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的食堂藏在幾棟紅磚宿舍樓中間,青磚煙囪正冒著淡淡的白煙
門口的黑板用粉筆寫著今日供應:玉米糊糊(005元碗,糧票 2兩)、饅頭(003元個,糧票 1兩)、炒青菜(01元份)、紅燒肉(03元份,肉票 1兩)。
最底下還用紅粉筆標著:“今日供應稀粥,憑票免費續碗”。
稀粥免費其實很有時代特色。
1979年糧食供應雖較特殊時期時期寬鬆,但仍需精打細算。
食堂對稀粥、湯類等低成本流食提供“免費續碗”,是“保證基本溫飽”的體現,
排隊的隊伍已經繞了半圈,多是留校的學生和教職工。
穿藍布襯衫的男生們挎著軍綠色帆布包,裡麵露出搪瓷飯盒的邊角;
紮馬尾辮的女生們湊在一起小聲說笑,辮梢的蝴蝶結隨著排隊的動作輕輕晃動。
許成軍剛站定,就聽見身後有人喊:“許同誌!”
回頭一看,林薇正踮著腳朝他揮手,馬尾辮甩得像小鞭子:“沒想到在食堂能碰見你!”
她身旁的陳陽手裡攥著兩張糧票,見了許成軍不好意思地笑:“昨天話說重了,今天我請你吃紅燒肉賠罪。”
“可彆,我這人記仇,得請兩頓才行。”
許成軍笑著讓他們排到前麵,“不過先說好,食堂的紅燒肉肥的多,得你吃肥的我吃瘦的。”
這陳陽從昨天他們話裡的意思應該是個家境好的,
看也看的出來,聽也聽的出來,
穿的的確良襯衫都比其他人新上幾分,
口音帶點上海話的味道,但是刻意收著,
雖然昨天說他“壞話”,但也有分寸,人應該不差。
林薇是一點不含糊,立刻轉頭對窗口喊,“師傅,四個饅頭,三碗糊糊,兩份青菜!”
又回頭問,“紅燒肉要幾份?陳陽說他請客。”
“一份夠了。”
許成軍掏出糧票遞過去,“肉票比鈔票金貴,省著點用。”
他估摸著一份紅燒肉對陳陽負擔應該不大,
他就笑納了,
但是菜和主食,他卻是主動買了三個人的份。
《試衣鏡》和《穀倉》的稿費馬上要到了,不算富裕,但是也夠做點人情往來。
打飯的師傅是個絡腮胡大叔,揮著鐵勺在大鐵盆裡舀菜,勺沿磕得盆沿叮當響。
“知青同誌?”他接過糧票時多看了許成軍兩眼。
“師傅慧眼如炬。”
許成軍笑著點頭,“要是來複旦上學,天天來您這打飯。”
“那得多給你打半勺肉。”
大叔舀紅燒肉時特意多顛了下,肥油順著勺沿滴進盆裡,“我們家小子也在鄉下插隊,正要返城。”
找座位時,林薇已經占了張靠窗的木桌。
桌麵坑坑窪窪。
許成軍剛坐下,就見玉米糊糊冒著熱氣,嫩黃的粥麵上結著層薄皮,咬一口饅頭,麥香混著堿味在嘴裡散開。
“複旦食堂味道還蠻好呢。”許成軍嚼著饅頭含糊道。
林薇卻嘟囔道:“就是缺了點滋味,不夠辣!”
“知足吧你。”陳陽往嘴裡扒拉著糊糊,張嘴就懟:“去年糧荒的時候,連這玉米糊糊都摻紅薯麵,還吃辣!”
林薇“嘁”了一聲,瞪著陳陽往許成軍碗裡夾了塊紅燒肉:“吃點肉補補腦子。下午要不要去係裡的模擬考場試試?我們幫你當評委。”
許成軍剛要道謝,就見蘇曼舒背著布包從食堂門口經過,月白襯衫在陽光下亮得晃眼。
她似乎在找座位,目光掃過這邊時,與拿碗接肉的許成軍的視線撞了個正著。
微微一愣,隨即笑著揮了揮手,轉身走向另一張桌子。
陳陽掃了一眼許成軍和林薇,撇了撇嘴,道:“你認識她?”
