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每每提到三國,總是繞不開曹操這個人物。
三國紛亂,群雄並起,然而最為耀眼的也不過其中幾位。
曹操以其複雜之性格、功過之評說,在起承轉合的曆史舞台上經久不衰。
說起曹操,各有評述。
他身份多重,既是政治、軍事家,也是文學、思想家。
戰場上,以少勝多、勝不驕敗不餒。
用人上,不計前嫌,唯才是舉。
文學上,開建安之風,揚豪邁之氣。
他以絕佳的人格魅力征服古今,在星辰浩瀚的曆史銀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曹操生於東漢桓帝永壽元年,字孟德,小字阿瞞。”
“曹操從小就很機敏,但是他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彆的才能。”
“靈帝熹平三年,曹操通過舉孝廉的方式做了郎官。”
“靈帝光和元年,曹操因受其堂妹夫牽聯被免職,但於次年再次被朝廷召回,仍任議郎一職。”
“靈帝光和七年,黃巾軍起義,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
“因討伐穎川的賊寇有功,升遷為濟南相。”
“任濟南相期間,曹操罷免依附皇親國戚的官吏,禁止濫設祭祀等活動,使得濟南逐漸安定。”
“但當時賣官製度風行,曹操不肯迎合權貴,托病辭官。”
“靈帝中平六年,董卓發動叛亂,廢漢少帝劉辯,另立劉協,即為漢獻帝。”
“隨後,董卓上表推舉曹操為驍騎校尉。”
“但曹操因不願接受董卓的舉薦,改名更姓後逃回老家。”
“曹操在逃亡至中牟縣時,被當地亭長逮捕,遣送至縣裡,後因有人為其求情,曹操得以釋放。”
“回到陳留郡的曹操散儘家財聚集士兵,為討伐董卓做準備。”
“獻帝初平元年,袁紹、袁術等人號召聯合各路諸侯,組成同盟軍,以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
“曹操以代理奮武將軍的身份加入盟軍,並且提議袁紹聯軍立即出兵董卓,遭到聯軍盟主袁紹的拒絕。”
“於是,曹操獨自領兵去攻打董卓,在汴水失利,曹操的軍隊損失慘重。”
“後因其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馬匹讓給了他,曹操才得以逃脫。”
“獻帝初平二年,曹操協助東郡太守平定盤踞在附近的黑山賊。”
“因功封為東郡太守,設郡治於東武陽。”
“此後曹操接連討伐黃巾軍,因鎮壓黃巾軍有功,曹操被迎為兗州牧。”
“任職兗州牧期間,曹操繼續討伐黃巾軍,追其至濟北,收獲降兵三十餘萬,改編精銳為青州兵。”
“同年,袁紹與袁術之間產生矛盾,曹操聯合袁紹多次討伐袁術,使其敗走淮北。”
“曹操的父親在董卓作亂之際,前往琅邪避難,結果被陶謙殺害。”
“曹操以為父報仇為由,在獻帝興平元年征伐陶謙,征伐期間一直屠戮徐州百姓。”
“在曹操征伐徐州之時,東郡守備陳宮與陳留太守張邈叛變,迎呂布為兗州牧。”
“曹操勢力範圍僅剩有甄城和東郡的範,形勢異常危急。”
“曹操急忙回軍攻打呂布,雙方膠著對峙了百餘日,最終因蝗災大起各自退兵。”
“隨後,呂布又率兵來攻,被曹操出奇兵製勝,擊敗呂布後的曹操陸續收複各個縣。”
“獻帝建安元年,漢獻帝從長安東歸,曹操派遣部下曹洪領兵向西迎接漢獻帝。”
“袁術的部將萇奴與衛將軍董承想攔截曹洪,未能成功。”
“曹操被任命為大將軍,後因袁紹不願在曹操之下,拒絕接受太尉之職。”
“曹操便將大將軍一職讓予袁紹,改任司空兼車騎將軍。”
“曹操此時手握大權,經常以漢獻帝的名義命令各路諸侯行事。”
“建安三年,曹操東征徐州,進攻呂布。”
“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
“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宋憲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
“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傑臧霸等人,占據了徐州。”
“不久,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
“曹操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
“曹操經過數年經營,實力大漲。”
孟浩然: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能打的猛人一大堆,那誰才是曹魏的第一大將。
有實力競爭曹魏第一大將的人選,分彆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淵、張遼。
這四位大將,都曾經為曹魏立下過汗馬功勞。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無可爭議的壓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評價的話,第一個出局的,大概率是張遼。
雖然在這四人當中,張遼的戰績最誇張。
白狼山之戰,張遼陣斬烏桓單於。
合肥之戰,張遼更是用八百人大破孫權十萬大軍。
而且,在曹魏集團所有武將當中,張遼是唯一一個進武廟的人!
