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1章 個人一等功(1 / 1)

推荐阅读:

9527廠廠長辦公室裡,張副部長坐在主人的位置上,隔著辦公桌的客人位置上坐著的是李乾。

除此之外,再無他人。

李乾頗為緊張,他知道自己的那些小心思、小設計瞞不過張副部長這種從戰火走過來的領導。

不過,他很坦然,更是覺得這是非常好的進言機會。

就在剛才,李乾基於現在的事實,闡述了自己對安猴的看法。

他用一句話來總結——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一味的退讓隻會讓人讓安猴得寸進尺。

李乾說,“首長,現在的安猴已經上頭了……呃,就是陷入了一種病態的亢奮和想象當中,這一仗已經無法避免。”

張副部長如何也想不到,一名這麼年輕的試飛員,就邊境的時局能有這麼深刻的看法,偏偏分析和結論都與上麵開會的吻合。

他緩緩點著頭,說,“你繞了一個大圈子,就是為了增強步兵分隊火力這件事,對吧?你一個試飛員,怎麼會關注陸軍的事情?”

空軍戰機使用航空火箭彈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曆史,殲7出口版再怎麼改,也總能找到一款適合的航火,犯不著試飛員專門跑配套廠來一趟。

隻要細想一下,就能發現這個理由站不住腳。

李乾尷尬一笑,說,“首長,我實在是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了。我爺爺、我爸都是陸軍,受他們影響,我很喜歡陸軍,後來陰差陽錯上了航校當了飛行員。”

“我爸說,我軍步兵分隊最大的短板是火力不足。他說,很多時候為了彌補這個不足,要用人命去填……”

講到這裡,李乾目光堅定地說,“步兵分隊自己能帶多少火力,他們的火力強度就是多少。我們現在有能力給步兵分隊加強火力,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張副部長沉聲說,“將107火箭炮下放到步兵連隊,按你的設想,應當在步兵連裡加強一個107炮班。這是沒有問題的,五六個人就能將拆分後的107炮帶著走。”

他話鋒一轉,“但是你想過沒有,後勤怎麼解決?十幾秒打出去十二枚火箭彈,這樣的消耗速度,後勤跟得上嗎?為了保證這門炮發揮作用,需要多少人才能維持?”

李乾愣怔住了。

他兩輩子加起來閱曆是足足的,可到底是專業試飛人士,考慮問題的站位,到底是不夠高的。

上嘴唇下嘴唇一碰,哢哢幾句話就改變現狀,那是意淫小說的情節,在現實當中是絕然不會存在的。

李乾沉思起來。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

一枚107毫米火箭彈的重量是18公斤,換言之,一個人一次隻能背負兩枚。在熱帶叢林山嶽之中,後勤物資的運輸隻能靠軍工(軍事工人),以107火箭炮的彈藥消耗速度,得多少人才能滿足啊?

想到那片很快就會成為戰場的熱帶叢林山嶽,那糟糕的道路情況,和茂密無縫的原始叢林,李乾頭皮發麻。

最好的補給方式莫過於直升機空運了,可惜,東大根本沒有合適的直升機。

看到李乾受打擊的樣子,張副部長笑著說,“不過,你的設想非常好。後勤跟不上,可以想方設法。這件事情,我會找機會向部隊那邊提一提。”

李乾鬆了口氣,自己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張副部長說,“你的當務之急是把殲七出口版飛出來,為國家爭取寶貴的外彙。”

“請首長放心,我一定竭儘全力,堅決完成任務。”李乾站起來,擲地有聲回答。

張副部長說,“你口袋裡是不是有什麼要交給我?”

李乾汗顏,真的是什麼都瞞不過這位超級老兵。

他把口袋裡的紙拿出來展開,雙手遞給張副部長,慚愧道,“這是我對步兵班火力配置的設想,現在看來,後勤保障是個問題。”

張副部長接過仔細看了一遍,眉頭揚了揚,“你認為應該用56式衝鋒槍替換掉56半?隻保留一支56半作為神槍手的武器……連機槍副手、四零火副手都配備56式衝鋒槍……”

“是的,如此一來,一個班就有至少十二支自動步槍,火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李乾說。

張副部長說,“配備至少兩挺輕機槍、兩具四零火,是不是太奢侈了?”

