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如刀,將幽州城垛口的積雪削成碎玉。玄冥將軍張兵兵裹著貂裘大氅,正趴在城牆上數螞蟻。他腰間的鎏金虎符隨著動作叮當作響,在這肅殺的戰場上,顯得格外突兀。
“將軍!南宋騎兵距城還有二十裡!” 傳令兵氣喘籲籲地跑來,盔甲上還沾著冰碴。
張兵兵頭也不抬,用竹簽挑起隻黑螞蟻:“你說這小東西,大冷天的不冬眠,瞎忙活什麼?” 他說話間,呼出的白氣在睫毛上凝成冰晶,倒像是戴了副毛茸茸的裝飾。
傳令兵急得直跺腳:“敵軍三萬鐵騎,咱們隻有八千守軍!”
“慌什麼?” 張兵兵終於站直身子,大氅下擺掃落城牆上半尺厚的積雪。他伸手在臉上抹了把,將煤灰、雪水混著胭脂塗成個大花臉,“本將軍自有妙計!”
原來半月前,張兵兵逛窯子時聽老鴇說,南宋人最信薩滿巫術。他一拍大腿,當下就想出了個 “驅敵之策”—— 讓全軍將士扮成妖魔鬼怪。此刻,城頭上突然響起一陣詭異的銅鑼聲,八千守軍從垛口後冒出頭來,有的頂著紙糊的牛頭,有的披著畫滿符咒的黑袍,臉上塗著五顏六色的顏料,嘴裡還念念有詞。
南宋騎兵看到這一幕,紛紛勒住戰馬。為首的狼主瞪大眼睛,看著城牆上張牙舞爪的 “鬼怪”,手中的狼牙棒差點掉在地上。
張兵兵站在城頭中央,身披用紅綢和金線縫製的 “法袍”,頭戴九旒冠,手持桃木劍,嘴裡大聲喊道:“何方蠻夷,敢犯我玄冥仙城!看我今日降妖除魔!” 說著,他將一把香灰灑向空中,正巧一陣北風刮過,香灰全糊在了自己臉上,嗆得他直咳嗽。
南宋軍隊中頓時騷亂起來,士兵們交頭接耳,神色慌張。狼主雖然心有疑慮,但架不住手下士兵的恐慌,最終下令撤軍。看著南宋軍隊遠去的背影,張兵兵得意地大笑起來,卻不小心腳下一滑,從城牆上滾了下去。幸好城牆下堆著厚厚的積雪,他隻是摔了個屁股墩,並無大礙。
經此一役,張兵兵 “玄冥仙師” 的名號不脛而走。朝廷嘉獎令下來那天,他正躺在營房裡,翹著二郎腿,讓親兵給自己捏腳。文書念完嘉獎令,張兵兵打了個哈欠:“就這?本將軍還以為要賞十個八個美人呢!”
然而,好運並沒有一直眷顧張兵兵。三個月後,南宋卷土重來。這次他們有備而來,還帶來了薩滿巫師。狼主站在陣前,看著城頭上依舊穿著奇裝異服的守軍,哈哈大笑:“漢人的將軍,原來是個跳大神的騙子!給我攻城!”
箭雨如蝗,張兵兵躲在盾牌後麵,急得直撓頭。他的 “妖魔鬼怪” 戰術這次完全失效了,守軍死傷慘重。關鍵時刻,張兵兵突然眼睛一亮,他看到不遠處的糧倉裡堆著不少鞭炮。
“有了!” 張兵兵跳起來,下令將所有鞭炮收集起來,綁在牛尾巴上。待南宋軍隊靠近城牆時,他讓人點燃鞭炮,受驚的發瘋似的衝向敵軍。鞭炮聲劈裡啪啦,嚇得南宋騎兵陣腳大亂。張兵兵趁機率領守軍殺出城門,竟然打了個小小的勝仗。
但這場勝利並沒有持續多久。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張兵兵又想出了各種奇葩的主意。比如用風箏載人偷襲敵軍後方,結果風箏剛飛起來就被風吹跑了;讓士兵們在陣前表演雜耍,試圖分散敵軍注意力,卻被南宋人當作笑話,反而士氣大振。
隨著戰事吃緊,張兵兵的日子也不好過了。朝廷不斷發來斥責的文書,軍中將士也對他的指揮產生了質疑。有一次,他在軍營中召集眾將開會,提出要用 “美人計” 迷惑南宋將領。眾將麵麵相覷,一位老將實在忍不住,站出來說道:“將軍,這戰場上靠的是真刀真槍,不是這些歪門邪道!”
