎原之勢,徐愛民本來很高興,這是他提出來的政策,百姓通過農社獲得好處,自然就支持自己,他的威望自然就建立了。

所以對各地農社的建設他是極其支持的,但中書監的老臣都勸說徐愛民,關中農社發展的這麼快。是因為農家的幾十年的積累,加上關中的基礎本就好,但其他地區怎麼可能會有關中的條件,農家的人才,甚至一下子成立這麼多農社肥料如何解決。

這麼多臣子反對讓徐愛民有點遲疑,徐凡也讓他去中原看看,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並且徐凡還讓他兵分兩路,他這一路在明的派遣一個自己的心腹暗中巡視。

徐愛民聽了父親的話,他自己大張旗鼓巡視中原,同時派遣劉恒暗中巡視地方,果然就查到了很多弄虛作假之輩。

朝會開完之後,徐愛民留下丞相酈商,尚書令袁盎兩人道:“本來朕在長安聽到農社一年多就翻一番,大漢各郡百姓都上書想要在本地建立農社非常高興,但真到下麵看來還是有點失望的,我們的漢吏唯上不管下,很多郡縣漢吏連實事求是都做不到,隻看到彆的縣有20家農社,他就要弄30家,40家,要壓過對付一頭,建立農社不管本地的經濟情況,也不管本地的人才數量,完全就是想當然的就乾,朝廷給他們定的目標動不動就翻一番,翻兩番,好像不這樣做,就顯示不出他們的才乾一樣。”

“他們要真有這本事朕還高興,但偏偏弄出了一堆雞毛,讓當地百姓損失慘重,還消耗了朝廷的信用,丞相府要嚴格監管地方漢吏胡作非為。”

酈商點頭道:“臣遵旨!”

而後徐愛民感歎道:“難怪當年父親在大漢剛剛開國的時候禁止漢吏亂伸手,父親還是有先見之明的,地方上的漢吏知道朕喜歡推廣農社,就根本不顧及實際情況亂來,好在現在情況還會嚴重,要是被這些漢吏弄的天下粥粥,朕豈不是要給他們背鍋。”

要不是他去了地方看,他都不知道這些漢吏為了討好他,敢如此胡作非為,想來當年始皇帝就是因為底下的秦吏不斷加碼,最終導致整個大秦土崩瓦解吧。

想到這裡徐愛民對袁盎道:“地方上的賢者,還有來長安城告狀的百姓奏折,你要第一時間交給朕,要是沒有賢者和百姓的監督,隻怕地方上的漢吏真把自己當成百裡侯了。”

袁盎道:“臣領命!”

而後徐愛民讓侍從把奏折拿過來進行批閱。

和喜歡拱垂而治的徐凡不同,徐愛民把更多的時間都用在治理國家上。他明白大漢的天下是父親打下來的,即便父親拱垂而治也不會影響他的威望,但他卻沒有父親的威望,要是刻舟求劍的學習父親拱垂而治,隻怕會被群臣架空。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