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1月1日,奉天兵工廠的實驗室裡燈火通明。陳樾揉了揉發酸的眼睛,麵前的桌子上攤開著十幾份從朝鮮戰場繳獲的鷹醬裝備技術手冊。這些泛黃的紙張上滿是英文標注和複雜的技術參數,普通人看了準會頭暈眼花。
"陳工,您要的咖啡。"年輕的助手小王輕手輕腳地推門進來,把冒著熱氣的搪瓷缸放在桌上,"這都淩晨兩點了,您還不休息啊?"
陳樾端起搪瓷缸抿了一口,苦澀的液體讓他精神一振:"再等會兒,這個k38航空相機的原理圖馬上就分析完了。"他的手指在一張曬藍圖紙上輕輕滑動,眼睛卻盯著虛空中的某處——那是隻有他能看到的係統界麵。
小王好奇地瞄了眼桌上的資料,全是些看不懂的洋文和古怪的機械圖紙。他撓了撓頭:"陳工,這些外國玩意兒真能用到咱們的無人機上?"
"當然能。"陳樾頭也不抬地回答,手指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著,"你看這個k38相機,雖然重了點,但成像質量比咱們現有的好太多了。"他頓了頓,突然想起什麼似的,"對了,明天讓機修組把倉庫裡那台繳獲的f86上的偵察設備拆下來,我有大用。"
等小王離開後,陳樾立刻調出係統界麵,將剛剛研究透的k38相機數據錄入知識庫。係統立刻彈出提示:【檢測到航空相機技術,是否進行逆向分析?】
陳樾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是"。隻見係統界麵上,那台複雜相機的三維模型迅速分解成數百個零件,每個零件旁邊都標注著詳細參數和製造工藝。最讓陳樾驚喜的是,科技係統還自動生成了幾處優化建議,將原本笨重的結構精簡了將近三分之一。
"太棒了!"陳樾忍不住拍了下桌子,震得搪瓷缸裡的咖啡都濺出來幾滴。他趕緊擦乾淨桌麵,又調出之前掃描的anaxt2電視傳輸係統資料。這個從擊落的rb45偵察機上繳獲的設備,將成為無人機升級的關鍵。
接下來的十天裡,陳樾幾乎住在了實驗室。他白天帶著技術員們拆解繳獲的偵察設備,晚上則通過係統分析這些技術的可行性。兵工廠的工人們經常在深夜還能看到實驗室的燈光,有時甚至能聽到陳樾興奮的自言自語。
"老陳這是魔怔了?"食堂裡,幾個老技工邊吃早飯邊議論。
"噓,小點聲。"年紀最大的李師傅壓低聲音,"聽說是搞什麼新式無人機,總部特彆重視。"
"無人機?就那個會飛的鐵疙瘩?"年輕些的張技工不以為然,"能比得過真飛機?"
李師傅神秘地搖搖頭:"你懂什麼,陳工搞出來的東西,準保讓洋鬼子大吃一驚。"
11月10日深夜,陳樾終於完成了初步設計。他將anaxt2電視傳輸係統與無人機的控製係統整合在一起,還參考了繳獲的f86戰鬥機的氣動外形,重新設計了機翼形狀。
"小王!小王!"陳樾激動地衝出實驗室,把正在打盹的助手嚇了一跳。
"怎麼了陳工?著火了嗎?"小王一個激靈跳起來。
"快去找趙總工!就說無人機的升級方案出來了!"陳樾揮舞著一疊圖紙,眼睛裡布滿血絲卻閃著興奮的光。
半小時後,被從被窩裡叫起來的趙總工披著棉襖,睡眼惺忪地研究著陳樾的設計圖。看著看著,他的眼睛越睜越大,最後完全清醒了。
"老陳,你這這也太"趙總工的手指微微發抖,"這電視傳輸係統真能穩定工作?還有這個新發動機布局"
"絕對沒問題!"陳樾信心滿滿地指著圖紙,"我計算過了,這樣改造後,飛行速度能提升40,續航時間延長一倍,遙控距離"
"等等等等,"趙總工打斷他,"你這些數據哪來的?咱們可沒條件做這麼多風洞試驗啊!"