張兵兵卻不以為然:“老將軍,這你就不懂了。當年薑子牙還會算命呢,不也打了勝仗?本將軍這叫智取!” 他說這話時,手裡還把玩著從青樓帶回來的胭脂盒。
就在張兵兵冥思苦想新的 “奇謀妙計” 時,南宋軍隊發動了總攻。敵軍如潮水般湧向城牆,張兵兵看著城下密密麻麻的敵軍,第一次感到了害怕。他站在城樓上,咬著嘴唇,心裡盤算著該如何應對。
突然,他看到城樓下的護城河結了厚厚的冰。一個大膽的想法湧上心頭 —— 炸冰!他立刻下令讓士兵們將所有的火藥埋在冰層下。當南宋軍隊踏入護城河上的冰麵時,張兵兵一聲令下,火藥爆炸,冰麵碎裂,無數南宋士兵掉進冰冷的河水中。
這一招雖然暫時擋住了敵軍的進攻,但也讓張兵兵陷入了絕境。城中糧草不足,援軍遲遲未到,而南宋軍隊已經將幽州城圍得水泄不通。張兵兵坐在空蕩蕩的議事廳裡,看著牆上的軍事地圖,第一次感到了絕望。
就在這時,一個小兵跑進來報告:“將軍,南宋狼主派人送來了戰書,約您明日在陣前單挑!”
張兵兵一愣,隨即大笑起來:“來得正好!本將軍正愁沒地方發泄呢!” 他心裡盤算著,雖然自己武藝不精,但可以靠智取。於是,他讓人準備了一副特殊的盔甲 —— 盔甲表麵塗滿了桐油,光滑無比,還在身上藏了不少辣椒麵。
第二天,兩軍陣前,張兵兵騎著一匹裝飾華麗的戰馬,緩緩走出城門。狼主騎著高大的戰馬,手持長矛,眼神中充滿了輕蔑。
“漢人將軍,今日就讓你見識見識南宋勇士的厲害!” 狼主大喝一聲,拍馬衝了過來。
張兵兵不慌不忙,等狼主靠近時,突然從身上掏出一把辣椒麵,撒向狼主。狼主眼睛被辣椒麵一刺激,頓時淚流滿麵,睜不開眼。他手中的長矛也失去了準頭,胡亂揮舞著。張兵兵趁機打馬繞到狼主身後,用手中的馬鞭狠狠地抽在狼主的戰馬上。受驚的戰馬馱著狼主衝出了戰場。
南宋軍隊看到狼主如此狼狽,頓時軍心大亂。張兵兵抓住機會,率領守軍發起了衝鋒。這一場混戰,竟然讓張兵兵奇跡般地打退了南宋的進攻。
然而,這場勝利並沒有讓張兵兵得到應有的獎賞。朝廷認為他行事荒誕,有失體統,將他召回京城,削去了將軍之職。張兵兵離開幽州那天,百姓們自發前來送行。雖然他的指揮方式常常讓人哭笑不得,但他也確實多次保護了幽州城的百姓。
回到京城後,張兵兵開了一家酒樓,取名 “玄冥樓”。酒樓裡的裝飾風格也彆具一格,到處都掛著他當年打仗時用的奇裝異服和道具。他常常坐在酒樓裡,給客人講述自己在戰場上的那些荒誕故事,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有時夜深人靜,張兵兵獨自坐在酒樓的二樓,望著京城的燈火,心中也會泛起一絲感慨。他想起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想起幽州城的百姓,想起戰場上的刀光劍影。雖然他的將軍生涯充滿了荒誕和鬨劇,但那些經曆,卻是他一生最難忘的回憶。
後來,江湖上流傳著關於玄冥將軍張兵兵的各種傳說。有人說他是個不學無術的草包,也有人說他是個大智若愚的奇才。而張兵兵本人,依舊在他的玄冥樓裡,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時不時還會突發奇想,想出一些讓人捧腹大笑的點子。
張兵兵的 “玄冥樓” 在京城開張後,生意倒也紅火。每日賓客盈門,都為聽他那稀奇古怪的戰場軼事而來。可他這安穩日子沒過多久,便又被卷入一場風波。
一日,玄冥樓裡來了個衣著華貴的公子哥,身後跟著四五個膀大腰圓的隨從。這公子哥一進門,便大咧咧地往主位上一坐,高聲喊道:“掌櫃的,把你們這兒最拿手的酒菜都給本公子端上來,再讓張兵兵出來陪本公子喝酒!”
