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第505章 天寶詩人劉方平

第505章 天寶詩人劉方平(1 / 1)

推荐阅读:

詩壇有許多詩紅人不紅的例子,比如寫下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林升。

寫出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曹鬆,寫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趙嘏。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這樣的唐代詩人,名叫劉方平。

劉方平是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曾在天寶前期應進士試,又欲從軍。

但文武之間均未得償所願,從此隱於山水,終生未仕。

在盛唐詩壇,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沒有功名、沒有家族背景,想出名太難。

劉方平雖然人不紅,但不能輕視他在詩詞上所獲得的成就。

他的詩清麗動人,而且經典頻出,備受後世推崇。

“劉方平出生於河南洛陽,是匈奴河南劉氏的後裔,邢襄公劉政會的玄孫。”

“他長得童顏白皙,有才有德,工於詩賦和山水畫。”

“劉方平曾於天寶九載應進士不中,又欲從軍,亦未如意。”

“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不願仕進。”

“他與元德秀、皇甫冉、李頎等詩人相交好,互有贈答。”

“他的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寓情於景。”

“劉方平的晚年生活不得而知,也不清楚他的逝世時間和地點。”

“他的詩存世不多,僅有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乾南鬥斜。”

“更深表示深夜,月色半人家表示月光照在半邊的房屋上,形成一種明暗對比的效果。”

“北鬥闌乾南鬥斜表示北鬥星和南鬥星的位置,說明了夜晚已經很晚了。”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今夜偏知春氣暖表示在這樣一個月夜,才特彆感覺到春天的溫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表示春天的蟲子發出了新鮮的聲音,穿過了綠色的窗紗,傳入了耳朵。”

“這首詩以月夜為背景,展現了春天的景色和氛圍。”

“詩人用簡潔而優美的語言,把月光、星辰、蟲聲、窗紗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幅清新而溫馨的畫麵,詩人的心情也隨之變得舒暢和愜意。”

“這首詩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寫景抒情詩,體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欣賞。”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隻見草萋萋。”

“女子在清晨醒來,聽到窗外的殘鶯不斷啼叫,似乎在陪她一起哭泣。”

“她拉開窗簾,隻看到院子裡的草木茂盛,春色濃鬱。”

“殘鶯是指春暮時的鶯鳥,因為春天快要結束,所以鶯鳥很少,故稱殘鶯。”

“草萋萋是形容草長得很茂密,也暗含了對征人未歸的思念。”

“此處用了對比手法,把女子的悲哀和大自然的生機相對照,突出了她的孤寂和無助。”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儘向西。”

“庭院裡時不時有東風吹來,把千萬條楊柳都吹向西方。”

“這裡的東風是指春風,也是送彆之風。”

蘇軾:劉方平是個能工巧匠,果然不愧是山水畫師,巧用寥寥數個字眼便為我們鉤勒出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夜。

劉方平,不知何年出生,亦不知何年去世。

他活躍在天寶年間,曾經參加過一次進士考試。

落第之後開啟隱居生涯,流連穎水河畔,終生沒有入仕。

這人顯然對仕途看得很淡,至少不是個官迷。

劉方平日常交友廣泛,不僅以詩著稱,也擅長山水繪畫,藝術天分極高。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乾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沒有長期鄉村生活體會的人,寫不出來這樣清新朦朧的詩句。

即便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有著赤子之心,觀察入微。

詩人劉方平描繪的是一幅鄉村月夜圖,深夜的村落萬籟獨寂,明月懸於夜空。

傾灑下漫天銀白色的光輝,縈繞著半數的莊戶農舍散發出淡淡的柔和醒目之色。

而另外一半依然隱沒在黑夜裡,不甚清晰。

夜逐漸變得深沉,不知不覺中抬頭去看,北鬥星和南鬥六星已經橫斜著。

周遭顯得更加靜謐無聲,仿佛一幅靜止的畫麵,也並非完全的靜止。

因為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無時不刻在運動著。

今夜不知為何,偏偏感受到春夜的暖意。

側耳細細傾聽,有細碎的蟲鳴聲清脆悅耳,竟然不見半點嘈雜。

隔著窗紗第一回聽見蟲鳴,竟是說不出的清新純淨,心中自然而然生起一股喜悅之情。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個偏字出人意料,偏偏又帶著一股詩人因熟悉節氣、掌握氣候變化而洋洋自得的心情。

蟲聲新鮮,因為今夜頭回聽到。

透字絕妙,或是詩人透過窗紗去看看蟲子的方位,或是蟲鳴透過窗紗過濾掉些許雜音唯獨剩下美妙樂音。

綠是春天的代表色,然而在深夜其實很難看得清。

既然看清了,何嘗不是在誇讚月色的皎潔明亮。

一幅清新淡然的春夜圖,蟲鳴融入月色,詩人側耳聆聽到的未必隻此一種聲音。

大自然譜寫的樂章必定妙趣橫生,朦朧中仿佛聞到春風送來清新的青草氣息。

“楊柳是傳統的離彆之物,因為它的枝條柔軟而垂下,像是在揮手告彆。”

