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森寫文章反駁王乃文教授,本以為會得到影評界的支持,結果遭到現實的當頭棒喝。
他忘了這裡是八十年代,是一個喜歡詩和理想,鄙視金錢名利的時代。
《一個都不能少》裡歌頌的價值觀在九十年代末會受到稱頌,在八十年代則不一定。
在王乃文發文批評《一個都不能少》後,許多文化人撰寫影評支持王乃文,包括王碩、王曉波、劉索納、海晏等文藝圈名人。
他們聲稱《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平庸之作,當不起那麼多讚譽。
他們批評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點,新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應該以揭露社會上存在的問題為主,針砭時弊,戳破黑暗,而不是為地方歌功頌德,粉飾太平。
《一個都不能少》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
第二點,電影隻講了代課老師劉敏濤去城裡尋找輟學兒童侯勇貴的故事,卻沒有深入剖析小河村貧窮的原因,學生們輟學的原因。
還有劉敏濤才13歲,為什麼不繼續上學?
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及原因。
女作家劉索納批評說李茂森導演為保證電影過審,主動放棄探討那些深刻的東西,隻浮光掠影地講述代課老師信守承諾的故事,是一種膽小懦弱的表現。
第三點,影片裡解決問題的方式有些過於理想化。
依靠媒體曝光和熱心人捐贈隻能解決幾個孩子的問題,卻無法改變一個地區貧困落後的教育麵貌;
李茂森導演可以用‘彩色粉筆’給影片結尾塗抹上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卻無法給嚴峻的社會現實塗抹上同樣的色彩。
等等。
李茂森看完這些影評,冒出一身冷汗。
他不覺得這些人說的不對,隻覺得八十年代的文人頭真鐵。
敢公開談論社會問題,公開抨擊《一個都不能少》這種正能量電影。
他也忽然明白田狀狀、婁燁、賈科長、薑紋等人為什麼會拍出那些不能上映的電影。
大概也是受到當前文化氛圍的影響。
而他來自後世,一個完全被體製化的導演,要他做這種事,他確實不敢,也不會去做,因為賺不到錢,對個人也沒有好處。
李茂森搖搖頭。
“李茂森,你要寫文章反駁嗎,你快寫,我幫你送到報社去。”
周滔眼睛亮晶晶的,臉上帶著一種看熱鬨不嫌事大的興奮感。
李茂森想了一下,還是不反駁了。
第一是那些人的評論雖然比較嚴苛,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是電影已經交給了中影公司發行,票房好壞都跟他沒關係,即使要反駁也是他們來反駁,不用他這個導演赤膊上陣。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一點,等過幾年圈裡風向變了,這些言論會被一掃而空,而他和《一個都不能少》會再次被捧上神壇,俗稱躺贏。
“我工作太忙,沒時間跟他們打口水仗。你今天怎麼有空過來?”
李茂森理了理桌上雜亂的報紙放到一邊。
“對了,我有事要問你。”
周滔拉開她的雙肩書包,拿出一本《今古傳奇》,眨巴著大眼睛問他,“霖姐說你就是李小寶,是不是真的?”
“你也看武俠小說?”
李茂森笑道。
“真的是你啊!”
周滔激動地跳起來,緊緊抱住他手臂說,“李茂森,你太厲害了,《英雄》《十麵埋伏》《劍雨江湖》都寫的太好,我和同學們每期都在追,還經常討論‘李小寶’是誰,是一位帥氣的大俠,還是金庸古龍那樣的糟老頭,可沒想到會是你。”
“我就是隨便寫寫,也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
李茂森笑了笑,最新一期《今古傳奇》刊登了《劍雨江湖》前五章,小說在發布後,迅速引起書迷們的追捧。
發行十天,雜誌銷量達到100萬冊,雖然這個速度比不上八十年代初,但也是近五年賣的最快的一期。
書迷們對《劍雨江湖》前五章的評價比《英雄》《十麵埋伏》更高。
原因是篇幅較長,人物形象豐滿,打鬥場麵比較多,描寫極為精彩,言語詼諧有趣,還有小說裡描寫的江湖故事比較新鮮,素材滿滿,與金庸、古龍、黃易等作家筆下的江湖有很大不同之處。
大家看得很新鮮。
《今古傳奇》主編洛維揚昨天在電話裡說現在雜誌社每天都能接到幾十通催稿的電話,要他們提前發行下一期。
洛維揚主編也順便催稿,希望他繼續寫武俠小說。
李茂森沒拒絕,等拍完《秋菊打官司》,他會抽空把長篇小說《捉刀人》寫完。
“李茂森,你能不能幫我簽幾個名?”
周滔拿出六本《古今傳奇》放在書桌上,她們宿舍六個女生一人一本。
“沒問題。不過你要保密,我現在還不想讓人知道我是李小寶。”
“這樣嗎?我本來還打算采訪你的。”
“等我打算曝光了再讓你采訪。”
“好,我聽你的。”
周滔趴在辦公桌前,手掌托著臉頰,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
咚咚咚~
“李茂森,吃飯了。”
外麵傳來朱霖老師的聲音,朱霖老師知道鞏麗在學校上課沒時間回來做飯,要他中午到她家裡吃,李茂森去過幾次,這次也不拒絕。
“周滔?你也在,走吧,今天飯做得多,一起去。”
朱霖老師走進來看到周滔,也叫上她一起。
周滔推辭不過也跟著去了。
從朱老師家吃完飯回來,李茂森繼續畫《秋菊打官司》分鏡頭腳本。
當他在家裡忙碌時,媒體上關於《一個都不能少》的批評越來越多,即使中影公司安排人發文反駁,也僅僅做到勢均力敵。
從九月中旬開始,《一個都不能少》陸續在國內三十多個省市地區上映。
截止到九月底,影片總拷貝數量達到1152個,年度拷貝數上升到第16位,觀影人次約3000萬人次,算上學校組織的免費觀影活動,總觀影人次大概能翻一番,約6000萬人次。
電影在公映後,觀眾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電影的喜愛。
有許多老師寫信給劇組和李茂森,講述他們當老師的經曆和班上學生們的故事,這類信件半個月內收到3300多封。
李茂森收到信件後也會抽出時間來閱讀、回複,沒時間就交給王曉帥和江姍幾人代勞。
也有學生在看完電影後寫觀影感受給報社,講解他們看過電影的收獲,譬如要愛惜粉筆,好好學習。
各地報紙相繼刊登了數百篇中小學生們撰寫的小作文和繪畫作品。
河北地區有一位姓白的三輪車夫,今年75歲,平時省吃儉用,一毛錢的襪子也舍不得買。
在看過電影後捐出5000塊給一個偏遠山區修建小學。
燕京富翁李大華在看完電影後,捐款50萬塊給華夏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用這筆錢在貧困地區修建10所小學。
等等。
觀眾們反響熱烈,主流輿論也給電影極高評價。
儘管文藝圈的人繼續批評這部電影,但有民眾和主流媒體的支持,《一個都不能少》依然成了當前國內最熱門電影,李茂森也變成國內著名導演,青年導演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