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章 新的敵人(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 兄弟相見,格外親切。

兩人先是互相打量對方,然後噓寒問暖。

朱慈炤見朱慈炯有些不悅,詢問道:“打了勝仗高興才對,三哥為何不高興?”

朱慈炯歎息一聲:“哎,雖然打了勝仗,可大哥不知所蹤,沒什麼好高興的。”

朱慈炤壓低聲音:“我聽商隊的人說大哥乘船入海去南洋了。”

朱慈炯猛地一激靈,同樣壓低聲音問:“你從哪裡聽來的消息?”

“從南邊的來的商隊都這麼說。”

朱慈炯想了想,拍著朱慈炤的肩膀保證道:“放心吧,我一定會找到大哥的。”

朱慈炤使勁點頭:“行,我等你的好消息。”

朱慈炯指著他身後的人:“這些人...”

朱慈炯揮手命令道:“都過來見過我三哥。”

一眾蒙古小弟紛紛上前施禮,並自報家門。

朱慈炯並未輕視他們,而是一一打招呼。

等和最後一個蒙古人打完招呼,朱慈炯關心的問:“諸位在京師住的還習慣嗎?”

一人回答:“挺好的。”

另一人回答:“太習慣了,京師要什麼有什麼,比荒蕪的草原強多了。”

朱慈炯又問:“諸位家裡都還好吧?”

“好。”

“還行。”

“不怎麼樣。”

“哦?”朱慈炯看向那個說不怎麼樣的蒙古人人:“你是哪個部落的?家裡遇到了什麼事?”

蒙古人回答:“回殿下的話,我是鄂爾多斯部的。我們部落與和碩特部接壤,最近和碩特部的人總是侵占我們的牧場,和我們搶奪水源。”

朱慈炯皺著眉問:“據我所知和碩特部是衛拉特部的一個分支部落,他們一直在西麵放牧,怎麼突然與你們爭奪牧場了?難道那邊遭遇了天災?”

“不是天災,是人禍!我們部落與和碩特部打了一架,互有傷亡。據俘虜說,他們想動遷徙是因為遭到了同屬於衛拉特蒙古的準噶爾部的攻擊。”

旁邊的李定國來了興趣,他問:“準噶爾部的首領是誰?”

“老首領叫和多和沁,兩年前病亡。他有十一個兒子,在臨死前把首領的位子傳給了第五子僧格。可是他的長子和次子不服,聯合其他人向僧格發起了挑戰。”

“現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與他們接壤的和碩特部也遭了殃,為了躲避戰亂不得不向東遷徙。”

(和碩特部有三個分支,一部分在青海,一部分在西藏,還有一部分跟著土爾扈特部去了伏爾加河下遊地區,這裡的和碩特部指的是青海分部。)

李定國恍然大悟:“這個準噶爾部還挺難對付的吧?否則和碩特部也不會輕易遷徙。”

第(1/3)頁

第(2/3)頁

蒙古人回答:“沒錯,準噶爾部在額爾齊斯河一帶擊敗了羅刹人(沙俄)。那裡有一個鹽井,羅刹人需要鹽井可是又打不過準噶爾部,於是以貿易的形式和準噶爾部合作采鹽。”

“不會製造火器的準噶爾部從羅刹那裡獲得了大量火器,他們本就擅長騎射,有了火器後戰力更是上了一層樓,很難對付。”

李定國表情凝重:“果然難纏!”

朱慈炯一開始並未把準噶爾部放在心上。

可是在聽到李定國對準噶爾部的評價後,才意識到對方的厲害之處。

不過他並非多想,畢竟這種事還輪不到他來擔憂。

又走一會,隊伍來到安定門外。

歡迎他們凱旋的隊伍早已在城外等候多時。

歡迎儀式結束,隊伍再次啟程。

定王朱慈炯在前。

永王朱慈炤在左,李定國在右。

大部隊留在城外,百餘親兵跟在身後。

他們穿過安定門的城門,進入翁城。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真武廟。

京師內城有九門。

其中八座城門的甕城內建有關帝廟,隻有安定門內建真武廟。

具體原因已經不可考。

朱慈炯和李定國下馬進入廟中祭拜。

祭拜結束,隊伍再次啟程。

穿過翁城的城門,見過無數大場麵的李定國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一下。

人從眾叕...

目光所至全是人。

由於人太多了,導致道路堵塞。

為了保持道路暢通,五城兵馬司和京營士兵一起用人牆撐開一條路。

朱慈炯輕咳一聲,穩了穩心神催馬向前。

李定國也輕咳一聲跟了上去。

在百姓們夾道相迎的歡呼聲中,朱慈炯和李定國來到了皇城外麵。

朱慈炯進入皇城向崇禎複命。

李定國暫住在皇城外麵的一座寺廟內。

第(2/3)頁

第(3/3)頁

乾清宮內。

朱慈炯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聲淚俱下道:“兒臣有罪,請父皇發落。”

崇禎倒背著手,靜靜的看向大殿房頂,一言不發。

許久之後他才慢慢說道:“你大哥果真失蹤了?”

見自己受到懷疑,朱慈炯立刻抬起頭說道:“兒臣絕不會作出弑兄之事!最後一個見到我大哥的人是倪元璐,在他之前還有很多人見過他,兒臣早已將他們送往京師交給了父皇。”

“請父皇明察。”

“哎,”崇禎一聲長歎:“你大哥這輩子吃儘了苦頭,還沒來得及享福就失蹤不見。朕心甚痛,甚痛啊!”

朱慈炯跪在地上,淚流滿麵。

朱慈烺吃過哪些苦彆人或許不知道,可他清楚的很。

等了一會,崇禎再次說道:“去後宮看看你娘吧,你大哥的失蹤對她打擊很大。”

朱慈炯叩首道:“是,兒臣這就去。”

母子相見,抱頭痛哭。

......

崇禎二十八年八月十八。

崇禎在皇極殿早朝。

今天隻有一件事:論功行賞。

兵部尚書王家彥站出來說道:“陛下,今遼東已定,內亂已平,各路大軍也已返回原籍,臣以為應對功臣進行封賞才能上承天意,下安軍心!”

“臣附議。”

“臣也附議。”

朝堂上的複讀機們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崇禎點頭:“不錯,確實應該封賞功臣。”

眾人的目光全都落在禮部尚書邱瑜的身上。

吏部掌管天下官吏選拔,任命,封賞,功勳,考核等職。

(明朝後期武將調動升遷歸兵部管轄,但封爵和襲爵還是由吏部管轄。)

吏部尚書邱瑜雙手舉起一份奏疏:“這是吏部擬定的封賞奏疏,請陛下過目。”

這封奏疏早就提前看過,崇禎又象征性的看了一遍,站起身說道:“召諸將進宮,接受封賞!”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