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 第376章 花魂王昭君

第376章 花魂王昭君(1 / 1)

推荐阅读:

[]

101nove.com/最快更新!無廣告!

蘇晨講述完楊貴妃的故事,那些沒有聽過的古人欷歔不已。

如此美貌絕倫的一個女子,最終卻成了大唐衰落的犧牲品。

一些有識之士看得很清楚,大唐爆發安史之亂的責任在於唐玄宗的昏聵。

至於楊玉環,不過是被推出來背鍋的可伶人罷了。

在曆史的浪潮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但凡國家出了大問題,世人往往不願意從自身找原因,而把全部的責任歸咎於一個弱女子。

尤其是傾國傾城的女子,往往被汙蔑為禍國殃民的妖女。

在古代這樣一個男權社會,女子的地位往往很低。

但即便如此,也會湧現出不少留名青史的奇女子,楊玉環隻是其中之一。

“她是古代女子的顏值巔峰,本可以成為皇帝最寵愛的妃子,卻因為得罪了一個小小的畫師而被迫遠嫁國外。”

“甚至因為當地的陋習,她還嫁給了老公的兒子。”

“但是她卻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兩國的和平,就連杜甫、王安石、李商隱等人都寫詩對她歌頌。”

“她就是征服匈奴的女子,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

“曆史上的王昭君,是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的古代四大美女。”

“如果說她們之中誰最漂亮,我們無法得知。”

“如果說誰最偉大,那一定是王昭君。”

“因為在西漢210年的曆史當中,一共有過12位和親女子,其中王昭君是最後一位。”

“她用自己的一生,維護了漢匈之間將近長達五十年的和平。”

“如果她沒有得罪那個小小的畫師,可能她也不會做出那個決定,她或許也成不了四大美女之一。”

“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生於西漢南郡秭歸縣,也就是如今的湖北宜昌昭君村。”

“王昭君本名王嬙,字昭君,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戶家裡。”

“據說她的父親是老來得女,所以從小就把她視為掌上明珠。”

“關於王昭君的出生還有一段神秘的傳說,話說有一個叫王忠的莊稼人。”

“因為一直沒有孩子,於是就到附近的屈原廟進香許願,祈求得到一個像屈原那樣忠於國家的後代。”

“據說在八月十五的一個夜裡,他的妻子夢見一輪明月投入懷中。”

“不久便生下一個比天仙還標致的姑娘,這個人就是王昭君,因此王昭君的乳名也叫做皓月。”

“關於王昭君的美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就在他的《明妃曲》中有這樣一句描述。”

“峨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

“連花朵都因為她的美貌而感到羞愧,可見王昭君是多麼的傾國傾城。”

“這裡的明妃就是王昭君,因為在晉朝時,為了避司馬昭的名諱,因此王昭君又稱明妃王明君。”

“所以一般帶有明妃的詩詞都是在寫王昭君,比如李白那首《於闐采花》。”

“於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夕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然而王昭君不僅有著美麗的顏值,還有著絕妙的才藝,尤其是彈了一手好琵琶。”

“據傳王昭君在遠嫁塞外的途中,因遠離故土,從此往後孤身一人。”

“這使她心緒難平,於是就彈奏了一曲《琵琶怨》。”

“淒婉悅耳的琴聲,美豔動人的女子。”

“使當時南飛的大雁都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

“這就是平沙落雁的典故,所以落雁便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

“在古代,像王昭君這樣才藝雙絕的女子,肯定是逃不過皇帝的手掌心。”

“公元前38年,當時漢元帝在民間舉辦選秀活動。”

“16歲的王昭君作為南郡的首選,被選入了夜庭,成為了一名宮女,從此開啟了一段充滿傳奇的人生之路。”

