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絕對不是因為發錯了卷所以來補救(嘿嘿)。
感謝各位一直以來的閱讀和支持,能看到這裡的人,想必是對明朝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或者《帝國時代》這樣的熱血遊戲情有獨鐘吧!
其實,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想把明末那種刀光血影、朝堂波濤與平民百姓的辛酸,混合上係統流、戰爭策略的快感,寫出一個既有真實曆史底蘊、又能讓大家看得過癮的故事。畢竟,明朝不是隻有“亡國之君”和“東林黨爭”,也有張居正的銳意改革、熊廷弼的血戰遼東、無數名將文臣的堅守與擔當。
我自己是明史的癡迷者——漢唐雖雄邁,然明朝更帶著一絲悲涼與悲壯之美。希望通過這個“帝國係統”的視角,能讓你們也看見那些在史書上隻是一行小字、卻曾經鮮活跳動的靈魂。
接下來,咱們的主角朱由校還會繼續操練兵營、修築城鎮,東征西討、收複失地。南海子才剛剛開始,帝國的藍圖才剛剛展開——後麵還會有更多激烈的戰鬥,更艱難的抉擇,更壯闊的史詩。
再次感謝所有陪我一路走來的書友們。我本人理科出身,文筆肯定沒有那麼好,隻能是細心打磨,用耐心去勾勒我們心中的那個大明!每次學到英語的時候,我總是想起那句話。“我要洋人死!”如果大明沒有亡,如果大明銳意進取,沒有錯過那個時代,又該是什麼樣子的呢?希望我們最後在書中都能見到!
江山如畫,山河無恙,且讓我們在這片大明的天下裡,繼續征戰、繼續書寫屬於我們自己的帝國史詩!
—— 墨雲凡 敬上
s:不滿一千字發不出去,我再水一點,彆罵!
《大明風雲人物誌》專欄:張居正傳
“在波瀾壯闊的大明王朝,曾有一位宰相,他用十年時間,扛起了整個帝國的江山社稷。他是文臣中的鐵腕,他是百官心頭的噩夢。他叫——張居正。”
大家好,歡迎收聽《大明風雲人物誌》,我是主播墨雲凡。今天要聊的人物,是大明王朝中興的旗幟,也是備受爭議的鐵腕宰相——張居正。
讓我們一同走進他波瀾起伏的一生,看一看,這位將萬曆皇帝推上權力巔峰、也因功高震主而身後蒙冤的傳奇人物。
第一部分:少年得誌,步入廟堂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生於嘉靖四年(1525),湖廣江陵人。自幼聰穎異常,過目不忘。十七歲中秀才,二十二歲考中進士,正式走上仕途。
張居正仕途之初並不顯赫,直到入禮部、禮部侍郎任上,逐漸展現出卓越的政務才能。嘉靖年間,得首輔徐階賞識,日後為他執政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第二部分:登堂入室,權傾朝野
隆慶六年(1572),明穆宗駕崩,年幼的萬曆帝繼位。張居正被任命為內閣首輔,執掌中樞。此後十年,他成為大明真正的主政者。
張居正深知積弊盤根錯節,他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力求挽救明朝的積弱之勢。
第三部分:萬曆中興,張太嶽改革
張居正的最大功績,就是推行“一條鞭法”:把繁瑣的稅役合並,按田畝產出統一征銀。這不僅讓百姓負擔更公平,還讓國庫充盈。
為了整肅官場,張居正又出台“考成法”,要求官員定期考核,以政績論升遷。官員們再也不能靠裙帶、空談邀名,人人自危,人人自勵。
他還大力整頓財賦、整飭軍備、重用能臣,為遼東邊疆防禦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可以說,在張居正的手裡,明王朝出現了短暫的“萬曆中興”。
第四部分:權臣之殤,身後冤屈
然而,改革必然觸動既得利益。張居正鐵腕治政,官僚集團心生怨恨;再加上張居正個人權威日隆,連皇帝也生出戒心。
張居正於萬曆十年(1582)病逝。剛剛親政的萬曆皇帝立刻翻舊賬,抄家籍沒、鞭屍掘墓,張居正的家族一夜傾覆。
但乾隆年間,清高宗乾隆帝為張居正平反昭雪,褒揚其“中興功臣”之名,曆史終還其公道。
第五部分:功過評說,留名青史
張居正是明中葉之後,唯一能夠真正力挽頹勢的大臣。他的改革深得民心,卻也因手腕強硬,結下無數政敵。
《明史》評價他:“身後,所為多廢,而紀綱紀綱之端,終明世無以加焉。”這句話,是對張居正最中肯的總結。
他是封建王朝末期的改革者,他的努力雖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大明衰敗的宿命,但仍然在史冊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結尾彩蛋:
有人說:“若張居正再活十年,明朝或許會改寫曆史。”
也有人說:“張太嶽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劍,注定要在風雨中折斷,卻能映照出時代最後的榮光。”
結語:
好了,關於張居正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希望你在今天的節目中,感受到一位鐵腕首輔的胸襟與遺憾。
我是墨雲凡,我們下期再見!記得點讚、收藏、轉發,支持更多《大明風雲人物誌》的精彩內容。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