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昇剛走出江都宮的宮門,迎麵就被三名年輕的將領攔住了去路,開口便問他是不是秦昇。
秦昇點了點頭,沒有否認。
根據他多年看爽文小說的經驗,這三個年輕將領應該是不服他這個來路不明的家夥突然空降成他們的上司,特意跑來宮門口堵自己,想當麵給自己一點眼色瞧瞧,好讓自己知難而退,主動上書辭去十二衛大將軍一職。
之後的劇情就是自己霸氣側漏,用一身王霸之氣將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納頭便拜,從此成為自己最忠實的小弟。
可沒想到三名年輕將領看到秦昇點頭,當即相視一眼,隨後同時納頭便拜,嘴上一齊泣聲道:
“多謝大將軍救陛下於危難,否則我等萬死難辭其咎!”
秦昇見狀不由愣住了。
因為這怎麼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樣呀,自己都還沒來得及散發自己的王霸之氣,他們三個怎麼就一起跪了。
不過隨後當他得知三人名叫沈光、麥孟才和錢傑,便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
曆史上,楊廣在江都之變中被宇文化及所殺,沈光、麥孟才和錢傑等人認為自己深受楊廣大恩,便暗中糾集義士,密謀殺掉宇文化及為楊廣報仇。
不料他們的密謀因為遭人告發而事泄,讓宇文化及得以逃脫,最終他們三人帶著幾百義士麵對司馬德戡的率兵圍攻,力戰而死,沒有一人投降。
如今因為自己的出現,楊廣並沒有在江都之變中遇難,可還是令他們三人為此驚出了一身冷汗,知道若不是自己及時率軍趕來護駕,恐怕楊廣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若是楊廣當真命喪叛軍之手,他們三人要麼以死謝罪,要麼拚上自己這條性命去為楊廣報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秦昇不僅救了皇帝楊廣,也挽救了他們三人的性命。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三人特意等候在宮門外麵當麵拜謝秦昇的原因。
秦昇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也很是唏噓,畢竟像沈光三人這種忠義之士,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很讓人敬佩的。
念及於此,秦昇當即上前將沈光三人扶起,好生勉勵一番。
隨後,沈光提出由他做東,請秦昇去江都城中最好的淮揚酒樓去喝酒。
秦昇也想跟他們三人拉近關係,便欣然同往。
不過他們在路過城中校場的時候,看到校場上不知何時豎起了上百根高杆,每根高杆上都懸掛著幾顆人頭,有一些甚至還在不住往下滴著血,顯得很是滲人。
麥孟才看到這些人頭,麵上不僅沒有一絲憐憫,反而狠狠往地上啐了一口,恨恨從牙縫中擠出四個字:
“死有餘辜!”
秦昇知道這些人都是因為參與江都之變而被殺,其中不僅有宇文化及和司馬德戡這些主謀,還有不少知情不報者也一律被以同謀罪處死了。
不過這些人中有兩個比較特彆,一個是魏姓宦官,他擔任司宮之職,深得楊廣信任。
楊廣之前特意挑選了幾百名勇猛矯健的官奴,稱為“給使”,給他們很優厚的待遇,甚至將身邊的宮女賜給他們。
他本來將這些給使安置在玄武門,就是為了以防不測。
可在江都之變的當晚,司宮魏氏卻給這些給使假傳聖旨,說天子開恩,放他們出宮休沐,致使兵變當晚,楊廣身邊無人護駕。
事後楊廣派人查清了此事,這個魏氏自然是難逃一死。
另一個則是內史舍人封德彝,他本來跟內史侍郎虞世基一樣都是楊廣最信任的幾個臣子之一。
可在兵變的當晚他為了活命,竟投靠了宇文化及,起草了曆數楊廣罪過的文書,打算在楊廣死後公告天下。
可沒想到最終因為秦昇的及時救駕,宇文化及功敗垂成,封德彝也為起草文書之事被打為同黨,被楊廣下旨滿門抄斬。
不過對於封德彝的死,秦昇也沒什麼好惋惜,畢竟在曆史上這個封德彝也不是個什麼好東西。
他一開始是跟著楊素混的,楊素死後又暗中依附虞世基,跟他狼狽為奸,致使隋朝國政日益敗壞。
