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明哲保身(1 / 1)

推荐阅读:

康熙被這形容氣笑了:“朕的太子又不是禦膳房的糯米團子!”

“兒臣不是那個意思……”胤禔急得抓耳撓腮,“就是……就是……”

眼看長子憋得臉都紅了,康熙無奈地搖搖頭:“罷了,東宮你是彆想住。不過……”他頓了頓,“每日未時到酉時,可以來陪太子習武。”

胤禔喜出望外,一個頭磕在地上:“謝皇阿瑪恩典!”

胤礽也開心地撲進康熙懷裡:“阿瑪最好了!”

康熙被兒子這一撲,心都化了,哪還記得吃醋?抱著胤礽就是一頓親:“保成喜歡就好~”

梁九功在一旁看得直搖頭——皇上啊,您這底線是越來越低了……

夕陽西下,胤禔心滿意足地離開乾清宮,邊走邊盤算著明天要帶什麼玩具給太子弟弟。

路過禦花園時,正巧碰到來給太子送點心的榮妃和惠嬪。

“給榮娘娘,額娘請安!”胤禔規規矩矩地行禮。

惠嬪見兒子滿麵紅光,就知道事情成了:“快起來。這是要去哪兒?”

“回額娘,兒臣去庫房找些玩意兒,明日好教太子弟弟習武!”

榮妃聞言,連忙示意身後的宮女:“正巧本宮帶了些江南進貢的小玩具,大阿哥一並拿去給太子殿下玩吧。”

惠嬪也趕緊讓貼身宮女取出一個錦盒:“這是你外祖家送來的西洋望遠鏡,最是稀奇,太子必定喜歡。”

胤禔樂嗬嗬地收下禮物,一溜煙跑了。惠嬪和榮妃相視一笑,心照不宣。

紫禁城東北隅忽起瓊樓玉宇。

漢白玉階映日生輝,九脊重簷上蹲著十二對鎏金吻獸,連滴水瓦當都鏨著細密的杏花紋——那是以太子生辰八字為樣,請江南巧匠雕了整年的吉物。

“好!好!”索額圖捋須大笑,眼尾褶子裡堆滿得意。

赫舍裡家近些年可謂是蒸蒸日上!

三房嫡子剛點了探花

五房的綢緞莊新辟了波斯商路

佟國維下朝時一腳踹翻了轎凳:“呸!顯擺什麼!那屋脊獸的眼睛,分明是拿我佟家礦上的貓兒眼鑲的!”

赫舍裡府邸的正廳內,族長噶布喇正召集全族男丁議事。

這位剛過不惑之年的當家人端坐主位,眼角雖已生出細紋,通身的氣度卻比架上那柄先帝賜的龍泉劍還要鋒銳三分。

“都聽好了,”噶布喇敲了敲手中的玉如意,“近日朝中參奏太子東宮改建一事,咱們赫舍裡家的人,一個都不準摻和!”

下首的年輕子弟們麵麵相覷。索額圖的長子格爾芬忍不住開口:“族長,這可是給太子殿下撐腰的好機會啊……”

“糊塗!”噶布喇一杵拐杖,“太子需要你撐腰?皇上雷霆手段你沒看見?”

想起那幾個被抄家的禦史,格爾芬縮了縮脖子。

“咱們赫舍裡家如今烈火烹油,更要謹言慎行。”噶布喇環視眾人,語重心長,“兩年前仁孝皇後托夢警示,你們都忘了?”

提起這事,眾人無不肅然。那夜族中上下竟同時夢到仁孝皇後,告誡他們“盛極必衰”的道理。

自那以後,赫舍裡家一改往日張揚,行事愈發低調。

“兄長說得是。”索額圖起身附和,“太子殿下深得聖心,咱們做外家的,不添亂就是最大的支持。”

正說著,管家匆匆進來:“老爺,太子殿下派人送東西來了!”

噶布喇連忙帶領眾人出迎。隻見乾清宮的小太監捧著個錦盒,恭敬行禮:“太子殿下命奴才給赫舍裡大人送些點心,說是仁孝皇後生前最愛吃的糕點。”

噶布喇雙手接過,老眼微濕:“老臣……謝太子殿下恩典。”

待太監離去,眾人回到廳內打開錦盒,隻見精致的點心下麵壓著一張小箋,上麵是胤礽稚嫩卻工整的字跡:“外祖安好,孤甚念。願家族和睦,謹守本分。”

“這……”格爾芬瞪大眼睛,“太子殿下才五歲吧?這字寫得……”

噶布喇一個眼刀甩過去,他立刻噤聲。老族長小心翼翼地收起字箋,長歎一聲:“太子殿下天縱奇才,更難得的是這份心思……”

眾人傳閱字條,無不感慨。誰能想到,一個五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深謀遠慮?

小狐狸在胤礽意識海中報喜,【宿主這手“托夢+點心”的組合拳打得漂亮!】

正在奉慈殿外的胤礽微微一笑。前世的赫舍裡家仗著太子外家的身份驕縱跋扈,最終成為他被廢的導火索之一。

這一世,他定要踏出一條全新的路。

“殿下,”工部侍郎恭敬地請示,“這小廚房的位置……”

胤礽收回思緒,指著圖紙某處:“挪到這裡,離阿瑪的乾清宮近些。”

小太子眨巴著大眼睛,一派天真,“這樣孤給阿瑪送點心就不用走太遠啦!”

工部侍郎被萌得肝顫,連忙記下。誰能拒絕這麼可愛又孝順的太子殿下呢?

與此同時,乾清宮內。

康熙正在批閱奏折,梁九功輕手輕腳地進來:“皇上,噶布喇遞了謝恩折子。”

康熙展開一看,是感謝太子賜點心的。折子用語謙恭,絲毫沒有外戚常見的驕矜之氣。

“赫舍裡家……倒是識趣。”康熙若有所思,“傳旨,賞噶布喇禦製《資治通鑒》一套。”

梁九功領命而去。

康熙望向窗外東宮的方向,嘴角不自覺地上揚——保成那孩子,明明自己還是個奶娃娃,卻已經懂得照顧外家了……

乾清宮書房內

胤礽趴在案幾前,小手握著特製的狼毫筆,一筆一劃地寫著什麼。小狐狸在一旁用爪爪幫忙磨墨,時不時出言提醒。

【宿主,天花的預防方法要寫得再簡單些,他們剛接觸這些,理解不了太複雜的醫學理論。】

胤礽執筆蘸墨,在紙上工整寫下:

“可訪京郊飼牛農戶,擇出痘痊愈之乳婦,取其痂衣研為細粉。令太醫院以銀管吹入小兒鼻中,如種痘古法。”

這是他在前世記憶中找到的土法,雖然不如直接接種有效,但勝在操作簡單。

【隔離措施這裡再加一條。】小狐狸指著紙上的一處,【患者衣物必須沸煮,這個很重要。】

小太子咬著筆杆想了想,又補充上“病家衣物以滾水煮之”幾個稚嫩的字跡。

前世的記憶襲來——康熙十七年的這場天花大疫,奪去了京城數萬百姓的性命。

那時的他剛滿五歲,被及時救治,卻依然沒能幸免。

高燒、潰爛、劇痛……那種生不如死的滋味,他至今難忘。

更不用說百姓們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