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來了。”
下午,鞏麗從外麵回來,把書包擱在桌子上,倒了杯熱水。
她紮著馬尾,上身是跟李茂森身上同款的長袖運動衛衣,不過是紅色的,後麵有個帽兜,下身搭配著工裝褲,顯得休閒又有青春活力。
“我沒做飯,我們一會兒出去吃。”
李茂森放下筆揉了揉手腕,從前寫字敲鍵盤,現在需要用鋼筆寫,要翻頁要給鋼筆加墨水,非常麻煩。
“不用。我買菜了,馬上就做,你劇本寫得怎麼樣?”
鞏麗捧著杯子走過來瞅了瞅。
“大體上寫好了,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完善。”
“給我看看。”
鞏麗迫不及待地翻開劇本,越看她的眼睛越亮,之前看原小說,隻覺得這個故事還行,拍出來會是一部不錯的農村題材電影。
但在看過李茂森的劇本後,她發現這個故事太棒了,比原著有質的飛躍。
原本女主角是個四十多歲的大齡婦女,靠著一股子倔勁四處討說法。
經過李茂森改編,女主角變成一個才結婚不久的年輕媳婦,名字叫秋菊,懷孕七個多月。
這樣改編最少有三個好處。
第一,劇本中秋菊不停上訴,希望用法律手段來懲罰村長。
她的做法雖然值得稱讚,但在鄉土社會裡會被認為不懂人情世故。
一個才嫁過來的年輕媳婦不懂人情世故在邏輯上更為合理。
第二,原小說主角沒有懷孕,劇本裡秋菊懷孕七個多月。
加上孕婦的設定可以增強她身上的柔弱氣質和母性光環。
她在懷孕時不斷上訪,更能突顯出她倔強和不屈不撓的品質。
也是這種品質導致她一步步陷入法律與道德的困境。
劇情衝突更劇烈。
最後的結尾也更加有力量。
第三,女主角年齡變小,用法律手段來解決鄉土社會裡存在的矛盾,而不是老一套的人情。
這種做法表明年輕一代在解決問題時習慣用法律手段,而不是老一輩的禮教、人情、輩分等。
也說明隨著社會發展,法律普及,傳統的鄉土社會秩序正在遭遇極大的挑戰。
還有第四,把主角名字改成秋菊,一種柔弱卻堅韌的植物,更能突顯出主角的品質。
等等。
鞏麗目前隻解讀出這幾點,但就是這幾點也能看出這個劇本具有極為深刻的內涵。
秋菊這個角色也變得鮮活豐滿,比她看過的那些文藝電影裡的女主角更棒。
這真是一個好劇本也是一個好角色。
“你還挺厲害的。”
鞏麗忍不住誇讚說。
“你說什麼?”
“我說你厲害!!”
鞏麗衝著他耳朵大喊。
李茂森掏了掏耳朵,“你誇我就好好誇,叫那麼大聲乾什麼!”
“哼!”
鞏麗白他一眼,這家夥是故意的,就想聽她多誇他兩句。
“你覺得秋菊這個角色怎麼樣?”
李茂森端著茶杯喝了一口。
“還不錯。”
鞏麗不想他太得意,表情淡淡地說。
“是不錯,可演起來也很難,你大學還沒畢業,隻拍過兩部戲……”
“我能演好。”
鞏麗抬頭挺胸,滿是自信地說。
“你彆急著下結論。我對這個角色要求非常高,開拍之後,無論你的衣著打扮、氣質語言、行為習慣等等,都必須像一個西北農村婦女,把你放在一群農村婦女,要讓人看不出來你是演員鞏麗,你能做到嗎?”