張居正:史書並未指出王昭君的死因,但後世許多文人寫她投江而死。

王昭君到底是怎麼死的,史書並無記載,很多文人給王昭君安排了不同的死因。

構造了王昭君服毒死、抑鬱死、投江死,其中投江而亡成為王昭君死因的主流。

馬致遠《漢宮秋》寫王昭君投江死,此後投江而死成了王昭君故事的結局風向。

王昭君因為不肯賄賂毛延壽被畫醜,不得見君王,隻好彈琵琶解悶。

一次漢元帝巡宮發現王昭君美貌,故封她為明妃,兩人恩愛有加。

毛延壽逃往匈奴,慫恿匈奴單於威脅漢元帝獻出王昭君以保和平。

迫於壓力,漢元帝隻好答應,在灞橋為王昭君送彆。

王昭君行至漢朝和匈奴邊界的黑龍江,投江自殺。

自馬致遠之後,越來越多的文人更喜歡安排王昭君投江而死。

王昭君投江的結局安排,是受貞節觀念以及儒家的治世愛國精神影響的。

首先,貞節觀念的影響,也是影響王昭君投江的重要因素。

王昭君是漢朝人,尚且覺得父死娶母的原始習俗的難以忍受。

宋代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女性守節便是天理,貞節牌坊開始在各地流行。

明太祖更是把女性守節看作是教化的重要內容,在政策和文化上都推崇婦女守節。

於是守節之風盛行民間,女性某種程度上也成了男人的附屬品。

文人當然也是受貞節觀念的影響的,王昭君投江殉身就是一女不侍二夫的貞節觀的體現。

其次,投江可以體現出儒家的治世愛國精神。

投江在文學史上不僅僅是死亡的一種結局,有時還是忠貞報國的象征。

戰國的屈原自投汨羅江後,被後人稱為忠君愛國。

王昭君投江,實際上也是忠君愛國思想的體現。

“但是自從王昭君入宮以來,一直到公元前33年。”

“這5年的時間裡,竟然一次都沒有得到過皇帝的寵幸。”

“相傳漢元帝選秀的佳麗數不勝數,皇帝一時看不過來。”

“便命令畫工繪製這些美人的畫像,再由他根據畫像來慢慢挑選。”

“為了求得見到皇帝的機會,諸多宮女都賄賂畫工,讓他們把自己畫的漂亮些。”

“根據記載,當時賄賂錢多的能達10萬,少的也有5萬多。”

“當時有一個叫做毛延壽的畫工,據說最擅長畫人形,非常逼真。”

“王昭君初入宮廷,不懂這些暗地裡的規矩。”

“再加上自持貌美,不怕沒有皇上召見的那一天。”

“後來,毛延壽在畫王昭君時曾暗示過她。”

“可王昭君就是不信這一套,不但沒搭理毛延壽,反而還諷刺了他。”

“見王昭君如此態度,毛延壽便予以回擊,把如花似玉的姑娘化成了如花。”

“結果就造成了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的狀況,一人在後宮白白浪費了不少年華。”

“因此,李商隱就寫了一首詩來調侃毛延壽。”

“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顧人。”

“馬上琵琶行萬裡,漢宮長有隔生春。”

“雖然王昭君沒有得到皇帝的召見,但是上天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此時,王昭君命運的齒輪開始了轉動。”

“公元前33年,匈奴的單於呼韓邪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於是漢元帝就打算從宮女中挑出一名充當公主,然後把她許配給匈奴。”

“宮女們聞訊後戰戰兢兢,生怕自己被選中。”

“在當時漢人的心目中,匈奴就是野獸鬼魅,遠嫁匈奴等同於淪為野蠻人。”

“而此時,隻有王昭君站了出來,自願前往匈奴和親。”

“因為王昭君知道,就算她一直在宮裡,能見到皇帝的機會也是非常渺茫。”

“倒不如當做公主嫁到匈奴,也許會有另一番天地。”

“這就像在遇到人生的困境時,如果停滯不前,那麼困境就會成為永恒。”

“如果鼓起勇氣放手一搏,或許你就能看見那柳暗花明。”

“也正是這個膽大的決定,讓王昭君成功躋身為四大美女之一。”

“臨行之前,漢元帝召見了王昭君,見她如此貌美,而且又善於對答。”

“當時就後悔了,不過漢元帝最終也沒有能將她留下。”

“因為呼韓邪看見王昭君的那一刻也滿意至極,一國之君又不能失信於人,於是就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據記載,在王昭君走後。”

