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園子杵在長安城東南角,緊貼著樂遊原的土坡坡。從通善坊的杏園往南走半裡地,就能瞅見那片蘆葦蕩子——這地界兒風水好得邪乎,東邊挨著大雁塔的尖頂頂,西邊能望見芙蓉園的朱紅牆,活脫脫像個金元寶嵌在城根底下。春明門出來的官道在這兒分了個岔,往北通著平康坊的鶯歌燕舞,往南直奔終南山的青石頭。打前隋起這兒就是達官貴人紮堆的地界,前年聖人才命將作監重修了九曲回廊,把漢武爺留下的宜春苑舊址也包了進來,如今足足占了三百畝水麵。
秋陽剛爬到慈恩寺簷角,曲江池麵已經飄滿彩帛紮的蓮花燈。工部的人雞叫頭遍就來忙活,沿著九曲橋每三步掛盞琉璃燈籠,裡頭摻了終南山采的螢石粉,日頭一照晃得人睜不開眼。水榭四麵支起月白紗帳,乍看跟雲彩落進池子裡似的,細瞧才發現紗上繡著《昭明文選》的殘句,風一吹字兒都活過來。
池子東頭那排老柳樹叫綢緞裹成了畫軸,每棵樹乾都垂著丈把長的宣紙,專等才子們即興潑墨。幾個小吏正往池心亭的飛簷上拴銅鈴,鈴舌兒刻成毛筆尖的模樣,風過時叮叮當當響,倒像是催人作詩的更漏。最紮眼的是池西頭搭起的七層詩台,每層台階拿不同顏色的銀杏葉鋪成金毯,最高那層擺著聖人的鎏金禦案,案頭琉璃盞裡盛的卻不是酒,而是終南山快馬送來的晨露。
池畔二十張檀木案已鋪開,每張案上除了筆墨硯台,還擺著三樣新鮮玩意兒:平康樓特供的琉璃酒壺、終南山紅泥燒的急須盞、外加個巴掌大的沙漏——這是為防才子們酒勁上頭忘了時辰。池子南麵葦蕩子裡藏著三十六架水車,車葉子全換成薄木片,專等詩成時放水流觴用。
當日頭爬到正空時,整個曲江已成了個琉璃世界。池麵漂的燈、樹上掛的綢、亭角懸的鈴,被秋陽鍍了層金邊。殘荷梗子從琉璃燈縫隙裡支棱出來,反倒添了三分野趣。最絕的是池底沉著三百六十麵銅鏡,把天光雲影折到兩岸紗帳上,映得那些繡上去的詩句像是浮在半空裡。這會兒要是打春明門上往下瞅,準以為曲江池子叫仙人潑了碗琥珀光,晃得滿長安城都睜不開眼。
整個詩會的會場周邊還都豎起了巨大的宮燈,那是為了等到晚上的時候給詩會照明用的,不過園子門口的左右兩側的半裡路卻是極不協調的場景,數根掛著曲江詩會平康樓傾力讚助的絲綢條幅顯得格格不入。
晨霧未散儘曲江池畔的桃枝上已掛滿紅綢。晨霧裡三丈紅綢迎風招展,墨字張狂如餓虎撲食:“平康樓獻酒八十斤以賀詩會“。弘文館的劉學士剛下馬車就踉蹌後退,三綹長須抖得像風中蘆葦:“成何體統!成何體統!“
“這康王真他娘是個活寶!“程咬金騎著棗紅馬顛過來,綠袍子襟口大敞,露出半拉護心毛。他抻著脖子朝後頭馬車喊:“李老哥快瞅瞅!這紅綢子掛得比俺當年劫皇杠的幌子還招眼!“馬蹄子踢翻個檀木算籌架,驚得池邊白鷺撲棱棱飛起。:“俺老程就愛看熱鬨!這紅綢子掛得比劫皇杠的幌子還帶勁!“
李績的馬車吱呀停在九曲橋畔。李績掀簾就罵:“豎子胡鬨!“他閨女李夕的鵝黃裙擺掃過車轅,腕間翡翠鐲子映著晨光:“阿爹瞧那綢帶料子。“老將眯眼細看,竟是少府監特供的蜀錦,往年隻有親王冠禮才舍得用。
“老爺,外頭都說《秋詞》是抄的“侍女話音未落,李績冷哼打斷:“長孫娘娘當麵考校,七八個學士盯著,那小子能當場背出整本《周髀算經》!“車軲轆碾過青磚發出吱扭吱扭的聲音。李夕蔥指絞著帕子輕笑:“女兒倒想看看,我那個病秧子夫君哪來的底氣得罪半個長安城?“
