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三千門佛郎機炮(1 / 1)

推荐阅读:

秦良玉離去後,朱由校獨自在空曠的大殿中踱步,靴底敲擊金磚的聲音在寂靜中格外清晰,如同他心頭紛亂的鼓點。

這些日子借著整肅朝綱的雷霆之勢,確實處置了不少蠹國碩鼠,血染刑場的結果暫時震懾了宵小,然而,想要讓這艘千瘡百孔的大明巨艦重現洪永年間的輝煌,路途何其遙遠?

今日秦良玉覲見,她那身磨損黯淡的甲胄,像一根冰冷的針,刺破了他心中尚存的一絲僥幸——連統禦一方、功勳卓著的將領尚且如此,前線那些普通士卒的甲胄兵器,又該是何等不堪?

史書所載“火器炸膛如爆竹,刀劍相交即寸斷”的慘狀,恐怕並非虛言。

“兵部的軍械質量”朱由校眉頭深鎖,指尖無意識地敲擊著禦案。雖然自己有係統提供的兵工廠,但要供應百萬大軍仍是杯水車薪。

他想起後世史家筆下的定論:明朝軍械製造史,正是一部從冷熱兵器並存走向火器技術巔峰,卻又最終因體製僵化而轟然墜落的興衰實錄

特彆是火炮製造,大明素來以火器見長,若能在這方麵有所突破

“來人”朱由校突然轉身,“速召內閣和六部尚書入宮議事。”

侍從領命而去,朱由校的目光落在案頭的奏折上。他知道,整頓軍備這件事,不能再拖了。

啊~,後世的小說裡麵也不是這麼寫的啊,傳說的後宮佳麗三千呢?那些個整天微服尋訪,享受民間樂趣呢?怎麼到自己這裡就每天各種事情不斷。

從登基開始,他幾乎沒有一天消停過,不行,明日必須給自己放一天假,放鬆一下!

他開始回憶後世對明朝軍械製造的記錄,可以說明朝的軍械製造史,是一部從冷熱兵器並存走向火器技術巔峰,但是最終又因體製僵化而衰落的興衰實錄。

明初的時候,朱元璋設工部軍器局與內府兵仗局,形成中央兩大製造係統。軍器局主造常規兵器(如洪武碗口銃、手銃),兵仗局專為禁軍生產精銳裝備。

地方衛所僅限冷兵器自造,火器需中央特批,如建文時期對火器實施“天字”統一編號管理。

此階段匠籍製度嚴格,軍匠世代服役,技術保密嚴密。這套嚴密的體係,曾鍛造出令四夷膽寒的精良武備,支撐起明初赫赫武功。

輝煌並未持久,但是十六世紀葡萄牙佛郎機炮的傳入曾帶來轉機,正德、嘉靖年間成功仿製並改進,采用子銃預填彈藥,射速倍增,九邊重鎮裝備逾三千門,水師福船亦標配六門,一時威震海疆。

更有戚繼光創製出世界首款騎炮“虎蹲”,趙士楨發明可連發的“迅雷銃”,《武備誌》所載“一窩蜂”火箭等數十種火器,無不閃耀著驚人的創造力,這本是重振雄風的良機。

可悲的是,僵化的製度成了扼殺創新的枷鎖。匠籍製度崩潰,工匠待遇淒苦,逃亡者十之七八,兵仗局工匠從三千之眾凋零至區區百人,技術傳承出現致命斷層。

邊鎮私造泛濫,火炮口徑竟有七種之差,質量參差不齊,中央監管失靈,王恭廠驚天一爆,兩萬生靈塗炭,更炸出了火藥摻沙、監管形同虛設的腐敗膿瘡。

雖有徐光啟、孫元化等有識之士提出建立新式火器部隊的“正兵”計劃,卻終因朝廷吝嗇與黨爭傾軋而束之高閣。

萬曆末、天啟初,正是這百年軍工底蘊加速崩塌的拐點。朱由校心知肚明,大明的火器優勢,已被西方悄然超越。

“然,幾百年的底子猶在!”朱由校猛地攥緊拳頭,“隻要刮骨療毒,徹底革新工政,未必不能挽此狂瀾!