但這樣的張遼,如果和要和其他幾人做比較的話,卻存在三個缺點。
第一,他不姓曹,也不姓夏侯,不是曹操的親戚。
第二,張遼加入曹操陣營的時間,實在太晚。
第三,最重要的是,從始至終,張遼在曹魏集團當中扮演的角色,都是一個將軍。
所以,張遼雖然能打,戰績也不錯,但注定不可能是曹魏的第一大將。
當然,如果說曹魏集團的外姓第一大將,那可能就非他莫屬了。
在張遼之後,下一個出局的,大概率就是夏侯淵。
夏侯淵的戰績,其實並沒有張遼那麼誇張。
但奈何人家是夏侯家的人,當年還沒起兵的時候,就替曹操頂過罪。
後來曹操起兵之後,他也一直跟在曹操身邊,功勞苦勞都不少。
最關鍵的是,夏侯淵曾經單獨負責過涼州和關中的戰事。
尤其是在涼州方向,夏侯淵十個月掃平涼州。
隻可惜後來,夏侯淵死在了定軍山,而且死得特彆窩囊,所以要稍微遜色一些。
要不然的話,夏侯淵其實是有望爭奪第一把交椅的。
所以最後,決勝局就在曹仁和夏侯惇之間展開了。
而在這兩人當中,夏侯惇的戰績,可能就要稍微遜色一些了。
夏侯惇其實也是打滿全場的狠人,曹魏集團立國的主要戰役,夏侯惇基本上都參與了。
尤其是在創業初期,要不然夏侯惇跟著曹操去揚州借兵,以及後來兗州之亂力保三縣,恐怕曹操根本就撐不到最後。
但問題是,在這些戰爭當中,夏侯惇很少有獨擋一麵的時候。
夏侯惇一生當中,唯一一次單獨負責一個大方向的戰事,就是曹操進攻孫權後退走。
此後,曹操把夏侯惇留在了東線,和曹仁、張遼一起抵擋孫權,督二十六軍。
但對於夏侯惇當時的權力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全權負責東線戰事,以及夏侯惇負責東線的時間長短嗎,其實是有爭議的。
最後剩下的,便是曹仁。
當年曹操最開始起兵的時候,曹仁便追隨了曹操,而且自己募集了上千人。
要知道,最開始的時候,曹操手裡總共也沒多少人。
而後來,曹魏集團所有的主要戰爭,曹仁幾乎都沒缺席。
打徐州的時候他單獨領一支軍隊,打張繡的時候他墊後救了曹操,打袁紹的時候曹仁負責對付側翼的劉備。
赤壁之戰以後曹仁留守江陵,潼關之戰曹仁正麵戰過馬超,襄樊之戰曹仁死守樊城。
這些戰爭打下來,曹仁在曹魏集團的聲望和地位,幾乎已經無可動搖了。
包括曹丕登基之後,曹仁的封邑,也是三千五百戶,要比其幾個人都更多。
封邑這種東西,有時候基本可以代表這個人在當時的地位。
唯一可惜的是,後來曹仁在濡須口之戰當中,損失慘重。
所以,曹操麾下這四位大將,沒有任何一個,能夠毫無爭議的壓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較真的話,那可能還是曹仁要更勝一籌了。
“獻帝建安五年,袁紹率領軍隊十餘萬,準備進攻曹操。”
“而此時,劉備占據徐州,與袁紹一同對曹操形成夾擊之勢。”
“此種情形,曹操覺得袁紹不足為懼,處理劉備才是當務之急。”
“於是曹操率兵進攻劉備,占領了徐州,活捉了劉備的部將夏侯博,俘獲了劉備的妻兒。”
“而袁紹那邊,猶豫反複,直到曹操大敗劉備,返回官渡,始終沒有出兵。”
“八月,袁紹大軍前後連營步步推進,靠沙堆紮營,東西延伸長達幾十裡。”
“當時曹操的總兵力不足萬人,受傷的人占十分之二三。”
“袁紹大軍逼近官渡,曹操在營壘內築土山挖地道來應戰。”
“袁紹軍隊發動猛烈進攻,曹軍難以抵擋。”
“由於官渡相持日久,曹操軍隊軍糧逐漸匱乏。”
“曹操便寫信給荀彧,打算撤回許都。”
“荀彧並不讚同曹操此舉,並且力諫曹操不要退兵,以免錯失爭奪天下的良機。”
“曹操在聽完荀彧的分析後,聽從了荀彧的建議。”
“曹操與袁紹相持了數月,已經兵少糧儘,士兵疲憊困乏。”