張兵兵正趴在櫃台後算賬,聽到動靜,慢悠悠地晃了出來。他眯著眼打量了一番這公子哥,嘴角一勾:“喲,哪來的小崽子,口氣不小啊!”
那公子哥 “謔” 地站起身,指著張兵兵鼻子罵道:“你這草包將軍,也敢對本公子這般無禮?知道本公子是誰嗎?”
“我管你是誰,在我這兒撒野,可沒好果子吃。” 張兵兵雙手抱胸,一副吊兒郎當的模樣。
“本公子乃當今聖上的七弟,寧王!你這酒樓,本公子看上了,明日就歸本公子了!” 寧王趾高氣揚地說道。
張兵兵愣了一下,隨即哈哈大笑起來:“寧王?就你這德行,還寧王?我看是‘擰王’吧,專門來擰彆人東西的!”
寧王氣得滿臉通紅,一揮手,身後的隨從便朝著張兵兵撲了過來。張兵兵也不慌張,抓起櫃台上的算盤就扔了過去,劈裡啪啦一陣亂響,算盤珠子散落一地,打得幾個隨從抱頭鼠竄。他趁機一個箭步衝上前,抱住寧王的大腿,猛地一拽,寧王 “撲通” 一聲摔了個屁股墩。
“救命啊!草包將軍打人啦!” 寧王躺在地上,扯著嗓子大喊。
不一會兒,官兵就聞訊趕來。領頭的將軍一看張兵兵,臉色頓時變了:“張將軍,您這是……”
“將軍,您可來了!這草包將軍毆打皇室宗親,您可得為我做主啊!” 寧王從地上爬起來,拍著身上的土,委屈巴巴地說道。
張兵兵撇了撇嘴:“他強占我酒樓,我正當防衛而已。”
那將軍麵露難色,一邊是當今聖上的親弟弟,一邊是曾經的玄冥將軍,兩邊都不好得罪。猶豫片刻後,他說道:“二位,此事還是去官府解決吧。”
到了官府,知府大人也犯了難。寧王在一旁不停地施壓,要求嚴懲張兵兵,還得把玄冥樓判給自己。張兵兵眼珠子一轉,突然嚎啕大哭起來:“大人啊,我這酒樓可是用我在戰場上拚死拚活掙的錢開的啊!寧王殿下要是把酒樓搶走了,我可怎麼活啊!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歲小兒,全都指望著這酒樓過活啊!”
知府大人看著張兵兵這誇張的表演,哭笑不得:“張將軍,您……”
“大人,您就可憐可憐我吧!” 張兵兵抱著知府大人的大腿不撒手。
就在這時,有人來報,說聖上宣寧王和張兵兵入宮。兩人一聽,都不敢耽擱,趕緊跟著去了皇宮。
見到聖上後,寧王搶先一步跪下,哭訴張兵兵的 “惡行”。張兵兵則跪在一旁,偷偷觀察著聖上的臉色。等寧王說完,他才慢悠悠地開口:“陛下,寧王殿下覬覦臣的酒樓,強取豪奪,臣也是被逼無奈啊!”