再說了,朕還有係統兵工廠,後期升級後必然邁入火器時代,到時候隻需要引進技術,擴大生產,自然還有所成!”

“皇爺,幾位大人都到了!”殿外宦官尖細的稟報聲打斷了皇帝的沉思。

朱由校深吸一口氣,強行將眼中疲憊藏起來。他整了整袍袖,轉身大步走向殿門,龍行虎步間已無半分遲疑。

踏入乾清宮東暖閣,內閣輔臣與六部尚書已經按班肅立。

他們在來的路上就向劉若愚打聽到,皇帝今日召見秦良玉,因其兵器鎧甲之事震怒。

“臣等叩見陛下!”

“諸卿平身。”朱由校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分量,清晰地回蕩在殿宇間。

他的目光掃視一圈,看著經過自己調整的這套中樞班子,心裡麵滿意極了。

將這些個曆史上的能臣放在一起,再有自己這麼一個虛心納言,英明神武的皇帝,大明,我興定了,我朱由校說的,誰反對?誰讚同?

今日召見諸位愛卿,有一件危及社稷的大事,需要商議!他朝旁邊的駱養性微微示意,後者立刻揮手,在場伺候的內侍全部退出大殿。

待殿門緊閉,朱由校目光掃過眾臣,帶著剛從秦良玉處帶來的震撼與怒意:

“今日召諸卿前來,非為尋常政務,乃關乎西南半壁江山之安危,社稷之存續!所以屏蔽左右,望各位做好保密,此事若有泄露,不要怪朕以通敵之罪論處”

此言一出,暖閣內的空氣瞬間凝滯,方從哲、周嘉謨等人心頭都是一凜,知曉皇帝若非軍國大事,斷不會用此等語氣。

朱由校不給眾人思索的時間,目光直接投向駱養性:“駱卿,將西南軍情,報予諸位大人知曉。”

駱養性上前一步,聲音洪亮而清晰:“啟稟陛下,諸位大人。經錦衣衛四川、貴州諸處坐探密報,並多方印證核實:因去年為增援遼東,川中諸衛精銳北調大半,現下川省腹地兵力極為空虛。

此情已為永寧宣撫使、水西宣慰司等多地土司所知。”

他頓了頓,加重了語氣,“更緊要者,永寧土司奢崇明、水西土司安邦彥,彼輩狼子野心。

近期頻繁聯絡周邊土司頭人,暗中積蓄糧草兵械,整修隘口關寨,其行跡鬼祟,所圖非小。卑職綜合各方線報判斷,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反意恐在一兩年之內,甚或更快!”

“什麼?”

“奢、安二酋竟敢?”

“……川中竟空虛至此?……”

殿內響起數聲壓抑的驚呼。饒是這些曆經風雨的重臣,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巨大風險所驚。

尤其是孫承宗、李邦華等人,麵色瞬間變得極為凝重,他們深知西南土司勢力盤根錯節,向來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一旦有變,糜爛千裡!

朱由校將眾人的反應儘收眼底,尤其是畢自嚴瞬間蹙緊的眉頭,他沉聲道:

“都聽清楚了?川中如今,如同敞開的大門,奢崇明、安邦彥,便是那兩條窺伺在側、隨時可能撲進來的惡狼!”

“朝廷若不早做綢繆,待其猝然發難,荼毒川、黔、滇三省,我大明西南門戶洞開,屆時內外交困,後果不堪設想!這才是危及社稷的大事!”

他猛地一拂袖,轉向群臣,語氣決然:“朕意已決,即刻采取措置,以絕後患,諸位愛卿當速議章程。”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