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15日清晨,陳樾正在實驗室裡調試新設計的衝鋒槍樣槍,突然聽見辦公室門被"砰"地一聲推開。他抬頭一看,趙廠長滿臉愁容地站在門口,手裡攥著一份文件,指節都泛白了。
"陳總工,出大事了!"趙廠長三步並作兩步衝進來,把文件拍在桌上,"你看看這個!"
陳樾放下手中的遊標卡尺,拿起文件掃了一眼。這是一份物資緊缺報告,上麵用紅筆圈出的數字觸目驚心——鐵礦儲備僅夠維持兩周生產。
"怎麼會這樣?"陳樾眉頭緊鎖,"年前不是剛補充過庫存嗎?"
趙廠長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摘下帽子擦了擦額頭的汗:"都怪咱們的新轉爐太能吃了!一台轉爐的產量頂過去五台平爐,可耗礦量也是五倍啊!"
陳樾這才恍然大悟。自從兵工廠大規模采用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後,生產效率確實突飛猛進,但沒人想到原料消耗會成倍增長。
"我跟部裡求援了,"趙廠長苦著臉說,"可全國都在大建設,哪個廠不缺鐵礦?毛熊那邊又坐地起價,一噸鐵礦要換三噸糧食!"
陳樾走到窗前,望著遠處冒著滾滾濃煙的轉爐車間。兩個月前,這些先進設備還是他的驕傲,現在卻成了吞噬原料的"怪獸"。
"廠長,咱們國內鐵礦儲量不少吧?"陳樾突然轉身問道。
"儲量是多,可開采跟不上啊!"趙廠長從公文包裡掏出一疊照片,"你看看,大多數礦場還在用鋤頭刨、籮筐背,一天能挖幾噸礦?"
照片上,衣衫襤褸的礦工們正在陡峭的礦坑裡勞作。有人掄著鐵鎬,有人用竹筐背礦石,還有人在用最原始的木軌推車運輸。這場景讓陳樾想起係統空間裡那些現代化礦山的影像——巨大的電鏟、轟鳴的鑽機、綿延數公裡的傳送帶
"我有辦法了!"陳樾猛地拍了下桌子,"咱們自己造采礦設備!"
趙廠長瞪大眼睛:"采礦設備?那得多大個家夥?咱們廠能造嗎?"
"不用造太大的,"陳樾已經在紙上畫起草圖,"先研發幾種適合中小型礦場的設備——鑽機、小型挖掘機、粉碎機、傳送帶隻要把效率提高幾十倍,危機就能緩解。"
趙廠長盯著那些潦草卻精準的線條,眼神漸漸亮了起來:"需要多久?"
"五天。"陳樾頭也不抬地繼續畫著,"給我最好的機械加工組,再調十個技術員。"
"全廠資源隨你調動!"趙廠長一把抓起帽子,"我這就去安排!"
當天下午,兵工廠最精銳的機械加工組就被集中到了一間空倉庫。陳樾把組長老王和十幾個技術骨乾叫到一起,在黑板上畫了個簡易礦場的布局圖。
"同誌們,我們要造這些設備。"他指著圖上標注的幾個位置,"首先是鑽機,用來打爆破孔;然後是這個小挖掘機,負責裝車"
技術員們麵麵相覷。留著絡腮胡的老王撓著頭:"陳總工,俺們連真礦場都沒見過,咋造設備啊?"
"這個好辦。"陳樾早有準備,從公文包裡取出一疊照片和圖紙,"這是我從國外資料上找到的參考圖。咱們不需要照搬,要根據國內實際情況改良。"
接下來的三天,倉庫變成了臨時設計室。陳樾白天指導技術員們畫圖,晚上獨自完善設計。他刻意控製著技術水準——既要顯著提高效率,又不能超出當前工業基礎太多。
2月18日,第一台設備的設計圖完成。這是一種輕型鑿岩機,用汽車發動機驅動,重量隻有進口設備的三分之一,但鑽速絲毫不差。
"妙啊!"老王捧著圖紙嘖嘖稱奇,"用廢舊汽車零件就能改裝,省大事了!"