“此時,袁紹的謀臣許攸投奔了曹操,勸說曹操進擊淳於瓊等人。”
“曹操采納了許攸的計策,便留曹洪守衛大營,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攻打淳於瓊,最終大敗淳於瓊。”
“袁紹得到曹操攻打淳於瓊的消息,便派張郃高覽等率兵攻打曹操的大本營,結果二人投降了曹操。”
“袁軍一敗塗地,袁紹和袁譚棄軍逃跑。”
“袁紹自從兵敗後,發病吐血,不久死去。”
“獻帝建安七年,袁紹去世後,治中彆駕審配等人假托袁紹遺命,擁袁尚作為袁紹繼承人。”
“獻帝建安八年,袁尚與袁譚被曹操打敗,退守至鄴城。”
“曹操聽取謀士郭嘉的計策,先行退軍,以靜製動。”
“袁尚與袁譚二人不顧曹操的威脅,忙於內鬥,袁譚不敵袁尚,竟向曹操求援,曹操趁機占領河北。”
“獻帝建安九年,曹操為逐一攻破袁氏兄弟。”
“他先和袁譚聯姻,增兵援助袁譚攻打袁尚。”
“打敗袁尚後,再進攻袁譚,大敗袁譚。”
“當時三郡烏桓勢力強大,且有一些袁氏殘餘勢力混入其中,並多次入塞為害。”
“為清除袁氏殘餘勢力,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聽從郭嘉建議北伐烏桓。”
“為解決距離遙遠、糧食運輸困難的問題,曹操安排董昭開鑿出兩條水渠解決了軍糧供給問題。”
“獻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自鄴城發兵,五月份到達目的地錦州。”
“是時,大雨滂沱阻了行軍,曹操心急如焚。”
“恰巧,當地人田疇來到曹操軍中,為其出謀劃策。”
“告知曹操有一條新的通行道路,且願意充當向導,帶大軍出發。”
“於是,曹軍在田疇的幫助下順利到達目的地。”
“曹操采取策略迷惑烏桓,假裝退兵,然後在烏桓放鬆防禦時,發動猛烈攻擊。”
“最終,曹操大敗袁尚、袁熙與蹋頓、遼西單於樓班等人。”
“袁尚、袁熙兄弟於混亂中逃走,投奔割據遼東的公孫康。”
“公孫康一直自恃遼東遠離中原,不願歸降曹操。”
“曹操部將提出攻打公孫康,一舉消滅袁氏兄弟,曹操沒有采納部將的意見。”
“九月,曹操率大軍從柳城返回鄴城。”
“後來,公孫康將袁尚袁熙殺害,並將二人的頭顱獻給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廢三公,恢複丞相製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後,準備南征。”
“七月,曹操假借天子名義南下征伐,進攻荊州劉表。”
“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
“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沒有抵抗率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為抗擊曹操大軍,孫權與劉備組成了孫劉聯軍。”
陶淵明:關羽去世後曹操說了10字,司馬懿說了9字,兩人水平立見高下。
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呂蒙所殺。
這個消息一傳到曹魏陣營,立刻引發了震動,尤其是曹操和司馬懿的反應。
兩人簡短的話語,卻透露了截然不同的思維深度和對局勢的洞察。
曹操那天正宴請群臣,酒杯剛舉起,東吳的使者便帶來了關羽的首級。
坐在堂上的曹操,先是一愣,隨即哈哈大笑。
雲長已死,吾夜眠貼席矣!
