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回京(1 / 1)

推荐阅读:

“如果真的泥土不合,這也沒辦法。”

朱允熥說道:“張先生想不想隨我回京,幫我種出第一批拔塔塔?如果拔塔塔可以在大明存活,產量比我們如今的稻麥等都要高,我會請求皇爺爺給你封侯。”

“真的嗎?”

張文保大喜。

他對紅薯,還是充滿信心。

如果真的是泥土和氣候不服,那也和他沒有關係,仿佛看到封侯在望。

沒想到自己一個商人,也有能封侯的時候,張文保覺得是不是在做夢了。

朱允熥道:“自然是真的,你看如何?”

作為一個穿越者,他當然很清楚,紅薯不受泥土氣候等影響,隻要能種植,都可以存活,產量絕對不低。

張文保朗聲道:“回殿下,草民願意!”

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他願意拚一把,為自己和家族拚一個全新的未來。

聞言,旁邊的何榮,有些羨慕了。

想自己父親當年在戰場上拚殺下來,才能得到一個東莞伯,張文保直接可以封侯了。

隻不過,何榮可以理解。

拔塔塔這個東西,如果真的可以大範圍種植,絕對能活人無數。

隻要產量足夠大,百姓們的存糧充足,再也不用怕饑荒、旱災等問題。

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確實值得封侯!

何榮很快釋然了,沒必要羨慕。

朱允熥說道:“過兩天,我就要回去了,你跟隨我回去,對了這個拔塔塔,名字叫起來太奇怪了,我給他改個名字。”

他故作思考,好一會才說道:“我看拔塔塔表麵是紅色的,就叫做紅薯吧!”

名字一改,紅薯正式出現。

朱允熥把籮筐裡的紅薯,全部留下來,再讓何榮他們回去。

“殿下!”

李景隆也很羨慕,張文保一個商人,也能得到封侯的賞賜,於是他又要來表現自我,希望能得到重視。

未來他們李家,希望可以一直風光。

“怎麼了?”朱允熥問道。

“我們李家,良田甚多,臣請求回去後可以劃一塊肥田出來,專門給殿下種植紅薯。”

李景隆積極地說道:“臣也想為殿下分憂,請殿下同意!”

朱允熥覺得,李景隆的覺悟,一直很高。

這家夥拍馬屁的本事,一直不差。

那麼快就想著,要從紅薯入手,一來能討得朱允熥歡喜,二來如果紅薯成了,他李景隆也有一份功勞。

這真的是活人無數,功德無量的一件事。

朱允熥道:“行吧,給你一個機會。”

李景隆興奮道:“多謝殿下,多謝殿下!”

他滿心歡喜地離開,心想總算抱穩大腿。

——

時間很快,到了回去的時候。

何榮也腆著臉,跟在朱允熥身邊回去,不能把馬屁,都讓李景隆拍完了。

朱允熥唯一帶上的人,就是張文保了。

至於沈旺、羅興為他們,都留在當地乾活。

還有朱高熾那個大胖小子,不知道他又去了什麼地方推進改革,那就不管他了。

讓他好好地當自己的牛馬,幫自己乾活。

從廣東回到金陵,距離還是很遠的,朱允熥不知道走了多久,回到金陵的時候,已經是下半年了。

解縉他們知道朱允熥回來,當然是首先出來迎接。

不過朱允熥回來了,第一時間還是進宮,回去見老朱,外出回來首先要見的當然是親人,以及彙報巡視的結果。

其實老朱應該知道的事情,肯定都知道得差不多。

有於禮這個錦衣衛在,很多事情都瞞不住,到了文華閣,朱允熥看到老朱在看奏章。

“回來了。”

朱元璋還按得住心中的激動,沒有第一時間問紅薯的事情。

不過看到朱允熥回來了,他的臉上還是浮現出淡淡的笑容,平安無事回來,那是最好的。

不要求一定做了什麼,特彆驚天動地的事情,隻要人沒事,那就足夠了。

“皇爺爺,孫兒想您了。”

朱允熥一屁股坐在老朱身邊,問道:“您想先知道,孫兒做的哪一件事情呢?”

關於翁家的事情,就不用贅述。

人已經被張大寶帶回來,到了現在,隻怕人皮早就風乾,皮場廟又有新增的業績。

朱元璋想了想道:“你給那些武將,那麼多好處,讓他們轉移出海,未來不怕有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朱允熥早就想好了解決的方法,道:“皇爺爺知不知道,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朱元璋尋思片刻,道:“秦王的支持。”

朱允熥道:“秦王的支持,隻是其一,最主要是變法之初,剛好迎合貴族的利益,孫兒用的也是差不多的方法,但孫兒絕對不是商鞅。”

“海外的好處,實在太多了。”

“如果讓我們自己去開拓,這得多費時費力?”

“但是那些老土匪不一樣,他們看到利益了,要忍不住撲過去,孫兒讓他們去開發,讓他們去打海外,將來坐收漁利。”

“這樣能讓他們,慢慢脫離在軍中的威望,將來要掌握兵權也容易多了。”

“孫兒可以,控製好他們的。”

朱允熥頗為自信,從把他們轉移出海開始,就想好了後麵可以怎麼辦。

“咱相信你。”

朱元璋說道。

他現在還有時間,大不了在走之前,把他們一波帶走,要想個理由,對那些老東西動刀,又不是什麼難事。

朱元璋暫時放下這件事,又道:“你之前殺倭人,如今時間過去了許久,他們應該準備得差不多,可能要打過來報仇,你又如何應對?”

朱允熥說道:“孫兒從何榮那裡,得到了三十艘戰船,再加上我們的火炮和火器,以逸待勞足夠應對那些倭人。忽必烈打不下倭國,隻是他的運氣不好,遇到了不好的天氣,我們是等倭人打來,那些烏合之眾,孫兒還不放在眼內。”

朱元璋哈哈笑道:“說得挺好的,本來咱不想勞師動眾,派兵去打倭人,既然你準備給咱出一口氣,那就打吧!”

朱允熥笑道:“孫兒還盯上了,他們的銀山。”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和老朱說起銀山。

爺孫二人,一起笑了。

離開了那麼長時間,朱允熥覺得,陶誌學那邊肯定有了新的研究成果。

要對付倭人,他還沒有把陶誌學的成果,給算進去了。

如此一來,贏麵更大。

倭國拿什麼,來和大明打?

朱元璋又道:“那些紅薯,真的嗎?”

他終於問到了,最想知道的一件事。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