陳樾笑著指向一個特殊部件:"關鍵是這個釺頭,用了咱們新研製的合金鋼,壽命比普通鋼長五倍。"
第二天,小型挖掘機的設計也出爐了。這種半機械化的設備需要兩人操作,一個控製方向,一個操縱鏟鬥。雖然比不上真正的挖掘機,但效率是人工的二十倍。
"結構越簡單越好,"陳樾向技術員們解釋,"要考慮到礦場的維修條件。所有易損件都要能就地更換。"
最讓大夥兒稱奇的是帶式輸送機的設計。陳樾創造性地用帆布代替橡膠,用木架代替鋼架,成本隻有進口設備的十分之一。
"帆布耐磨嗎?"年輕技術員小李忍不住問。
陳樾從兜裡掏出一塊處理過的帆布樣品:"用桐油和生漆反複浸泡過,比普通帆布結實十倍。咱們老祖宗的智慧可不能忘啊!"
2月20日,所有設計圖終於完成。陳樾和趙廠長一起審閱著厚厚一摞圖紙,包括鑽機、挖掘機、破碎機、輸送機等八種設備,涵蓋了采礦的各個環節。
"太完美了!"趙廠長激動地翻著圖紙,"我這就安排試生產。對了,部裡剛調來一批大學生,正好讓他們參與"
"等等,"陳樾突然想到什麼,"這些設備造出來後,不能光咱們用。要儘快推廣到全國各大礦區。"
趙廠長一拍腦門:"你說得對!我讓生產科準備十套圖紙,發給兄弟廠一起生產!"
當天下午,第一台試驗型鑿岩機就開始組裝。車間裡熱火朝天,工人們圍著這個"鐵疙瘩"忙前忙後。陳樾親自指導每個關鍵部件的安裝。
"減速器齒輪要對準"
"液壓管要加裝護套,防止礦石刮蹭"
"這個操縱杆再延長十公分,操作更省力"
傍晚時分,隨著發動機的一聲轟鳴,鑿岩機成功運轉起來。鋒利的釺頭輕鬆鑽入準備好的岩石石塊,碎屑四濺。
"成功了!"操作員小張興奮地大喊,"比手錘快一百倍都不止!"
接下來幾天,其他設備也陸續試製成功。小型挖掘機在廠區空地上表演了"挖土絕活",不到十分鐘就裝滿了一卡車;破碎機將大塊礦石嚼碎成均勻的顆粒;帆布傳送帶平穩運行了八小時毫無磨損
2月25日,來自鞍山鐵礦的考察團專程趕到奉天。當看到這些"土洋結合"的設備演示時,礦長激動地握住陳樾的手:"陳總工,您這是救了全國鋼鐵業的命啊!"
陳樾謙虛地笑笑:"都是同誌們群策群力的成果。不過這些設備還需要實地檢驗"
"明天就運去我們礦!"礦長迫不及待地說,"我派最好的工人來學操作!"
三天後,捷報傳來。鞍山鐵礦采用新設備後,日產量提高了三十五倍!更重要的是,礦工們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全國。短短一周內,十幾個大型礦區的訂單像雪片般飛來。趙廠長緊急調整生產計劃,將三分之一的產能轉向采礦設備。
3月5日的廠務會議上,後勤科長老李拿著最新的報表,笑得合不攏嘴:"同誌們,鐵礦危機解除了!不僅夠咱們自己用,還能支援兄弟單位!"
會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陳樾卻悄悄溜出會議室,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桌上攤開的是下一步計劃——選礦設備和冶煉工藝改進。他知道,解決了原料危機隻是第一步,要讓夏國的鋼鐵工業真正站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窗外春風拂麵,廠區裡的柳樹已經抽出嫩芽。陳樾望著遠處隆隆作響的轉爐車間,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那些吞噬鐵礦的"怪獸",如今終於可以開足馬力,為新夏國鍛造更多的鋼鐵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