李乾說,“首長,火力為王,能更多更快地殲敵,同時大大減少我方傷亡,多耗費一些彈藥算什麼,庫存的彈藥隻怕打十年仗都消耗不完。”

張副部長微微點頭,認同了李乾的看法。

六十年代大備戰時期,全國軍工廠瘋狂生產了不計其數的輕武器和相關彈藥,那可都是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準備的,用二十年恐怕都用不完。

張副部長這位老兵立即看出了李乾設想的這個配置的優勢,如此一來,在沒有上級火力的支援下,標準步兵班自身就擁有較強的攻堅能力。

缺乏重火力的情況下,步兵分隊攻擊敵人建有地堡和永固式防禦工事的陣地,隻能使用炸藥包進行抵近爆破,非常危險!

李乾的思維到底是不一樣的,在他眼裡,戰士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哪怕為此多消耗幾噸彈藥。

今天和李乾的談話,張副部長感觸良多,他離開軍隊係統多年,但作為老兵,他時刻關心著部隊的發展。

教訓安猴基本沒有懸念的了,剩下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打、怎樣打。張副部長心想,得找以前的老戰聊了聊了,把李乾的新想法拿出來讓他們研究研究,時間上還來得及。

結束“不務正業”的一天,李乾和吳強等人返回985廠。

吳強一路上都在思索著給殲7出口版配備哪一種航火這個問題。

李乾突然說,“吳工,你說,給殲七裝一顆雷達,使其具備打空空導彈、空地導彈的能力,難不難?”

吳強聞言,冷笑反問,“你說呢?”

李乾嗬嗬一笑,說,“我覺得沒有想象中那麼難。金陵所不是搞出了多普勒雷達了嗎?換了斯貝發動機後,機頭直徑增大了,裝一具多普勒雷達不難。”

“進氣口呢?進氣口不要了是吧?”吳強翻了翻白眼說,心想,你這個試飛員真是什麼都敢想什麼都敢說。

李乾理所當然地說,“機頭進氣改為機腹進氣唄,又不是改不了。”

吳強下意識地說,“那還是殲七嗎?”

李乾反問,“一定要是殲七嗎?”

吳強猛然一愣,繼而迷茫,然後若有所思——是啊,誰說一定要困在殲7上?

他猛地一驚,壓著聲音說,“李乾,你什麼意思,要和211廠的殲八競爭?”

“為什麼不可以?”李乾再一次反問。

吳強沉默了。

985廠被壓抑得太久了,以至於現在想都不敢想去和大哥級的211廠搶項目。

就好比家中被長期壓製的小輩,自卑成了習慣,理應吃剩菜剩飯,但凡有其他想法,那就是罪過。

沒有任何曆史包袱的李乾,完全站在過來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沒有任何技術之外的顧慮。

若是按照原先的曆史軌跡發展,還要等好幾年,宋文忠才能在第三代戰鬥機立項研討會上提出10號工程,也就是著名的殲10。

李乾要加速這一進程,讓部隊更早地用上先進的三代機,而不是讓國家將寶貴的資源耗費在注定“定型即落後”的殲8項目上。

基於殲7,利用出口這個項目做大幅改進,機身放大了,機頭進氣改為腹部進氣,外形這塊就差一個氣動布局了!

一點一點地謀劃,待時機成熟,一鳴驚人!

幾天後,埃方草簽了合同,確定采購985廠的殲7改進型,首批36架,第二批36架,要求兩年之內完成交付。

985廠一萬多名職工放鞭炮慶祝這一巨大的喜訊。

這個訂單完成後,足夠全廠職工吃五年的。

而初來乍到的試飛員李乾,更是被全廠職工奉為最大功臣。

同一天,三機部向985廠頒發了獎勵,殲7出口項目組立集體二等功,授予試飛員李乾個人一等功,以表彰其在項目中做出的突出貢獻!

年僅23歲的一等功臣!

很快,殲7出口型被正式確定為殲7e,采用雙三角翼、前緣襟翼以及渦噴13b型發動機的最新式殲7誕生。

985廠開足馬力進行生產,而李乾,成了最忙的人,因為每一架出廠的戰機,都必須要完成一係列的試飛,才能交付用戶。

985廠隻有他這麼一個試飛員。

得虧是相對簡單的二代機,若是三代機,試飛項目更多,就算李乾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天上飛,也跟不上生產進度。

殲7本身就是容易製造、容易維修的機型,當年蘇聯設計米格21的時候,是按照消耗品理念來搞的,性能夠用就好,不追求極致。

哪怕是現在的殲7e,其製造工藝也相對簡單。

結果就是,生產車間開足馬力生產後,需要李乾進行試飛的戰機越來越多,都排滿了露天停機坪了!

李乾一鼓作氣,連軸轉,不是在天上飛就是準備起飛,一連飛了整整二十五天!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