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天,太陽在地平線上投下第一縷蒼白的光輝,卻吝於給予任何溫度。
林予安站在他辛苦一日建成的移動冰釣棚前,仔細地檢查著那些緊密編織的柳條,確認每一個繩結都牢固可靠。
這個木棚是一個合格的“盾”,但他還需要“矛”,一把能鑽透厚冰的冰鑽之矛。
他很清楚,他可以現在就帶著森林斧過去,以他的體能,花上一些時間,同樣能在厚冰上鑿開一個洞。
但這是一種策略上的短視行為。
他對著鏡頭,聲音低沉而嚴肅:“聲音和振動,在水中的傳播效率遠高於空氣,而冰層是一個極佳的固體傳聲介質,就像一個巨大的鼓麵。”
“如果我用斧頭進行高強度的衝擊式開鑿,產生的巨大噪音和不規則的高頻振動,幾乎會毫無衰減地通過冰層,傳遞到整個水下區域。”
“魚類對水壓和振動的感知極其敏感,在冬季相對安靜的水下環境中,這種來自頂部的、如同爆炸般的衝擊,是最高級彆的危險信號。”
他繼續分析道:“其後果是可預見的,釣點會受到嚴重驚擾,魚群會立刻進入應激狀態,向更深更遠的水域逃散。”
“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對這個區域保持高度警惕。一次性的暴力開鑿,可能會徹底摧毀一個我經過精心勘探,具有長期價值的釣點。這種做法這種做法得不償失。”
“所以,我打算采用旋轉切削的方式開孔。”
“通過螺旋鑽頭對冰層進行連續的、低頻的切削,其產生的噪音和振動要小得多,也更具規律性,更像是水流或冰層自身的摩擦聲。”
“這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水下環境的乾擾,在魚群做出大規模應激反應之前,完成開孔作業。”
因此,在踏上那片冰封的河流之前,他必須先回到庇護所,完成一項對技術要求更高的任務。
他轉身,目光落在了那根冰冷而沉甸甸的鋼製拉杆螺栓上。
是時候,用火與鐵,來鑄造他的工具了!
而想要將那根冰冷的、堅硬的鋼製拉杆螺栓,變成一把擁有鋒利刃口的工具,他就必須先掌握能駕馭金屬的力量——持續的高溫。
“壁爐裡的開放式篝火,熱量會不受控製地向四麵八方散失,我曾用它融化過鉛塊,但鉛的熔點隻有三百多度,那隻是小孩子的遊戲。”
“而鋼鐵,想要讓其分子結構變得活躍,可以被外力重新排列組合,也就是進入‘可塑性’狀態,其溫度必須被提升到至少800到900攝氏度。”
“而在需要進行鍛焊或更複雜的處理時,甚至需要達到1100到1200攝氏度。”
“在那個溫度區間,鋼材會發出明亮的橘黃色甚至接近黃白色的光芒。要達到這個溫度,僅靠木柴是不夠的。”
“我需要更高熱值的木炭。以及最重要的,一個強製鼓風係統,為燃料注入海量能催化劇烈燃燒的氧氣。”
他的目光,落在了庇護所旁那個巨大的,橙黃色的【漁業用浮箱】上。
今天,他就要利用這個被遺棄的廢品,啟動他的“工業革命”第一步,製作一個風箱。
這項工程的複雜程度,遠超之前任何一次製作,林予安知道,這需要至少一整天的時間,以及絕對的專注和精準的執行力。
但他今天的第一項任務,並非直接開始製作風箱,而是要先準備一個能夠承載並聚集高溫的鍛爐。
他沒有從零開始,他的目光投向了庇護所外牆邊,那個他十多天前為了批量炭烤貽貝而搭建的長方形石槽。
那個由扁平石塊壘砌的結構,經過多次使用,已經被煙火熏得漆黑,但依然穩固。
這個現成的石槽,為他節省了大量的初始工作。但用於烤海鮮的結構,其耐熱和聚熱性能,還遠未達到鍛造金屬的要求,必須對其進行徹底的改造。
他轉身走向庇護所後方,那裡有一個被積雪覆蓋的土堆,這是他當初挖掘地窖時堆積起來的泥土,他用斧背敲開表麵的凍層,露出了下麵依然保持著鬆散狀態的深色土壤。
他拿出那個在海邊撿到的鐵皮桶,裝了滿滿一桶土,回到庇護所。
然後將泥土與水混合,又加入了一些切碎的乾草作為增強纖維,開始反複地揉捏、捶打,直到它們變成粘稠均勻的“土坯泥”。
接著,他開始對舊石槽進行升級,他首先用這種自製的“土坯泥”,像一個泥瓦匠一樣,仔細地填補石塊之間所有的縫隙。
他用手指將黏土用力地按壓進每一道縫隙,確保整個石槽的底部和兩側完全氣密,不讓一絲寶貴的熱量從石縫中逃逸。
為了進一步增強保溫效果,他又在石槽的內壁上,塗抹了厚厚的一層黏土,形成了一道光滑的初步耐火層。