“漢元帝大為憤怒,就開始追查行賄畫工的這件事。”

“當時大部分畫工都被砍掉了腦袋,也包括毛延壽。”

“據說在抄沒他們的家產時,都是資金巨萬,這個就是畫工棄市的典故。”

“後來王安石還寫了一首詩,替王昭君鳴不平來諷刺漢元帝。”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王安石:王昭君的出塞,是漢朝為了實現邊疆安寧,采取的一種和平手段。

實際上,從秦朝開始,和親已經成為了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手段。

說白了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定,這在鞏固國家安定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和親政策更是源遠流長,比如西漢的細君公主遠嫁西域。

還有文成公主,更是在唐朝留下了一代佳話。

此後,經過文人的創作,昭君出塞這一曆史事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文學內涵。

匈奴本來是遊牧民族,但他們驍勇善戰,被世人熟知。

匈奴趁七國爭霸時,迅速發展自己的勢力。

到了秦朝末年,匈奴已經有了很強的地盤。

尤其是初漢時期,冒頓殺父代立後,日益強大。

漢高祖時期,匈奴已經開始大舉進攻。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皇權,武帝劉徹采納主父偃的建議。

對內推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在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鞏固中央集權。

在軍事上,漢武帝積極地發展軍事力量,壯大軍隊,準備以武力征伐徹底地解決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

漢朝的強大,讓匈奴擔驚受怕。

尤其是在衛青和霍去病的討伐下,匈奴更是委曲求全。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匈奴就開始和漢朝談判,娶漢朝的女子,用聯姻的方式建交。

為了永絕後患,在漢昭帝死後,漢宣帝再次對匈奴發起進攻。

匈奴的兵敗讓其內部四分五裂,出現了五位單於相互廝殺,民不聊生。

不得已,他們再次開始向漢朝求和,並用聯姻的方式解決戰局問題。

尤其是邱支單於死後,使呼韓邪單於又喜又懼。

喜的是他在匈奴沒有了反對力量,懼的是漢軍將可能集中兵力打擊他。

呼韓邪單便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辦法,就是去漢朝覲見漢元帝。

希望友好相處,並願意娶漢朝的公主,成為親戚。

實際上,如果繼續出兵,漢朝的戰力是遠在匈奴之上。

但為了平息戰事,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便同意了這件事。

但問題是,當時漢朝的所有的公主沒有一個願意嫁到匈奴。

漢元帝其實也不想把自己的女兒嫁到那麼遠,所以便有了冒名頂替的想法。

漢元帝的做法其實並不雅觀,也沒有真誠地對待匈奴首領。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長期受到精神壓抑的王昭君終於等到了機會。

單於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王昭君到了匈奴後,被稱為是寧胡閼氏。

那天,漢朝為王昭君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

當天王昭君穿著華麗的衣服,儘顯妖嬈,她的美貌讓座位上的漢元帝震驚不已。

但漢元帝後悔也來不及了,隻能忍痛割愛。

王昭君的悲慘命運,正是在於此。

之後,漢元帝處死了畫工,這也算是對自己的遺憾有所了結。

“公元前33年,桃李年華的王昭君告彆了故土,一路北上。”

“到達匈奴後王昭君被封為寧胡閼氏,寓意著她是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的王後。”

“王昭君沒有像那些遠嫁的公主那樣成天以淚洗麵,而是在這窮山惡水的生活中過得有滋有味。”

“比如飲食不習慣,那就自己發明。”

“王昭君讓廚子把粉條和油麵筋泡在一起,用鴨湯煮,一道美味絕口的昭君鴨從此出現人間。”

“相傳,在西北地區還流行一種以王昭君的名字命名的昭君皮子,就是人們在夏日常吃的釀皮子。”

“此外王昭君也入鄉隨俗喝羊奶,將自己融入胡人的生活裡。”

“她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還努力維係著胡漢兩地的和平,勸丈夫和大漢修好。”

“而且春暖花開之際,王昭君還教導牧民們植樹載花,繁殖牲畜,紡紗織布等。”

“王昭君把漢人的文明種子播散在茫茫大漠裡,讓胡人慢慢脫掉了野蠻落後的氣息。”