聖上看著這兩人,頭疼不已:“朕讓你們來,不是聽你們互相告狀的。如今邊境又起戰事,北狄聯合了西戎,來勢洶洶。朕思來想去,還是得派個有經驗的將領前去。張兵兵,你可願再次出征?”
張兵兵瞪大了眼睛:“陛下,您沒開玩笑吧?就我這被您削職的草包將軍,還能出征?”
“你雖行事荒誕,但也多次退敵,有可取之處。此次出征,若能立功,朕既往不咎,還會重重有賞。” 聖上說道。
一旁的寧王卻不乾了:“皇兄,他就是個草包,去了也是白白送死,還不如讓臣去!”
聖上看了寧王一眼:“你?你連個酒樓都搶不過,還能打仗?此事就這麼定了,張兵兵,三日後啟程。”
張兵兵無奈,隻好領命。回到玄冥樓,他開始收拾行裝,同時也在琢磨這次該用什麼 “奇謀妙計” 退敵。他讓人貼出告示,招募能人異士,一同隨軍出征。
三日後,張兵兵帶著招募來的一群 “奇人” 和朝廷調撥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這群人裡,有會口技的,有能在水上行走的,還有個號稱能和動物對話的老頭。
行軍途中,張兵兵突發奇想,讓會口技的人模仿各種野獸的叫聲,在夜裡製造混亂。結果,不僅沒嚇到敵軍,反而把自己這邊的馬都驚了,軍營裡亂成一團。
好不容易到了邊境,張兵兵看著對麵嚴陣以待的北狄和西戎聯軍,摸著下巴思考對策。他注意到敵軍的糧草大多用馬車運輸,而且運輸路線要經過一片樹林。於是,他想出了一個 “妙計”—— 讓會輕功的人趁著夜色,潛入樹林,在馬車上塗滿桐油,再安排人在遠處用火箭射擊。
計劃進行得還算順利,馬車上的桐油被點燃,火勢迅速蔓延,敵軍的糧草瞬間化為灰燼。但張兵兵沒想到的是,風向突然改變,大火朝著自己的軍營燒了過來。士兵們慌忙救火,好一番折騰才把火撲滅。
敵軍見糧草被燒,惱羞成怒,第二天便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張兵兵看著潮水般湧來的敵軍,不慌不忙地讓人推出一排裝滿蜜蜂的蜂箱。原來,他之前聽說西戎人最怕蜜蜂。
蜂箱一打開,成千上萬隻蜜蜂朝著敵軍飛去。敵軍頓時亂了陣腳,紛紛用盾牌抵擋蜜蜂的攻擊。可張兵兵又忘了一件事,蜜蜂在攻擊敵軍的同時,也朝著自己的士兵飛了過來。軍營裡頓時響起一片慘叫聲,士兵們被蜜蜂蟄得鼻青臉腫。
就在戰局陷入混亂之時,那個號稱能和動物對話的老頭站了出來。他對著天空一陣呼喊,不一會兒,竟然飛來了一群老鷹。老頭又嘰裡咕嚕地說了些什麼,老鷹們便朝著蜜蜂撲了過去。老鷹抓蜜蜂,戰場上空上演了一場奇特的 “空戰”。
趁著敵軍分心,張兵兵下令發起衝鋒。士兵們雖然被蜜蜂蟄得很慘,但還是咬牙衝向敵軍。這一場混戰,竟然又讓張兵兵占了上風,敵軍暫時退了回去。
首戰告捷,張兵兵得意洋洋。可他還沒高興多久,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 軍中糧草不足。他派人去後方催糧,得到的答複卻是糧草要半個月後才能送到。
張兵兵急得團團轉,在軍營裡來回踱步。突然,他看到幾個士兵在河邊釣魚,眼睛一亮,有了主意。他下令讓全軍士兵都去捕魚,同時還讓士兵們在附近的山上采摘野果。
敵軍得知張兵兵軍中缺糧,便想趁機發動總攻。他們趁著夜色,悄悄靠近張兵兵的軍營。可當他們摸到軍營附近時,卻發現軍營裡靜悄悄的,一點動靜都沒有。