陳樾早有準備:"部分數據參考了繳獲的f86飛行手冊,部分是根據現有無人機的實測數據推算的。"他頓了頓,又補充道,"當然,具體效果還得造出樣機來驗證。"
趙總工將信將疑地點點頭:"那行,我明天就組織技術小組討論。不過"他猶豫了一下,"老陳,你確定這些外國技術咱們能消化得了?彆到時候"
"放心吧,"陳樾拍了拍老搭檔的肩膀,"我已經把所有關鍵技術都吃透了。再說,咱們不是有現成的設備可以拆解研究嘛。"
第二天一早,兵工廠的會議室裡就炸開了鍋。二十多名工程師圍著陳樾的設計圖爭論不休。
"這個電視傳輸係統太複雜了,以咱們現在的電子工業水平"
"我倒覺得發動機布局改得好,你們看這個進氣口的設計"
"問題是材料怎麼辦?這種鋁合金咱們廠現在可生產不了"
陳樾耐心地聽著每個人的意見,時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幾句。等大家討論得差不多了,他才站起來解釋:"材料問題我已經聯係了鞍鋼,他們新研發的合金應該能滿足要求。至於電子元件"他神秘地笑了笑,"咱們不是剛接收了一批毛熊援助的電子管嗎?"
會議持續了整整一天。最終,技術部決定采納陳樾的大部分設計,隻對幾個細節做了微調。會議結束時,趙總工宣布:"從明天開始,全廠優先保障無人機升級項目,代號'翔龍2'!"
接下來的十天裡,奉天兵工廠進入了戰時狀態。三班倒的工人們將車間擠得滿滿當當,機床的轟鳴聲24小時不停。陳樾幾乎住在了車間裡,隨時解決技術難題。
"陳工,這個鏡頭支架的精度要求太高了,咱們的車床"
"用鉗工老王的那套土辦法,先粗加工再手工打磨!"
"陳工,電視信號的抗乾擾測試又失敗了"
"去把通訊連的那台繳獲的鷹醬軍電台拆了,用裡麵的濾波器!"
11月20日淩晨,陳樾終於完成了全部圖紙的繪製。當他將厚厚一疊圖紙交給趙總工時,老趙驚訝地發現每張圖紙都標注得異常詳細,甚至連螺絲的扭矩參數都寫得清清楚楚。
"老陳,你這是"趙總工翻著圖紙,突然注意到陳樾右手上纏著的繃帶,"你的手怎麼了?"
"沒事,"陳樾輕描淡寫地說,"畫圖時太專注,被茶杯燙了個泡。"其實是他連續工作36小時後,不小心被機床蹭了一下。
五天後,第一架"翔龍2"原型機終於組裝完成。這個銀灰色的大家夥比原來的無人機大了整整一圈,機頭下方裝著一個流線型的攝像頭吊艙,兩側機翼上各有一個改進後的發動機。
試飛安排在淩晨秘密進行。當"翔龍2"在跑道上滑行時,地勤人員都屏住了呼吸。隨著陳樾按下遙控器,無人機輕盈地躍入夜空,很快變成了一個小光點。
"圖像傳回來了!"監視器前的技術員突然喊道。隻見黑白屏幕上清晰地顯示出地麵的景物,雖然有些雪花,但比之前的信號清晰多了。
陳樾小心翼翼地操縱著無人機做出各種動作:爬升、俯衝、盤旋每一項測試都順利完成。當無人機最終平穩降落後,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飛行高度1500米,遙控距離120公裡,續航時間4小時"測試員念出一串數據,"全部達到設計指標!"
趙總工激動地握住陳樾的手:"老陳,你又一次創造了奇跡!"
陳樾卻搖搖頭:"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全廠同誌共同努力的結果。"
三天後,陳樾提交了一份詳儘的後續研發計劃,包括改進電視傳輸質量、增加夜間偵察能力等。他在報告最後寫道:"建議立即啟動'翔龍2'量產工作,優先裝備邊防部隊。"
1953年12月1日,奉天兵工廠接到了首批50架"翔龍2"的生產訂單。與此同時,一列滿載著特殊設備的軍列悄悄駛向西北方向——那裡,一個代號"邱小姐"的秘密工程正急需這種先進的偵察手段
車間的牆上,新掛起了一條橫幅:"學習陳樾同誌鑽研精神,為實現國防現代化奮鬥!"而此刻的陳樾,已經埋首於新的研究課題中。在他麵前的圖紙上,隱約可見一個更大型的無人機設計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