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從哲的方案已經非常優厚,尤其是給賀世賢封伯,這已經是明中後期武將所能獲得的極高榮譽。但他沒有提給熊廷弼封爵,這符合文臣不輕易封爵的慣例。
然而,朱由校顯然不滿足於此。他目光灼灼,轉頭看向其他幾人,“你們都說說!”
眾人臉色微動,陛下沒有直接采納首輔的建議,轉而詢問他們的意見,這是對賞賜不夠滿意啊。
“陛下,方閣老所言雖妥,但熊經略此功,非尋常‘穩住陣腳’可比。”兵部尚書孫承宗出列,聲音沉緩卻帶著分量,
“薩爾滸之後,遼東如累卵,熊廷弼到任不足一年,複鐵嶺、固沈陽,更在沈陽外圍大破建虜主力,斬將十數員,這是自建虜崛起以來,我朝少有的大勝。若隻加銜賜物,恐難彰顯陛下重軍功之心。”
“臣以為,當晉其爵位。”孫承宗抬眼,迎上滿朝目光,“洪武年間,有王弼以功封定遠侯;正德朝,王陽明平寧王之亂,封新建伯。文臣以軍功封爵,本有先例。”
“熊廷弼身為文臣,持尚方劍鎮遼,立此奇功,可封‘定遼伯’,食邑三百戶,流爵即可——既全其文臣體麵,亦顯軍功之重。”
東閣大學士周嘉謨臉色微變,立刻出列:“陛下!王越封伯,乃正德朝舊事,且其功在河套,略有不同。熊廷弼之功,固在社稷,然其本職乃文臣督師。文臣封爵,本朝罕有,恐開非分之望,易啟驕矜之心,且……恐引物議沸騰!”
話音未落,一旁的黃克瓚也出列反對,袍角掃過地磚,帶起一陣輕響:“
周閣老所言甚是!祖製有雲,‘非開國元勳,文臣不封爵’。王陽明封伯,是世宗特恩,且平叛乃‘靖內’,熊廷弼是‘禦外’。
況後金未滅,遼東未複,此時封伯,未免操之過急。若他日再有奇功,又當如何封賞?名器不可輕授啊!”
他頓了頓,又道:“且熊經略原是兵部左侍郎,如今若論加銜,至多晉為兵部尚書銜便已極致——孫承宗尚書正在任上,總不能奪其正職。再加太子太保,賜世券,賞金銀彩緞,已足夠酬功。”
吏部尚書王在晉冷笑一聲,出列反駁:“黃部堂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王驥征麓川,以文臣封靖遠伯,難道不是‘禦外’之功?正德朝馬文升以兵部尚書銜提督團營,與當時的兵部尚書劉宇同朝,加銜與實職並行,本就有先例。”
“熊廷弼到任時,遼東軍戶逃散過半,甲仗糧草皆無,他募流民為軍,鑄火器、修城垣,硬生生在沈陽城外築起三道防線。”
“如今斬馘逾萬,複地百裡,這等功績,比之王陽明平叛,難度更甚!若隻加個虛銜,賞些金銀,前線將士必想:‘連經略的功都隻值這點,我等小兵又能得什麼?’到那時,誰還肯賣命?”
武英殿大學士李邦華也委婉勸道:“陛下厚愛功臣之心,天日可表。然祖宗成法,文武有彆。熊經略加太子太保、晉兵部尚書銜,已是位極人臣,榮寵無加。”
“若再加爵位,恐使其位高權重,非獨遼東,朝中亦難製衡。不若厚賞金銀田宅,蔭及子孫,更為穩妥。”
魏忠賢一直冷眼旁觀,此刻他敏銳地捕捉到皇帝堅定的眼神和意圖。他深知,這正是他鞏固聖寵、打擊文官清流的絕佳機會。
皇爺要破格提拔,那他就必須支持皇帝破格,做奴婢的怎麼能讓皇爺下場!
魏忠賢上前一步,聲音不高,卻異常清晰有力:“皇爺,內臣鬥膽一言。陛下欲重振武備,以禦強虜,此乃社稷之福!熊經略之功,驚天動地,非尋常文臣可比。賀總兵之勇,冠絕三軍,亦非尋常武將可及!內臣以為,陛下所言極是!非常之功,當有非常之賞!”
他環視一周,目光掃過幾位閣臣:“王越能封伯,為何今日熊廷弼不能?難道我大明今日之功,反不如昔年威寧之勳乎?”
“陛下欲以此激勵天下,使文臣知兵者勇於任事,使武將敢戰者奮不顧身!此乃破釜沉舟,提振國威之舉!些許物議,何足道哉?”
“至於權柄過重……陛下既賜尚方寶劍,又允其承製封拜,信任已極,況且有陛下五千禁衛鐵騎鎮守,誰敢造次。加一爵位,不過錦上添花,彰其殊榮耳!”
“且陛下明鑒,此爵定為流爵,隻酬其功,不涉世蔭,既顯恩榮,亦無後患!”
魏忠賢這番話,句句打在皇帝心坎上,將封爵提升到“提振國威”、“激勵天下”的戰略高度,並用“流爵”化解了世襲帶來的長遠擔憂,同時將反對意見輕描淡寫為“些許物議”。
朱由校聽完魏忠賢的話,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他知道功夫差不多了,於是緩緩抬手,止住爭論:
“魏伴伴深知朕心,遼東大捷,非比尋常!此乃朕登基以來,一掃頹勢之機!熊卿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功在社稷,當得起這份殊榮!賀卿浴血沙場,斬將奪旗,勇冠三軍,亦當得起伯爵之位!朕意已決!”
他目光如炬,聲音響徹大殿:
“擬旨:
加熊廷弼為太子太保,晉兵部尚書銜,仍總督遼東軍務兼理糧餉!特賜‘承製封拜’之權,遼東境內,五品以下文武官員,準其先行升調黜陟,事後具本奏聞!所領尚方寶劍,照舊允其專殺參將以下武將!遇緊急軍務,可便宜行事!
特旨恩封熊廷弼為‘寧遠侯’,此爵隻酬此功,不涉子孫,以彰其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勳!賜蟒袍一襲、玉帶一圍,賞銀千兩,金百兩!
擢賀世賢為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實授遼東總兵官,特旨恩封‘靖虜伯’。其餘有功將士,著兵部、吏部詳列其功勳,議定升遷封賞,三日具奏!此戰陣亡將士撫恤,倍於常例!凡有斬獲首級者,賞銀從優!
此旨明發天下!邸報通傳各省,特彆是九邊,朕要讓天下人都知道,凡為大明效死力、立奇功者,朝廷不吝公侯之賞!”
“臣等遵旨!”方從哲、周嘉謨、孫承宗、畢自嚴、等人齊齊躬身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