敵軍將領心中起疑,但還是下令進攻。士兵們衝進軍營,卻發現裡麵空無一人,隻有地上擺著一個個裝滿水的大缸。正當他們疑惑時,突然聽到一陣 “轟隆” 聲,原來是張兵兵讓人在軍營四周挖了陷阱,裡麵灌滿了水,敵軍一腳踏空,紛紛掉進陷阱裡。
原來,張兵兵早就料到敵軍會趁虛而入,便來了個 “空城計”。他帶著士兵們躲在附近的山洞裡,就等著敵軍上鉤。
敵軍吃了大虧,隻好暫時退兵。張兵兵這邊雖然暫時安全了,但糧草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就在他愁眉不展之際,那個能在水上行走的人提出了一個建議:沿著河道,用竹筏運輸糧草。
張兵兵一聽,覺得是個好主意。他立刻派人去收集竹子,製作竹筏。經過幾天的努力,竹筏終於做好了。士兵們將采摘來的野果和捕獲的魚裝上竹筏,順著河道運輸。
然而,運輸途中,竹筏遇到了湍急的水流,不少竹筏被衝散,糧草也掉進了河裡。張兵兵看著這一幕,欲哭無淚。
就在這時,遠處出現了一隊人馬。張兵兵以為是敵軍,慌忙下令準備戰鬥。等對方靠近了才發現,原來是寧王帶著糧草來了。
寧王一臉得意地看著張兵兵:“怎麼樣,本王就知道你搞不定,特意來幫你了。”
張兵兵翻了個白眼:“你是來搶功勞的吧?”
“隨你怎麼說,總之糧草到了,接下來就看你的了。” 寧王說道。
有了糧草,張兵兵底氣足了不少。他開始謀劃著如何給敵軍致命一擊。他發現敵軍的營地後方有一座陡峭的山崖,於是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 讓士兵們從山崖上往下扔石頭,打敵軍個措手不及。
為了實施這個計劃,張兵兵讓人打造了許多繩索和滑輪,方便士兵們搬運石頭。同時,他還安排了一部分士兵在正麵佯攻,吸引敵軍的注意力。
一切準備就緒後,戰鬥打響了。正麵戰場上,張兵兵的士兵們大聲呐喊,朝著敵軍衝去。敵軍果然中計,將大部分兵力都調到了正麵。
就在這時,山崖上的士兵們開始行動。他們將一塊塊大石頭推下山崖,石頭滾滾而下,砸得敵軍鬼哭狼嚎。敵軍後方頓時亂成一團,士兵們四處逃竄。
張兵兵抓住機會,下令全軍出擊。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敵軍終於被徹底擊潰。北狄和西戎的將領不得不派人前來求和。
這場戰役大獲全勝,張兵兵和寧王班師回朝。聖上龍顏大悅,不僅恢複了張兵兵的將軍之職,還賞賜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寧王也因運送糧草有功,得到了嘉獎。
然而,張兵兵卻覺得,這戰場雖然刺激,但還是不如自己的玄冥樓逍遙自在。回到京城後,他向聖上請辭,說自己隻想經營好玄冥樓,過平淡的日子。
聖上看著這個行事荒誕卻又充滿奇思妙想的將軍,笑著答應了他的請求。張兵兵又回到了玄冥樓,繼續給客人們講述他那些更加離奇的戰場故事。而寧王呢,經過這次出征,對張兵兵也有了幾分敬佩,時不時就來玄冥樓找他喝酒聊天,兩人竟成了好朋友。
日子一天天過去,江湖上關於玄冥將軍張兵兵的傳說越來越多,而他依舊在自己的世界裡,過著隨心所欲、荒誕不羈的生活。時不時,他還會突發奇想,做出一些讓人捧腹大笑又意想不到的事情,成為京城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