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茶陵神秘客家往事 > 第九十七章:客家老人的前生與今世

第九十七章:客家老人的前生與今世(1 / 1)

推荐阅读:

咚咚起,咚咚響。

咚起咚起,咚咚響。

一陣陣鑼鼓聲從深山裡傳出。

這是羅家在"嫁男"。

客家人嫁得最多的是嫁女,一般不"嫁男"。

但羅家卻在"嫁男"。

因為範家隻有一個女兒,不願意嫁女,而是希望招郎。

就是招一個男人上門做他們的兒子,即"嫁男"。

這次他招的是羅家的郎。

客家人"嫁男",跟嫁女的程序差不多,需要媒人說媒,說定禮金,但操辦婚事是範家,不是羅家。

到了出嫁這一天,範家會請鑼鼓班子,翻山越嶺,去羅家迎接新郎,而羅家幾乎不用花一分錢,相反還可收一大筆錢。

付出的代價是,羅家的兒子不再是羅家的兒子。

他成了範家的兒子。

他以後跟範家父母生活在一起,所生子女姓範,所得收入歸範家,同時,需要負責範家父母生老病死。

這是客家老人沒有兒子最好的歸宿。

當然,客家人一般不願意成為人家的上門女婿,能去上門的,都是家窮,或者其它原因找不到老婆,沒有辦法隻好去上門。

這類人員往往會被人笑稱:"撐門棍"。

意即幫彆人打開門戶,傳承血脈。

他們被客家人瞧不起,社會地位比較低下。

一些強勢的嶽父母,不準女婿上桌吃飯,尤其是過年過節,或者家裡來了親朋好友,女婿隻能在柴灶上吃。

家裡祭祠的時候,女婿需要回避,因為他是下等人,會在祖宗麵前丟臉。

當然,這是極少數。

大部分嶽父嶽母還是比較開明,對女婿也非常好,真正把他視為自己的親生兒子。

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會有老去的一天,會有無法動彈的一天,這一天,就是考驗女婿的時刻。

如果以前待女婿好,女婿可能會念舊情,精心照料。

如果經常刁難苛刻女婿,老人的末日就來臨了。

客家人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小的村寨隻有幾戶人家,大的也不過十幾戶,幾十戶,人員稀少,地處偏僻,老人隻能依靠家庭的力量。

而男性是家庭的骨乾或者是主心骨。

不論是不是上門女婿,男性在客家人家庭的地位具有不可動搖性。

因為客家人生存環境惡劣,在與自然界鬥爭的過程中,男性力氣大,膽子大,粗獷豪放,往往會衝鋒陷陣,並且勝算率極高。

而女性就呈明顯弱勢,難以挑起家庭重擔。

這是客家人在長期與自然鬥爭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生存法則,所以客家人都非常看重男性,看重兒子。

兒子在父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兒子是父母養老的保障。因為兒子會一輩子生活在父母身邊,結婚生子,所娶媳婦也在一起生活,可以說,老人到了晚年,隻要有兒子,生活就有保障。

二是女兒雖然也叫兒,但前麵有一個女字,終究一天會離開這個家,嫁出去。

客家人信奉的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隻要離開了家,就不是家庭成員了,跟這個家沒有多少關係。

嫁出去的女,不需要負責父母的生老病死,也沒有資格繼承家庭的財產。

這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習俗,在客家習俗中照樣有效。

如果家中沒有兒子,隻有女兒,就必須把女兒留在家裡,招一個兒子上來,否則,自己老了隻有餓死的份。

這是非常客觀現實的問題,與什麼道不道德,思想觀念開不開放無關。

因為父母不可能在女兒家裡生活,即使女兒同意,夫家也不會容忍,何況夫家也有父母,也需要養老,介入其中,必定是雞飛狗跳,矛盾四起。

所以客家老人即使餓死,也不會去女兒家,況且女兒外嫁,近的話也有二三十山路,遠的話,幾百公裡,來往不方便,也不可能。

以前的客家人,人一旦老去,由於沒有養老金,沒有物資上的保障,生活是非常悲慘的。

客家老人的通常做法是,年過六旬,家裡的一切都由兒子去打理,自己斷絕人情往來,不交朋友,不跟親戚來往,百事不管,有吃就吃,沒事就餓著。

總之是過一天算一天,過一年算一年,過不下去了,就一命歸西。

當然,家境殷實的,可能會不一樣。

畢竟槍杆子拿在自己手裡才踏實。

手中有錢,心中不慌,有的人家,老人會當一輩子家,這樣的老人生活會很幸福,也很踏實,說話辦事也很有底氣。

這樣的老人不多。

大部分老人貧窮,一輩子都非常清貧。

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不可能富,大部分隻能維持溫飽,因為深山裡沒有工業,有限的農田產不了多少莊稼,山林資源有限,生活注定非常苦。

老人家貧窮,兒子家也會說不上富裕,一家人都在溫飽線上過日子,作出犧牲的往往是老人。

在生病方麵表現最為明顯。

客家老人生病以前是不治的,尤其是居住在偏僻深山的老人,生病了一般自生自滅。

你身體好能挺過去,就挺過去,挺不過,就自然淘汰,所以以前的老人壽命都比較短。

當然,也與中國大環境有關。

以前年過六旬就是古稀老人,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大山,老人壽命估計應該更短。

雖然是猜測,但有它的合理性。

以前的老人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大山。

客家俗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夜裡夢到長沙,睡來跌到床下。

長沙是客家心中最向往的城市,但很多客家老人去不了。

不僅去不了長沙,就是茶陵縣城也去不了。

去茶陵縣城需要走一天的山路,爬上爬下,彎彎曲曲,纏纏綿綿,腿都跑斷。

大部分老人會到坑口街來,這裡是桃坑客家人的中心城市,可以享受片刻的寧靜和快樂。

不過,現在變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客家老人的生存境況有了很大變化,很多老人走出了大山,與年輕人同台競技,唱響生命的讚歌。

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客家老人的春天!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