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皇與母後以及眾位大臣都寄予厚望的太子!
李承乾其實一直都是相信自己未來會有所作為的,隻是天幕放出來的短短幾句話,就讓他這個孩子有些不知所措。
是哪裡出了問題?
是弟弟嗎?
【李承乾:“你想立魏王取代我為太子,你讓他住進武德殿!”
李世民:“承乾!”
“請陛下稱太子!”】
短短幾句對話,就向眾人說明白了他們父子二人關係之惡劣。
或許也不是惡劣,隻是矛盾太大了。
李承乾:所以魏王是哪位?
李承乾看了眼現在在身邊的弟弟們,作為皇子,誰都有心思想要爭奪皇位。
沒有這個心思是不可能的。
可是在李承乾心裡,與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是不一樣的。
也隻有同父同母的兄弟,才不會背刺自己這個兄長。
還不算太大的李承乾,對於自己的弟弟受寵沒太大感覺,畢竟,他可是太子,是父皇母後極為寵愛的孩子。
在他之下的弟弟就算再受寵,哪裡會越過他去?
莫非是未來父皇的一個妃子極為受寵從未寵愛那個孩子?
李承乾順著母後的力道低下了頭,母後的手掌依舊溫暖,看著慈愛的母親,李承乾懷疑未來那個人是否真的存在。
有母後在,誰能越得過母後呢?
李承乾不知道,就是自己的這麼一番猜測,差一點就接近了真相。
是,長孫皇後還在世,沒人越得過她去,但要是不在了呢?
至於皇子之間的鬥爭,長孫皇後是不會參與的,她能做的,就是保證自己的孩子。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母為文德皇後長孫氏,公元年,即武德二年,李承乾出生在太極宮承乾殿。】
【公元0年,李承乾被封為恒山王,公元年被封中山王。】
【少時的李承乾,即由陸德明與孔穎達等儒學大師教導學業,因此,史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慧”並非虛言。】
太子聰慧好學,是眾人最樂意看到的,太子好,那就是後繼有望,王朝有望。
天幕所說,與現在的李承乾完全對的上。
現在的李承乾,未有天幕出現時,便勤奮好學,無需人督促便能很好的完成課業,甚至在閒暇時候也善思,無一刻放鬆。
如此勤學的太子,讓眾人不免高興。
現在天幕出現了,除了每日固定時間與陛下皇後一同觀看外,其餘的時候李承乾一如往日。
畢竟,天幕代表著未來現在和過去,要是把握的好看的好,就能抓住先機。
沒有人會蠢到放過先機。
【公元年,李世民即位,就冊立八歲的李承乾為太子,早聞睿哲,幼觀《詩》《禮》,“風姿峻嶷,仁孝純深”的李承乾深得太宗喜愛。】
【然而成年後的李承乾私下喜好聲色,朝廷之上則言必忠孝,善於激辯卻不善於權辯和謀略 】
【唐太宗思賢若渴,禮賢下士,而李承乾“私所引接,多是小人”,令太宗不悅。】
聽到這裡,如自己的父皇母後一般,李承乾緊緊皺起了眉頭,他怎麼也想不到,此時的他想要如同父皇一般成就一番大業,但卻被天幕告知,他以後喜好聲色,謀略不足。
這怎麼可能?!!
李承乾自問,他現在從未想過那些。
不隻是他,就連李世民也想不到自己的太子會變成那個樣子。
一切的改變都是有原因的,承乾是個好孩子,絕不可能沒有原因。
強壓下內心疑惑的的李世民,是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好孩子會變壞。
【此時魏王李泰極得太宗歡心,於是李承乾李泰兄弟二人交惡。】
【諫議大臣褚遂良進諫說:魏王稟料過東宮,議者以為非是。】
【魏征進諫:人之多言,尚或可畏。又王之心亦弗遑舍,願罷之。成王以寵為俱之美。】
【太宗覺悟,為杜絕皇子對儲位起覬覦之心,特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師,以絕眾望。】
【但是,魏王李泰已經起了奪長之念,他以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人作為心腹助手,幫助聯合朝臣大臣形成了魏王集團勢力。】
萬萬沒想到魏王是自己的嫡親弟弟!
李承乾甚至震驚到沒了方才放鬆的姿態,整個人緊繃了起來,李泰比自己小一歲,說起來,倒也確實有這個資格!
可是,要是李泰不是自己的嫡親弟弟,他或許還可以坦然接受,因為這是對自己的考驗。
考驗他這個太子是否有這個能力奪得勝利。
可為何偏偏是李泰!
看著身旁一臉茫然和自己一樣震驚的李泰,再看看母後,李承乾實在是做不到在自己的母親麵前兄弟相爭。
為何偏偏是李泰!
難道他想要效仿父皇對前太子的的做法,把自己這個太子殺了嗎?
同樣的,李世民也想到了這一點,玄武門之變一直在他心中無法抹除,隻是後世人的稱讚與喜愛漸漸讓他好受了不少。
如今,同父同母的兄弟倆,會和他們一樣嗎?
這無疑是對李世民的一個巨大的打擊。
這樣的情況,莫不是在大唐成了個不成文的規定?
【太子病蹇,不良於行,李泰不斷用計詆毀讒害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則因足疾怕被廢,也是真實的存在。】
【貞觀十六年,試圖謀殺李泰失敗後,聯合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圖謀不軌。】
【得知魏王李泰的奪嫡之念,為保儲君之位,李承乾決定聯合侯君集、李安儼、杜荷等人發動兵變。】
【侯君集是李承乾的嶽父,是曾與唐太宗打天下的開國元勳。】
【他參與謀反的原因有三:一是滅了高昌國後,將金銀財寶據為己有,被李世民下獄關禁閉反省,內心有怨。】
【二是李泰和李承乾能力差距顯著,曆經過玄武門之變的侯君集不想讓李承乾成為下一個李建成。】
【公元年,李承乾起兵逼宮,結果尚未動手,事泄被擒,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等人儘皆伏誅。】
:..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