“楊柳千條儘向西,暗示了征人去了西方邊疆,也表達了妻子對他的眷戀和期盼。”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寄托情感為輔的詩歌。”

“詩人通過描繪春天的景物,表達了女子對丈夫遠征的思念和牽掛。”

“詩中沒有直接說出離彆之苦,而是借用殘鶯、草萋萋、東風、楊柳等意象,巧妙地抒發了妻子的代春怨。”

“詩歌語言簡潔而富有韻味,情景交融而富有意境。”

“《春雪》描寫了春天下雪的景象,寄托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飛雪帶春風,裴回亂繞空。”

“運用了擬人手法,把飛雪比作一位美麗的女子,帶著春風在空中飄舞。”

“裴回是一種曲折回旋的舞姿,亂繞是一種無序紛亂的狀態。”

“這些詞語形象地表現了雪花的輕盈靈動,也暗示了詩人的心情不安。”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陽東。”

“把飛雪與花朵相比,強調了雪的晶瑩美麗。”

“但是,詩人又立刻轉折,指出這樣的景色偏偏出現在洛陽東,也就是詩人的故鄉。”

“這裡的洛陽東可能是指洛陽城東的東都宮殿,也可能是指洛陽以東的河南地區。”

“無論如何,這都是詩人離鄉在外時想念的地方。”

“這樣一來,詩人就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巧妙地融入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

“《春雪》是一首描寫春天下雪的優美詩篇,通過對飛雪和花朵的比較,展現了雪的美麗和春天的氣息。”

“同時,詩人也借用飛雪之際,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深深思念。”

“這首詩既有清新雅致的意境,又有深切感人的情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代春怨》這首詩描寫了一位婦人在春天的早晨,因思念遠方的丈夫而感到悲涼的情景。”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隻見草萋萋。”

“將婦人的內心和外界的景物相對照,表現了她的孤寂和無奈。”

“朝日是指早晨的太陽,殘鶯是指夜鶯,伴妾啼是指婦人隨著夜鶯的啼聲而哭泣。”

“開簾是指拉開窗簾,隻見是指眼前所見,草萋萋是指青草茂盛。”

“這裡用了一個反襯手法,將婦人的悲哀和春天的生機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她的淒涼。”

歐陽修:劉方平是個匈奴族人,在星光熠熠的唐代,存在感極低。

劉方平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

於是寄情山水、書畫,詩亦有名,擅長絕句。

詩風清新自然,手法甚是高妙。

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性較弱,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乾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劉方平的這首《夜月》描寫的是月夜之下的春天美景。

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

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歎其圓缺,而隻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

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朦朧而和諧的旋律。

詩的一二兩句從仰觀的角度寫月夜的靜穆幽麗。

夜半更深,月亮斜懸天空,映照著家家戶戶。

一半庭院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另一半則被夜的暗影籠罩著。

通過明暗的對比,更加襯托出月夜的靜謐和庭院的空寂。

接著,詩人由近及遠,把視線由人家引向無垠的天宇。

讓讀者感到那一望無際的蒼天也被夜的靜寂籠罩著,隻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鬥星南鬥星在無言地暗示時間的流逝。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原來前兩句是為這兩句詩作鋪墊的。

若非如此靜寂,蟲聲又哪能新透綠窗紗呢!

夜半更深,萬籟俱寂,本是寒氣襲人的時候。

奇怪的是,蟲兒叫了,而且叫得很響。

詩人寫蟲兒偏知,這就彆出心裁。

深藏在泥土之中的蟲兒,往往是最早感受大地春回的信息的。

說蟲兒偏知,其實是詩人偏知。

詩人於更深靜寂之中,敏銳地覺察到,大地在回春,萬物在複蘇,生命在萌動。

他借蟲兒的動態來表現自己的感知,含蓄得很,也委婉得很。

春氣暖了,蟲兒也鳴唱起來了。

這蟲聲,把春氣暖的感受編製成一首優美的回春曲,把春回的信息透進綠窗紗。

一個新字,說的是乍鳴初唱,用得熨貼極了。

偏知在今夜,蟲兒還是初次鳴唱呢!