做完這些基礎改造後,他並沒有停下。
他的目光,投向了庇護所牆邊,一堆他精心分類堆放的石板上,這些石板,是他之前在探索河床時發現的,與周圍常見的花崗岩截然不同。
他從中抽出了幾塊顏色呈青灰色,表麵帶有奇特皂滑觸感的石板。
“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發現,會在最關鍵的時刻派上用場。”他用手指摩挲著石板的表麵,感受著那獨特的,如同塗了蠟一般的質感。
他對著鏡頭解釋道:“這是皂石,我找到它們的時候,本來打算製作一個烤肉石板,因為它們的導熱非常均勻,不會像普通石頭那樣因為驟冷驟熱而炸裂。”
“它的主要成分是滑石,質地雖然不硬,但擁有兩個鍛爐最需要的特性,極高的耐熱性和極佳的熱容性。”
“不僅能承受上千度的高溫而不會開裂,並且能像一塊電池一樣,將熱量儲存起來再緩慢地輻射出去。現在看來,它真正的使命,不是烹飪食物,而是創造工具。”
他要做的是一次更精細的內部升級,為這個普通的石質爐床,安裝一個專業的耐高溫內襯。
林予安先是在一件廢棄的t恤上割掉一個袖子,沾上少量的水,做成一個簡易的防塵口罩,然後拿出那把框架鋸,開始對這些皂石板進行切割。
皂石的硬度不高,這讓加工變得相對容易,但切割時會產生大量的,類似滑石粉的細膩粉塵,吸入肺部對健康有害。
他特意選擇了一個順風的位置,並做好了口鼻的防護。
在接下來幾個小時裡,林予安將它們修整成能夠完美嵌入石槽內部的,標準的長方形和梯形小塊。
隨後,他將一塊最大的,切割好的皂石板,緊緊地貼合在石槽的底部,然後再用其他小塊,嚴絲合縫地鋪設在石槽的兩側內壁上。
他用自製的土坯泥,仔細地填補著每一塊皂石板之間的拚接縫隙,確保整個內襯成為一個密不透風的,整體性極強的結構。
做完這一切後,這個石槽的內部,已經完全被一層光滑、致密的青灰色皂石所覆蓋。
他滿意地拍了拍手上的灰塵道:“這樣一來,火焰和最高的熱量,將完全由內部的皂石內襯來承受和反射。”
“而外層的這些普通石頭,現在隻起到結構支撐和次級保溫的作用。傳遞到它們身上的溫度會大大降低,這就徹底消除了它們因過熱而開裂或爆炸的風險。”
一個由普通石材外部結構+泥土密封層+皂石耐火內襯構成的,三層複合結構鍛爐,徹底完工。
接著,他用一塊皂石板,覆蓋在鍛爐的頂部作為可移動的頂蓋。
這塊主頂蓋並沒有完全覆蓋整個石槽,而是在兩端都留出了一定的空間。
在石槽的一端,他留下了一個長方形的操作口,用於未來添加木炭和伸入鋼材。
而在另一端,他用一塊較小的皂石塊斜搭著,形成一個可以調節大小的,向下的進風口,風箱的噴嘴將從這裡伸入,他還將第三塊石板備在旁邊。
他對著鏡頭演示著:“這個設計,核心在於可控,加熱時,我可以將備用石板蓋住大部分操作口,隻留一條縫隙來觀察鋼材的顏色,最大限度地減少熱量損失。”
“需要添加燃料或操作鋼材時,又可以隨時將它移開。簡單、高效,並且絕對安全。”
當他完成這一切時,那個原本用於烹飪的簡陋石槽,已經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結構安全可靠,並且熱效率極高的專業臥式鍛爐。
它靜靜地臥在那裡,等待著被火焰和鋼鐵賦予新的使命!
但僅有爐膛,還不足以燃起足以熔煉鋼鐵的火焰。
他需要熱值更高的燃料,他之前第一個想到的,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木炭。
林予安對著鏡頭,用一根燃燒的木棍進行著演示:“木柴在燃燒時,火焰中黃色和橙色的部分,主要是木材中的揮發性物質,如木煤氣在燃燒,它們熱量分散,溫度不夠集中。”
“而真正提供高溫的,是底部這些燒得通紅的,已經碳化的部分。製作木炭,就是要提前去除掉所有這些揮發性物質,隻留下最純粹的碳。”
“它的燃點更高,燃燒時沒有明火,但能釋放出穩定而集中的,遠超木柴的輻射熱。”
在沒有條件挖掘凍土建造土窯的情況下,他的目光,最終落在了那個被他從海岸邊拖回來的金屬桶上。
————
(00:00還有兩更,7千字。)
(s;彆忘記投月票,抽手機的活動哦,還有粉絲榜前30直接領取定製鼠標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