許成軍吃完飯與兩人告了彆,在校園裡獨自晃了晃。
給腦子一點“喘息空間”。
回到資料室時,蘇曼舒已經坐在窗邊的位置。
她正低頭用紅筆在稿紙上圈畫,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格外清晰。
“蘇同學這經濟學霸,改行抄古籍,這跨界跨度夠拿諾貝爾獎了。”
許成軍把帆布包往桌上一放,笑著調侃。
蘇曼舒抬頭時眼裡也帶著笑意,推了推攤開的《文心雕龍注釋》:“許同學,彆貧嘴,黃侃這版批注才叫真學霸手筆。”
“你的論文中午我看了點,‘通變’篇這段,‘變則其久,通則不乏’,用來解你論文裡的傳統轉化理論正合適。”
許成軍湊過去,見她把批注抄在方格稿紙上,字跡娟秀卻帶著筋骨。
“你這字比印刷體還工整,當年要是練書法,說不定能成大家。”
“哪有那閒工夫。”
“我自己的的論文剛交完,這還得趁空幫你趕工。”
“對了,章教授上個月在講座裡提過‘傳統文論的當代生命力’,你麵試時可以往這方向靠。”
看這服務,不光幫忙抄,還有前沿學術講座知識傳達。
必須給好評!
許成軍咂摸著嘴,笑道:“你這服務夠五星好評了,就是不知道麵試過了能不能給你發錦旗。”
“五星好評?”
什麼奇怪的話,但還聽起來挺好玩。
“錦旗就算了。”
蘇曼舒把抄好的批注推過來,指尖不經意擦過他手背,“要是真成了複旦的人,記得請我去吃綠波廊的桂花拉糕。”
“那肯定沒問題!”
許成軍看著稿紙上密密麻麻的批注,
沒說話,埋頭重新梳理文獻綜述,並引用黃侃的觀點,
這一部分其實要說就是論文裡最薄弱的一環,
但沒辦法,時間有限,文獻資料也不夠齊全,隻能儘力而為。
許是坐久了,也寫久了。
也許是單純想找個人說說話。
他翻開論文草稿,指著“中和之美與現實主義張力”章節:“蘇同學,你看這裡,我想用桐城派的‘義理考據辭章’對應創作三要素,會不會太牽強?”
到是沒指望有什麼回應。
沒想到,
蘇曼舒歪頭看了片刻,卻給出了個許成軍意想不到的答案:“我們學經濟的講成本收益,文學創作不也講究投入產出?考據就是素材積累的成本,義理是思想收益,辭章是呈現形式的溢價。”
她忽然笑了,“這麼說是不是就不牽強了?”
這跨界解讀讓許成軍眼前一亮。
他莞爾:“蘇老師這理論遷移能力,不去讀博可惜了。”
蘇曼舒收拾著稿紙,嗔道:“又貧!”
“不過你這論文得注意平衡,既不能太掉書袋,也得顯出學術深度。”
兩人湊在一桌討論,陽光在稿紙上投下交錯的影子。
許成軍講創作時的觀察,蘇曼舒用經濟模型幫他梳理邏輯,
初聽跟開玩笑似的,但是細琢磨卻也有幾分道理,
偶爾爭執兩句,最後總能在某個觀點上達成默契,
忽又倆人同時想起什麼、想說些什麼。
默契抬頭,
又一時愕然,
相視一笑,
好似一切儘在不言中。
“誰教歲歲紅蓮夜”
“兩處沉吟各自知”
管理員張大爺路過時笑著搖頭:“現在的年輕人,討論學問比搞對象還熱乎。”
蘇曼舒的臉倏地紅了。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鄭風・野有蔓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