縱觀全詩,要說它的妙處,月夜之景其有畫麵感,稱其表現月色手法獨特雲雲。

詩人其實意不在景,而在於節氣物候的變化,或者說冬的結束、春的到來。

一年四季的更迭,人人知道。

但是,更迭在哪一瞬間發生,卻幾乎無人知道。

詩人在這個萬籟俱寂的深夜,月色半明的家裡。

分明、真切地感受到了第一縷春的氣息,聽到了第一聲春的蟲鳴。

不妨說,這是一首角度新穎的報春之歌。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儘向西。”

“將庭前的東風和楊柳相聯係,表現了婦人的思念之情。”

“庭前是指房子前麵的院子,時有是指不時地,東風是指春風,入是指吹進來。”

“楊柳是指柳樹,千條是指很多,儘向西是指全部朝向西方。”

“這裡用了一個擬人手法,將楊柳比作婦人的心緒,隨著東風而向西方飄去,寄托了她對遠方丈夫的思念。”

“這首詩以一位婦人為主角,通過描寫她在春天早晨的哭泣和窗外的景物,表達了她對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無儘悲哀。”

“詩中運用了對偶法、反襯法和擬人法等修辭手法,使得詩歌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意境優美。”

“這首詩也反映了唐代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和命運,她們往往因為丈夫出征或遠遊而飽受孤獨和苦難。”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一幅江南的采蓮風景,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落日清江裡,荊歌豔楚腰,寫采蓮的時間和地點。”

“落日是指傍晚時分,清江是指江水清澈,荊歌是指荊州的歌聲,豔楚腰是指楚地女子的纖細腰身。”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嗎,寫采蓮女子的年齡和習慣。”

“從小慣是指她們從小就習慣了采蓮的生活,十五即乘潮是指她們十五歲就能熟練地駕船順著潮水去采蓮。”

“這首詩以采蓮為主題,通過對比和擬人等手法。”

“生動地展現了江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富有詩情畫意和民族特色。”

“劉方平的詩歌多詠物寫景,尤其擅長絕句,形式簡潔,語言清新,富有江南風光和民俗風情的特色。”

“他的詩歌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

“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

“劉方平的詩歌與他的畫風相互影響,都體現了他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對生活的隱逸。”

“他是一位被嚴重低估的唐代詩人,他的詩畫風格清新自然,富有詩情畫意和民族特色。”

“他雖然不願從政從軍,但卻以文化藝術為誌業,為唐代文壇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辛棄疾:這首《春怨》寫一個貴家少女,幽閉於深門大院之中,無限怨恨之情。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這首詩,從藝術上來說的確婉麗至美,從情感表達來說更是將滿篇傷情寂寥浸入人心。

第一句紗窗日落漸黃昏,寫時間之晚。

隨著紗窗日落,黃昏降臨,室內的光線越來越暗淡了。

詩人從日落漸黃昏寫起,使整個環境籠罩在暮色的氣氛之中,給人增添了淒涼的感覺。

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寫怨人之苦,是全詩的中心句。

句中的金屋,原為漢武帝寵愛陳後主的故事,後指娶妾謂之金屋藏嬌。

此句中的金屋,表明所寫之地是與人世隔絕的深宮,所寫之人自然是幽閉深宮中的少女。

少女麵對幽閉的深宮,在日落紗窗淒涼孤寂的環境之中。

無人得見,無人同情,自然要悲傷、落淚了。

淚痕二字,點明其垂淚之久,悲傷之深。

少女為什麼滿臉淚痕,詩人未有交代。

但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少女悲傷、怨情的緣由。

是懷念遠方的情侶,還是失寵之怨情?

這裡,詩人僅用淚痕二字,便把少女悲切之程度刻畫得入木三分。

以上兩句從時間之晚,深宮之靜寂,交代了日落後環境幽暗、淒涼之特點。

如果詩人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詩的意境、手法便不見得有何高明。

詩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作者在以下二句中,為我們所展示的另一番天地。

第三四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現在已經是晚春了,院中的花都快凋謝了,鳥也不來了,隻有雪白的梨花撒滿一地。

庭院的門緊緊關閉著,空蕩蕩的一個庭院非常寂寞。

這一景物自然會使女主人公傷懷春天,進而由傷春而傷懷青春的逝去。

她獨自一人守著空房,虛度時光,不就像晚春中的梨花嗎?

雖然潔白美麗如玉,但最後總要枯萎,化成泥土,這種暗示很耐人尋味。

再說這一景物會使女主人公倍感孤獨,因為昏暗的房中本來已經孤獨一人,無人為伴了。

現在連院中的花鳥也不再陪伴她了,怪不得她要淚流滿麵呢!

這首詩,寫了日落,又寫黃昏,使暮色加倍昏暗。

寫了春晚,又寫落花滿地,使春色掃地無餘。

寫了金屋無人,又寫庭院空寂,更寫重門深掩。

把詩中人無依無伴、與世隔絕的悲慘處境寫到無以複加的地步。

此外,詩中的日落、黃昏、春欲晚、梨花滿地。

又象征詩中人的命運,作為詩中人的影子來寫的。

這使詩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