這十個字,簡短而直接,吐露了曹操心中壓抑已久的恐懼與釋然。
關羽,作為劉備的左膀右臂,一直是曹操心頭的一根刺。
早年間,曹操曾對關羽有恩,甚至還為了拉攏他,封其為漢壽亭侯。
關羽雖感恩於曹操,卻始終效忠於劉備。
這樣一個既驍勇又忠誠的戰將,曹操心裡自然不能不忌憚。
每當夜深人靜,曹操都會擔心,擔心關羽的一舉一動,擔心他會成為自己霸業的巨大威脅。
而現在,關羽被殺,曹操終於可以安穩地睡個好覺了。
司馬懿的反應卻截然不同,這位一向深沉內斂的謀士,看到關羽的首級後,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情緒波動。
此乃東吳移禍之計也。
僅僅九個字,卻讓整個大廳瞬間安靜下來。
曹操愣住了,隨即恍然大悟。
關羽的死,表麵上看是東吳為討好曹魏,送上了一份大禮,但司馬懿卻看穿了其中的玄機。
東吳此舉,是為了挑撥曹魏與劉備之間的關係。
他們希望曹操和劉備反目成仇,最好兩敗俱傷,而東吳則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司馬懿洞察到了這一點,提醒曹操不要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
若是一般人,可能會被關羽之死的表象所迷惑,認為這是東吳的示好,甚至可能因此對孫權放鬆警惕。
但司馬懿不同,他看得深遠,思維縝密。
他不僅看穿了東吳的計謀,更提出了應對之策。
不如將關羽首級厚葬,告知劉備,使其遷怒東吳。
這一句話,不僅巧妙地避免了曹魏與蜀漢的直接衝突,還讓劉備將仇恨的矛頭轉向了東吳。
曹操聽完,頓時豁然開朗。
他連連稱讚司馬懿的智慧,立刻下令厚葬關羽,並派使者將此事告知劉備。
果然,劉備得知此事後,怒火中燒,立誓要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伐吳。
這一局,司馬懿不僅成功化解了曹魏的危機,還讓東吳與蜀漢的矛盾徹底激化,為曹魏的後續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從這兩段對話中,不難看出曹操和司馬懿的思維差距。
曹操,雖然是一代梟雄,但在關羽之死的刺激下,表現出的卻是個人情感上的釋放。
他的十字感歎,更多的是出於對關羽的畏懼和對自己未來安全的慶幸。
而司馬懿,則站在更高的戰略角度,冷靜地分析了局勢,並提出了長遠的應對之策。
這九個字,凸顯了他深厚的謀略功底和冷靜的頭腦。
這場十字對九字的對話,成為了曹操和司馬懿智慧高下的鮮明對比。
曹操,雖有雄才大略,但終究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凡人。
而司馬懿,則是一個冷靜理智、深謀遠慮的智者。
正是這份冷靜,讓司馬懿在三國的紛爭中保持了不敗的姿態,最終助司馬家族奪得了曹魏的政權。
“十二月,劉備與孫權大軍逆江而上與曹操大軍對峙於赤壁。”
“恰逢此時,曹操軍中瘟疫盛行,新收編的水軍尚未磨合,將士們士氣不足,在與周瑜軍隊最初作戰時被打敗。”
“戰敗後,曹操將水軍和陸軍會合,抓緊時間操練水軍。””
“並命人把船隻首尾連接,這樣一來船隻更加平穩,將士們也不容易暈船。”
“對此,周瑜部下黃蓋想出苦肉計,先假意投靠曹操,待曹操來相迎時,再火燒曹營。”
“周瑜采納了黃蓋的計策,最終借著東南風,火燒曹操的戰艦與營寨,大敗曹操,曹操狼狽出逃。”
“經過此次戰役,曹操的軍隊死傷過半,曹操擔心赤壁之戰的失敗會影響後方政權的穩固,立刻率軍回到了北方。”
“獻帝建安十四年,曹操回到譙縣,他下令建造船隻,訓練水軍。”
“七月,曹軍到達合肥,繼續南下。”
“此時,廬江人陳蘭、梅成反抗曹操。”
“曹操派駐守合肥的張遼領兵平叛,消滅了陳蘭、梅成等人。”
“獻帝建安十六年,曹操派部將夏侯淵率領軍隊,宣稱攻打漢中的張魯。”
“因為軍隊必定經過關中,馬超、韓遂懷疑這是曹操的陰謀,目的是想消滅自己。”
“於是,馬超、韓遂聯合關中諸將共同起兵反曹。”
“最終,曹操打敗了關中聯軍,韓遂、馬超等人逃到涼州。”
“隨後,經過多次討伐,消滅了韓遂、馬超等人的殘餘勢力,最終平定關中。”
“獻帝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領軍隊從合肥出發,攻打孫權。”
“最後,曹孫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曹操無功而返。”
“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
“獻帝建安二十年,漢獻帝被逼廢後,立曹操女兒曹節為後。”
“隨後,張魯率眾歸降,曹操儘有漢中之地。”
“獻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親自率領軍隊來到漢中,劉備集中兵力扼守險要據點,始終不與曹軍正麵大規模交鋒。”
“漢中地形崎嶇,糧曹運輸困難。”
“相較於劉備軍,曹操軍糧草不繼的問題更加嚴峻。”
“劉備軍在堅守的同時,還伺機偷襲曹軍糧道。”
“此戰,曹操損失大量糧草和兵士,士氣大降。”
