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大概一千兩銀子一門吧……”公沙把萬奴所說的數字換算成大明度量衡,接著又翻譯道,“這種大口徑鑄鐵炮的成品率比較低,所以目前賣的還比較貴。”
“我不需要那麼長的炮管,如果把倍徑減小一半呢?”林海接著又問道,眼前這門炮顯然不是艦炮,管子太長了,側舷布置一對炮空間不夠。
“那樣的話,成品率可以大幅提升,我想可以把價格下降到四分之一左右。”萬奴聞言在心中盤算了一番後回道。
“二百多兩?”林海聞言大喜,真他娘的是良心價啊,叫人都不好意思往下砍了。
他印象中這年代英國的12磅長炮就要差不多200兩造價,殊不知歐洲的人力和原料成本都比大明貴不少。卜加勞炮廠之所以能稱雄遠東炮業,其實和大明龐大的鐵產量以及人口規模是分不開的。
隻聽萬奴接著又道:“最多三百兩,倍徑這麼短的大口徑火炮我還沒有造過,隻能大致估計一下成品率。”
林海聞言點了點頭,這年代的火炮內膛還不夠精確,炮管一般比後世要長些,他接著又問道:“那麼你造過最短的是多少倍徑。”
“20,再短的話就沒人要了。”萬奴聽完翻譯後回道。
“這樣罷,你替我設計兩種規模的艦炮,口徑就和這門炮一樣大就行……”林海略一沉吟後接著又道,“至於倍徑嘛,一種取20,另一種取13。”
“13倍徑?這未免太短了吧?”萬奴聞言大驚失色,“將軍閣下,請恕我直言,這麼短的炮管,射程和威力都會嚴重不足……”
“所以你要儘可能地保證炮膛尺寸的精確性,要儘量光滑、筆直,且不能偏心。”
林海沒等公沙翻譯完就予以打斷,萬奴的反應完全在他的預料之中。畢竟在這年代的歐洲,就連最為追求輕量化的陸軍團炮普遍都在15倍徑以上,不像明軍動不動就搞些倍徑不到10的鍛鐵炮。
在陸戰中,火炮倍徑長當然有其優勢,但在海戰中這個優勢卻並不明顯。因為艦炮在波濤中難以瞄準,所以海上炮戰的交戰距離往往很近,艦炮的射程和威力都溢出得很厲害。
第(1/3)頁
第(2/3)頁
相比之下,口徑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更大的口徑意味著更強的毀傷能力。如果打穿了水線附近的船殼,還能使得敵船進水的速度更快,更容易因損管失敗而沉沒。
有鑒於此,後世的英國人專門搞出了大口徑的短管炮,一時之間成為海戰中的大殺器,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卡隆炮。
當然卡隆炮的倍徑一般隻有4~8,林海暫時還不敢這麼玩。畢竟那是一個多世紀之後的產物,對瓦特蒸汽機作出關鍵貢獻的威爾金森鏜床已經問世了,炮膛加工的技術水平和當下不可同日而語。
實際上,威爾金森鏜床最初就是為了卡隆炮而設計的,並非是為了瓦特蒸汽機的氣缸,這也算是軍工推動科技進步的一個典型例子。
至於為什麼選擇13這個數字,那也並非是林海胡亂拍腦袋。因為他在後世一本書中看到過一個說法,火炮倍徑的最佳區間就在13~24之間,所以就取了一個最低值。
這相當於是借鑒了卡隆炮的設計理念,但充分考慮到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設想出了一種全新規格的艦炮。
“將軍閣下,就算你這麼說,我也不敢保證這款火炮的威力和精度……”萬奴聞言十分不情願,他擔心造出來後林海會反悔,到時賴賬不給錢。
“你隻管按我說的去做,就算威力和精度差強人意,本將軍也會照單全收,報個價吧。”林海大氣地一揮手,作為玩過威遠炮的人,倍徑13在他看來都保守了,也許10就夠了。
畢竟這年代的戰艦防護力還不如後世,voc的船一般也就歸國大船有雙層船殼,而且木材用料也沒有戰列艦那麼講究。
“那行吧……”萬奴勉強答應了下來,似是擔心這款炮會影響到炮廠的聲譽,“報價和產量也有關係,不知道將軍閣下要多少門?”
“兩種規格的艦炮一半一半,一年之內你能造多少門?”林海當然是多多益善了,這種短管炮如果真能發揮類似卡隆炮的作用,那對與voc的決戰來說無疑是一大助力,更何況他本就存了通過軍火采購向西葡勢力秀肌肉的心思。
“一樣50門吧,再多就無能為力了。”萬奴說著又補充了一句,“去年我們接的訂單有點多,實在是忙不過來。”
“全部暫停,優先滿足本將軍的需求。”林海麵無表情地哼了一聲,又打算拿官威壓人,帶著葡人理事官來此也不能白帶不是。
第(2/3)頁
第(3/3)頁
誰知這招對萬奴卻不好使了,葡人理事官軟硬兼施地和他溝通了半天,這廝死活就是不鬆口,最後就是一句話:“商人最重要的就是信譽,所有客戶對我來說都是平等的。你要麼解雇我,要麼就按我的規矩來辦!”
林海這下是真火了,當即拍著炮車道:“你他娘的少給老子來這套,之前本將軍的訂單就被你排到後頭去了。”
萬奴聽到這話後先是再次致歉,接著又解釋道:“在下當時雖然已經來到了澳門,但最初隻是一名普通的火炮工程師。等我當上王家鑄造師時,這一切都已經發生了,佩雷拉先生當時急著要出海,所以很遺憾我們沒能按時完成訂單。”
原來萬奴是天啟五年入職炮廠,但天啟六年才當上廠長……
林海搞清楚事情原委後,當即就平息了怒氣,看來這個猶太商人還真不是光嘴上說的好聽,搞不好是真的視信譽為生命。
技術和管理隻是一方麵,真正頂尖的商人還得有一些其他的東西。
二十多年後,當萬奴得知自己因為猶太血統而無緣澳門總督之時,他憤而離開炮廠回到了果阿,盛極一時的萬奴行再度陷入虧損的泥潭,就像他來到澳門之前時一樣。這已經不能單純用技術水平來解釋了,這些東西炮廠的工匠都會。
林海雖然不清楚這事的來龍去脈,但卻知道卜加勞炮廠僅僅隻在萬奴的手上輝煌了二十年而已。
“那就一樣50門罷,請儘快給本將軍報個價。”林海最終還是妥協了,有本事的人大多是有脾氣的,萬奴顯然是卜加勞炮廠的靈魂人物,這批火炮交給他來造還是比較令人放心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