“我現在做不到,但給我時間我一定可以,你等著瞧好了。”
鞏麗自信地抬起下巴,黑黑的眉毛和明亮的眼睛顯得有幾分倔強。
李茂森滿意地點點頭。
《秋菊打官司》是張導在1992年拍攝的作品,鞏麗也才出道沒幾年,她在劇中表演非常出色,憑借電影拿到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等獎項。
他相信再來一次,多給鞏麗一些壓力,鞏麗肯定能演好。
叮鈴鈴——
一陣電話鈴聲從客廳裡傳過來。
李茂森起身接起電話,打電話的是王曉帥,王曉帥叫他看報紙,這兩天報紙上突然出現很多負麵影評。
王曉帥問他要不要做出回應。
李茂森這兩天忙著寫劇本,沒來得及看報紙。
說要先看看報紙再做決定。
他拿起幾份報紙回到屋裡看。
《燕京日報》《燕京早報》《生活周刊》等報刊雜誌上都有《一個都不能少》的負麵評論。
其中《生活周刊》上麵有一篇長篇影評引起了他的注意。
標題叫‘《一個都不能少》算是好電影嗎?’
作者王乃文。
王乃文是北師大副教授,八十年代內地著名電影評論人之一,經常在《生活周刊》《大眾電影》《燕京早報》《燕京日報》等媒體上發表評論文章。
他這人之所以出名不是文采有多好,而是敢說敢罵,喜歡噴一些熱門電影,包括《廬山戀》《高山下的花環》《戴手銬的旅客》等口碑上佳的電影都被他噴過,屬於這個時代的噴子。
王乃文教授在文中說,最近幾天打開報紙上麵都是誇讚《一個都不能少》的文章,特彆煩,他懷著敬仰的心情去看看,到底是一部什麼樣電影,憑什麼能得到這麼多讚美。
去看了之後,王乃文表示大失所望,認為《一個都不能少》根本不算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準確來說,是一部童話故事改編的電影。
他的論點是,《一個都不能少》劇情嚴重脫離現實。
第一,劉敏濤帶著孩子們去磚廠搬磚,根據實際情況,磚廠廠長不可能給他們錢,學生家長們也不會允許孩子們去工地搬磚。
第二,劉敏濤一個13歲女孩子跑到城裡找人,晚上睡在大街上,不可能安然無事,她這樣早被人販子拐走了。
王乃文聲稱這段劇情經不起推敲。
第三點,劉敏濤用那種方式不可能找到電視台台長,台長也不可能搭理她一個小孩子,還讓她上節目找學生。
這種劇情嚴重脫離實際,充滿童話故事的色彩。
第四點,泉城街道上不會有那麼多商店,也不會有那些個體戶,更不會有那些童工。
這些鏡頭屬於擺拍,不真實。
還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王乃文共列出八條。
最後做出總結,《一個都不能少》矯情,煽情,膚淺,假大空,為地方政府歌功頌績,給狗屎一樣的現實穿上色彩斑斕的外衣,這根本不能算是一部好電影。
李茂森看完之後哈哈大笑,找來鋼筆寫了一篇文章回應王乃文。
文章名字叫‘王乃文老師,我來教你怎麼看電影’。
首先一點,這部電影被定義為教育片,受眾群體主要是學生、老師、家長,在觀看時要代入這些群體,或者代入自己過去的身份,才能看懂電影的內涵。
他要是不願意代入,抱著吹毛求疵的目的去看電影,世界上沒有一部電影能入他的眼。
第二點,看電影要看鏡頭設計、隱喻、內涵、色彩光線、演員表演等,把電影當作藝術品來欣賞和剖析,來理解創作者的意圖,而不是瞎子摸象,各執一詞。
第三點,藝術源於現實,但高於現實,所以電影裡的劇情不可能完全與現實相同。
王乃文說13歲女孩晚上睡在大街上不可能會安然無恙。
難道所有13歲女孩晚上睡在大街上都會丟,隻要有一次沒丟,就說明這種事是存在的,況且國內近幾年嚴管,治安狀況不錯,這種事應該非常普遍。
是王乃文把現實想得太過黑暗,把所有人都想得很壞,就像是心裡有翔的蘇東坡。
李茂森勸他平時多看一些積極向上的電影。
還有第四第五到第八。
他也湊夠八條來反駁王乃文。
寫完之後他打電話給《燕京早報》主編投稿。
他現在是大名人,主編聽說他要寫文章反駁著名影評人王乃文,表示馬上派人過來收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