“夏五月,曹操率軍隊回到長安。”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大將關羽率兵從荊州出發,進攻曹操的襄城和樊城,曹操派遣大將軍於禁率領軍隊前往樊城迎戰。”
“當年八月,劉備大將關羽乘著洪水泛濫的機會,大敗於禁,並將其擒拿,進而圍攻樊城。”
“此時,樊城內曹軍僅有數千人,城池還被水淹,曹操部下曹仁率領軍隊在此死守。”
“十月份,曹操率軍前往洛陽指揮作戰,救援樊城。”
“此時,孫權想趁機奪取荊州,便與曹操相約共同夾擊關羽。”
“孫權派遣呂蒙偷襲江陵,而曹將徐晃率大部援軍從正麵進逼關羽,關羽兩麵受敵之下,兵敗被殺。”
“孫權派人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曹操感念關羽的忠義,以諸侯之禮安葬了關羽。”
“孫權在樊城之戰中與曹操聯合,趁機取得荊州,曹操上表漢獻帝命孫權為荊州牧。”
“孫權被任命為荊州牧後,派遣使節向曹操進貢,並且向曹操稱臣,勸曹操廢除漢獻帝,自立為大魏皇帝。”
“對於孫權的來信,曹操將其書信給群臣觀看,並且表示孫權是想讓他在火上烤。”
“而此時,曹操的部下看到孫權的書信,也紛紛勸曹操稱帝,被曹操拒絕。”
“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率軍回到洛陽,不久便病死,享年六十六歲。”
“曹操去世後,繼承其王位的曹丕自立為皇帝,國號為魏。”
“曹操被追諡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範仲淹:袁紹死後,曹操花了八年才統一北方。
曹操拿下北方的八年間,隻能說選的時機太妙了,各方都被狠狠的牽扯住。
劉表坐擁荊州,占據著東漢末年戰略要地,但他性格多疑,缺乏進取之心。
他隻是象征性地進攻了一次,劉表便嚇得龜縮不前,再也不敢有什麼動作了。
而老對手劉備雖然雄心壯誌,卻屢遭他的打擊,手底下沒兵的他隻好投靠劉表。
但沒想到這位優柔寡斷,還不給予他信任和支持。
劉備即便有著對局勢的把控,想要北伐曹操,但攤上了劉表也隻是有心無力。
江東那邊孫權也是剛成年就執掌大權,本就處於動蕩時期,紛紛造反企圖奪取江東拱衛。
好在少年時的他還是很給力的,很快就擊退了這些內亂,重新統一了勢力。
在解決了事情後他並未止步,將目光投向久未被中央政權有效控製的山越地區。
山越蠻夷作亂已久,他決心徹底平定這些動亂根源,確保江東長治久安。
接下來的幾年間又親自率軍,多次出征山越,終於將這些久攻不下的地方納入版圖。
江東一統後開始著手整頓吏治,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
當年父親孫堅曾被荊州太守黃祖所殺,於情於理都要先報仇。
為報這份血海深仇,他親自率兵出征,經過兩次艱難的戰役終於殺死了黃祖。
這一戰役不僅伸張了江東的威望,更彰顯了孫權已成為一代梟雄的決心與實力。
經過數年的奮戰,終於平定了江東的內憂外患,為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戰做好了充分準備。
儘管如此他仍在為日後抗曹做著準備,穩固自家地盤來積蓄力量。
在這八年間,三人或因性格局限,或因實力不足、內憂外患,都未能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隻能眼睜睜看著曹操的地盤一直擴大,卻沒一人敢上前阻止。
而他能夠如此放心的去收複北方,少不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就是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的勝利,他雖然擊敗了袁紹,但並未徹底擊垮他,當時就他體量最大。
在河北經營多年根基穩固,他一時也是難以撼動,之後在倉亭又一次擊敗他。
隻能說他雖然戰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很快穩住了局勢,在河北依舊占據優勢地位。
直到袁紹病逝,兒子爭奪家業,兄弟內鬥,這才讓他看到了徹底占領河北的機會。
從之後的7年,他先後五次揮軍北上,發動大規模的征伐行動。
這一時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刻,不僅要收拾河北的那邊的勢力,還要小心境內的叛亂。
而就是這個情況,各方卻沒一點動作,隻能說這時機把握的太好了。
在這場艱難而漫長的征途中,他愣是憑借著自己的能力一點點蠶食。
終於逐步占領了河北,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隻能說這八年間,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先整頓好自己的攤子,很默契的都沒動兵。
可這卻讓曹操給樂壞了,就這種局勢下,還用了8年的功夫才吃掉了北方。
隻能說當時的袁紹哪怕定下合適的繼承人,也不會成後來那番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