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你們怎麼看?”
當問出這句話的時候,李淵的聲音分明有些顫抖。
就在今天早上,他收到了一份勸進表,上麵有一百多名朝中大臣的簽名,說隋朝氣數已儘,如今天命在李,唐王當順應天命,即位稱帝,取隋而代之。
他一個人在書房對著勸進表思索半天之後,依舊還是無法下定決心,便命人去將自己的三個兒子以及親信大臣裴寂找來,給他們看過勸進表之後,便問起他們四人對此事的看法。
裴寂一向最是擅長揣摩李淵的心思,他見李淵神情隱隱有些意動,頓時猜到了李淵心中的真實想法,當即吹捧道:
“唐王,其實卑職一直也有此意,自從楊廣三征高句麗失敗,大隋已經民心儘失,如今雖尚未滅亡,卻也不過是在苟延殘喘罷了。
相比之下,唐王自太原起兵以來,各地官吏無不聞風而降,天下百姓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可見人心向唐王。
即使如此,唐王何不順天意,遂人心,正式登基稱帝,以安天下臣民之心呢?”
聽到裴寂說自己登基稱帝乃是人心所向,李淵一顆心又不由躁動了幾分。
可是很快,一旁的次子李世民就給他躁動的心迎頭澆了一盆冷水:
“父王,孩兒認為,如今時機未到,不宜貿然稱帝。”
聽到李世民不讚成自己此時稱帝,李淵心中不免有些不喜,但他並沒有表露出來,反而不動聲色問道:
“哦?世民,你說說看,為何說如今時機未到?”
以李世民的神目如炬,自然看得出此刻自己父親心中有些不喜,但為了李家的千秋基業,他還是不得不繼續勸道:
“父王可還記得,漢末時袁術從孫策處得到了傳國玉璽,便認為自己天命所歸,冒天下之大不韙登基稱帝,最終淪為眾矢之的,稱帝不到兩年便在各路群雄的討伐下,落得一個嘔血而亡的下場。
同樣的道理,如今大隋雖然四分五裂,天下名義上效忠大隋的人不在少數,父王若是此時稱帝,必然也會淪為眾矢之的,給了其他人一個討伐的借口,使得我軍應接不暇,疲於奔命,對李家的大業可謂是大大的不利。
因此,孩兒並不讚成父親此時稱帝。”
“二公子此言差矣!”
見李世民不讚成李淵此時稱帝,裴寂怎麼可能輕易放過這從龍之功,當即反駁李世民道:
“如今的天下大勢怎能與漢末一概而論,漢末時天下各路群雄都自認是漢臣,袁術貿然稱帝,自然會引來他們的討伐和圍攻。
可如今天下各路群雄中,有超過半數是靠興兵反隋起家,與隋朝可謂是勢不兩立。
若是唐王稱帝,正好派人去聯絡和拉攏他們,聯手顛覆隋朝江山。”
“裴長史未免太想當然了。”
李世民聞言不由冷笑一聲,隨即反唇相譏道:
“袁術之所以敗亡得如此之快,是因為他本是漢臣,卻妄稱天命,僭越稱帝,因此讓各路群雄不齒,紛紛以不臣之罪名討伐他。
而我們李家本是隋臣,隻因楊廣暴虐無道,濫用民力,致使天下大亂,我們李家順應天意,另立新君,倒也在情理之中。
可如今天下未定,若是父王貿然稱帝,在世人看來,便與當年的袁術無異,給了各路群雄討伐的口實。
再者說,裴長史說天下各路群雄大多反隋起家,可你彆忘了,自瓦崗覆滅之後,天下叛軍以竇建德最為勢大,太上皇一道旨意,還是便讓他們乖乖俯首稱臣了。
因此,若是父王公開叛隋稱帝,太上皇想要拉攏各路群雄討伐我李家,並非什麼難事。”
眼見自己的兒子和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各執一詞,爭論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李淵不由看向長子李建成,沉聲問道:
“建成,你怎麼看?”
李建成看著手中的勸進表,沉吟了許久,最終輕輕歎了一口氣道:
“父王,若是你不稱帝,恐怕勸進表上的一眾官員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李淵聽到了李建成的言外之意,心中則是深以為然。
他知道因為秦昇在河北道的所作所為,關隴貴族已經恨透了秦昇和楊廣,一心要與隋朝徹底一刀兩斷,因此才聯名勸進,要自己登基稱帝建立新朝,向隋朝開戰,幫他們奪回那些田莊和土地。
若是自己堅持不肯稱帝,很有可能會就此失去關隴貴族的支持。
想到此處,李淵稱帝的心思又不由加重了幾分。
裴寂察言觀色,也在一旁繼續慫恿道:
“想當初唐王在太原起兵之時,無數名士豪傑慕名來投,他們之所以願意為唐王效力,無非是給自己搏一個前程,為後世子孫謀取一場富貴罷了。
若是唐王遲遲不稱帝,恐怕會寒了他們的心,最終背棄唐王,另投他人。”
聽完裴寂一番話,李淵雖然未置可否,但從神色間顯然能看得出來他心中對此話很是認同。
李世民看在眼裡,隻得退而求次道:
“父王,不如再給孩兒一年時間,待孩兒率軍奪回河東,拿下巴蜀,到那時父王再稱帝也不遲。”
可沒想到就是“河東”兩個字刺痛到了一直沒有說話的李元吉,忍不住衝自己二哥冷笑一聲道:
“聽二哥的意思,若是你一直拿不下河東和巴蜀,父王便一直不能稱帝哦。”
可這話無疑激怒了李世民,他當即麵色一沉,冷冷瞪著李元吉道:
“你還有臉說,要不是你臨陣脫逃,致使晉陽失守,河東淪陷,父王何至於如此被動。”
李元吉聞言也不由怒了,當即出言反駁道:
“二哥,你這話是什麼意思?當初要不是……”
“好了,你們兩兄弟能不能一人少說一句,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吵個不停!”
一看自己兩個兒子又要當著自己的麵吵起來,李淵心情越發煩躁,當即厲聲喝止了他們兄弟。
李世民和李元吉隻能雙雙閉上了嘴,沒有再吵下去。
可李淵心情卻是越發煩躁,擺擺手讓兄弟三人和裴寂出去,他自己一個人待在書房靜靜。
待他們都告退之後,李淵看著手中的勸進表,腦海中不自覺浮現起自己第一次以臣子的身份上朝之時,看著姨父楊堅身著龍袍,端坐在龍椅上接受天下臣民和萬邦使節跪拜的場景……
而如今,他也有機會可以同樣去坐上那把代表無上權力的龍椅,難道他真要輕易放棄這個機會嗎?
想到此處,他的眼神漸漸變得熾熱,眼前的勸進表似乎在他眼中漸漸消失了,最終幻化成了一件龍袍,自動穿在了他的身上……
大丈夫在世,生當如是!
這一刻,李淵的心中不再有一絲遲疑……
……
大業十四年十一月,大興宮中的小皇帝楊侑突染惡疾,最終因醫治無效身亡,時年十五歲。
聽聞天子駕崩,身為大丞相的唐王李淵一度痛哭到昏厥。
之後,長安朝廷的一眾文武百官以國不可一日無主為由,上朝勸唐王李淵登基稱帝。
李淵三次推辭無果,最終隻能無奈接受群臣的勸進,在長安城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大唐,年號武德,大赦天下。
之後,李淵下旨冊立其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尚書令和十二衛大將軍,統領大唐各路兵馬。
其餘有功之臣也各有封賞,一時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