“據史料記載,昭君出塞後,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31年,丈夫呼韓邪單於去世。”

“王昭君以為終於完成了使命,可以回到闊彆多年的故土。”

“於是她就上書漢元帝請求回歸,但是那時的漢元帝已經駕崩兩年了。”

“繼位的漢成帝荒淫無道,也懶得理會這些事,回複了一句從胡俗,將其拒之門外。”

“按照匈奴的收繼婚製度,在王昭君的丈夫去世後,她必須嫁給她的繼子,匈奴人最讓中原詬病的就是這個婚俗。”

“後來王昭君自知回家無望,無奈隻好嫁給了呼韓邪之子。”

“麵對這荒誕之事,她隻能強顏歡笑,為此還寫了一首《怨詞》。”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婚後王昭君繼續扮演著賢內助的角色,並且還給新單於生下了兩個女兒。”

“在此期間,她還繼續維護著兩國的和平。”

“轉眼間,11年過去了,王昭君在漫漫的黃沙中守望著孤土。”

“她再也不奢望歸鄉,隻求百姓安康,山河無恙。”

“哪怕再艱難,王昭君也會咬牙支撐,這就是一個和親女子的宿命。”

“公元前19年,年僅35歲的王昭君病逝於大漠之中。”

“按照草原的習俗,去世不修墳墓。”

“但匈奴人為了紀念王昭君,給她修建了衣冠塚,取名青塚。”

“千百年來,無數英雄豪傑都消散在時光深處,唯有大青山下的青塚迎著黃昏無聲佇立。”

“為此,杜甫還寫了一首詩來紀念王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公元2年,王昭君的長女被召進京服侍太後王政君。”

“女兒站在母親曾經住過的地方,想象著母親也回到了這裡。”

“對於王昭君來說,大漢是她做夢都想回到的故鄉。”

“而對於女兒來說,匈奴才是她的家鄉。”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抵家山一盞燈,沒事常回家看看。”

杜甫:王昭君的犧牲和奉獻,為漢匈兩國帶來了和平與安寧。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享儘頂級待遇,與呼韓邪單於非常恩愛。

王昭君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而漢匈貿易也日漸繁榮。

她和呼韓邪在一起生活了三年,也給呼韓邪生下了一個兒子。

然而世事難料,沒多久呼韓邪去世了。

匈奴習俗,如果父親去世了,其養育的繼子有權娶回其繼母。

讓自己嫁給丈夫的兒子,對於王昭君來說是萬萬接受不了的。

王昭君寫信要回家鄉,但是新皇帝漢成帝不理解那麼多。

並拒絕了王昭君的請求,讓她入鄉隨俗。

王昭君在房間裡難過中,一直愛慕王昭君的繼子複株累衝進房裡。

王昭君嚇得花容失色,拚命掙脫。

但是複株累的力氣非常大,她無法掙脫出來,放聲大哭。

複株累漸漸地鬆開了懷抱,王昭君憤怒的反手甩了他一巴掌。

此時王昭君感到無助和孤單,終日鬱鬱寡歡。

還好複株累因為是真心愛王昭君,後來一直很有耐心細心地陪伴。

經過相處王昭君發現這個自己視為敵人的繼子,其實是一個充滿愛心和慈悲的人。

繼子對王昭君的親情和責任感極為重視,帶給了王昭君很多安慰和溫暖。

漸漸的王昭君被深深地吸引,她選擇嫁給了複株累。

王昭君潛下心來,親自教匈奴百姓們種植,還帶領女子們織布。

同時還傳播中原文化,讓匈奴人加深對漢朝的了解。

王昭君的智慧和才華感染了很多人,在匈奴漸漸的獲得了尊重和支持。

在複株累對王昭君嗬護的十個年頭裡,王昭君為複株累生下兩個女兒。

複株累死後,王昭君自此寡居,便不久後也去世。

由於王昭君的原因,匈奴和漢族和睦相處有五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犧牲了自己的幸福自由,成全了國家的和平。

王昭君用自己的智慧走出深宮,從一個普通女子走向自己傳奇的一生。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