池畔忽炸開聲嘶吼:“斯文掃地!“博陵崔明禮舉著玉笏要捅綢帶,卻被少府監匠人攔住:“大人仔細!這綢子用終南山鬆膠粘的,硬扯要賠兩貫錢!“老學士的七破間色裙沾滿晨露,袖口金線繡的《論語》章句與“平康樓“三字糾纏在一起。
魏徵的紫袍剛現身在九曲橋,就被十幾個大儒圍住。崔明禮唾沫星子濺到他獬豸冠上:“魏公!這是要把聖賢之地變商街啊!“老臣彎腰拾起片碎綢,對著日頭細看:“這蜀錦倒是上好的貢品“話音戛然而止,綢布背麵竟用金粉印著少府監的官印。
二十個金吾衛抬著鎏金酒壇列隊而入,壇身封泥蓋著皇帝私印,正是三日前禦賜的“貞觀醉“。少府監大匠敲響銅鑼:“吉時已到——獻酒!“三百條綢帶應聲而落,紛紛揚揚如雪片飄飛。崔明禮慌忙撲救印著官印的綢布,卻見每片背麵都蓋著少府監的朱砂戳記。
而此時的李平康還和沒事人一樣的將自己的馬車停在路邊看著那些條幅得意的對著身邊的墨潔道:“你家少爺我聰明吧,咱不能吃虧,捐獻了八十斤貞觀醉不能白捐獻不是,必須要把咱家的名號打出去。”
彆看墨潔和李平康歲數差不多,可也是受過墨家嚴格的教育的,墨家好歹也是千年傳承的家族,看到這個景象墨潔也是哭笑不得。
銅鈴聲叮當響著從霧裡鑽出來,越王府的鎏金馬車咯吱咯吱碾著石板路停下,而此時詩會內響起了一聲高宣:越王,康王駕到,而後詩會的眾人都走出詩會迎接,正好撞見車邊的李平康和正要下車的李泰。
身材富態的李泰扶著腰帶下車,繡著金線雲彩的蟒袍被太陽照得發亮,腰上掛的玉佩一晃一晃的:“三弟這排場整的,跟西市擺攤賣胡餅的似的——“他抬手指著樹上掛的白綢帶,“就是這做買賣的架勢,把曲江詩會的文氣都糟蹋了!“
李平康一身素衣服上沾著一點定的灰,拱手行禮時袖子滑出半卷書:“二哥這話說的,我這八十斤貞觀醉白送不要錢,就借塊地方掛個招牌。“他突然提高嗓門,驚得池邊麻雀撲棱飛走,“二哥要是嫌難看,乾脆替詩會把酒錢結了?“
“多大點事!“李泰扯下玉佩扔過去,“當給你病好了添個彩頭!“玉佩眼瞅要砸地上,被李平康用本黃皮賬冊接住。他翻開賬本露出皇帝批的紅字:“二哥的心意我領了,不過這貞觀醉是父皇賜的名,一斤八百貫錢。“手指頭戳著“寒鱗入燎紫宸“幾個禦筆字,“八十斤得六萬四千貫,裡頭三萬二還得給母後送去。“
李泰臉憋得跟豬肝似的:“八百貫?你是不是大病的時候把腦子給燒壞了?你咋不去搶“話沒說完就被李平康的大嗓門蓋過去:“寒鱗入燎紫宸殿,渭水冰刃剜龍鱗 玄武箭雨凝琥珀,胡塵腥染袞衣皴。“他背的正是皇上寫在酒壇子上的詩。全場突然安靜得能聽見池水冒泡,連舉著笏板要罵人的崔老頭都卡殼了。
“ 獨淬劫灰煉星髓,九蒸霜魄甕底春。何須屈指量劫數,一甕貞觀淬古今。“李平康往前逼一步,賬本拍得啪啪響,“二哥覺得父皇會為破酒寫詩?“他突然抖開賬本,紅彤彤的玉璽印晃人眼睛,“還是說二哥覺著父皇沒眼光?“
李泰的腰帶扣“哢“地崩開,金疙瘩滾到程咬金腳邊。老程撿起來哈哈大笑:“越王這褲腰帶還沒俺劫道的麻繩結實!“笑聲震得樹上的綢帶亂抖,一片白綢呼啦糊在崔老頭臉上。老頭扯下來一看,綢子背麵蓋著少府監的紅章,兩眼一翻直接挺地上。
“買不起不是二哥的錯,但是質疑父皇就是二哥你的不是了。”李平康的話還沒說完,就看見後麵來了一隊儀仗,那是太子的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