江都之變後,他又追隨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敗亡後,他又歸順了李唐,因為進獻秘策而得到了李淵的信任,讓他做了天策上將府的屬官,輔佐李世民攻取洛陽。
可他卻暗中支持李建成,在李淵的兩個兒子之中左右逢源。
或許是他偽裝得太好,竟騙過聰明一世的李世民,甚至在即位後還拜他為尚書右仆射。
一直到貞觀十七年,他之前首鼠兩端的事情才敗露,可謂是狠狠擺了李世民一道。
可如今因為秦昇的橫空出世,他卻死在唐朝建立的前夕,不知道算不算陰差陽錯賣了李世民一個人情。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連老天都在幫秦昇,在之前的江都之變中,像虞世基、裴蘊和袁充這些弄臣都死在了宇文化及手中,反而意外幫了秦昇一個大忙。
畢竟他可不希望自己將來征戰在外,這些人卻有事沒事在背後捅自己刀子,壞自己大事。
像來護兒和趙才這種真正有本事的大將,反而因為自己的出現躲過了一劫,這些人自己將來可都有大用。
可能唯一可惜的就是獨孤盛和宇文協了,他們二人都在自己率軍趕到之前與叛軍力戰而死了。
校場再往南走幾百步,便到了江都城中最有名的淮揚酒樓。
因為剛經曆過兵變的原因,城中的百姓都不怎麼敢出門,導致往日生意異常火爆的淮揚酒樓酒樓今日卻是門可羅雀,很是冷清。
看到秦昇四人進來,酒樓的掌櫃親自迎上前,將他們領到了三樓最好的雅間。
而他們四人屁股還沒坐熱,酒樓的小二便將他們點的酒菜全部端了進來。
沈光見狀,一時忍不住有些感慨道:
“我之前每次來這裡吃飯,哪次不是得坐一樓大堂,哪次不是至少等上半個時辰才能吃上一口熱菜,想到現在因為驍果軍作亂,我反而享受到了一回貴客的待遇。”
沈光嘴上在說著自嘲的話,麵色卻很是黯然。
秦昇看在眼裡,心中大概猜出了其中的原因。
因為沈光自己就是驍果軍出身。
大業九年的時候,楊廣為了征伐高句麗,除了征發府兵之外,還在民間募民為“驍果”(取驍勇果毅之意),沈光便是那時候投效的楊廣。
因為他驍勇快捷,善於馬術,很得楊廣喜歡,第一次見麵就封他為朝請大夫,賞賜給他寶刀和良馬,經常把他帶在身邊。
沒過多久又讓沈光擔任折衝郎將,經常把自己正在吃的食物和身上穿的衣服賞賜給他,恩寵之優厚放眼整個大隋無人能比。
正因為他對沈光的好,使得沈光早在心中暗暗立誓,若是陛下不幸死在叛軍手中,自己就算是拚上自己性命也要殺了宇文化及為陛下報仇。
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同樣深受楊廣恩典的驍果軍卻掀起了叛亂,險些要了楊廣的性命。
雖說如今江都之變已經被平定,可兵變帶來的陣痛卻還在持續。
本來楊廣帶了二十萬驍果軍去江都,其中有兩萬兵馬駐紮在江都東城,作為護衛天子的禁軍,由司馬德戡統領。
另外十幾萬則分彆部署在江都城的周圍,拱衛江都城。
可之後因為司馬德戡率領城中的驍果軍叛亂失敗,導致駐紮在江都城周圍的十幾萬驍果軍因為擔心受到了牽連,加上思念遠在關中的家人,再一次掀起了逃亡的高潮。
軍中那些將領不僅沒有加以阻止,不少人反而因為自己之前跟宇文化及和司馬德戡等人來往過密,擔心被皇帝楊廣秋後算賬,反而領著心腹兵馬帶頭逃亡。
楊廣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經曆過江都之變,他心中已然明白,無論自己做什麼,都無法阻止這些驍果軍的西歸關中與家人團聚之心,若是再將這些驍果軍強留在江都,恐怕下一次江都之變就為期不遠了。
況且,以江都尺寸之地,根本供養不起十幾萬大軍,如今城中的糧食已經快消耗殆儘,與其讓驍果軍將來因為糧食不足而嘩變,倒不如現在就放他們離去。
在楊廣的默許下,江都城周圍的十幾萬驍果軍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就幾乎逃亡一空,隻剩下右禦衛將軍陳棱率領的兩萬多江淮士卒在淮南與杜伏威相峙。
看到自己出身的驍果軍最終是這麼一個結局,沈光自然很是傷感。
不過與沈光不同的是,對於十幾萬驍果軍的逃亡,秦昇並沒有多少惋惜和遺憾。
一支膽敢弑主的軍隊,即使戰鬥力再強他都不想挽留。
因為讓這些兵馬留在江都,無疑是在自己身邊埋下一個隱患,說不定哪天從背後捅自己一刀了。
更何況,他知道曆史上在江都兵變之後,宇文化及率領十餘萬驍果軍西歸,在童山與瓦崗軍遭遇,最終被李密率領的瓦崗軍擊敗。
由此可見,驍果軍的戰鬥力也不過爾爾,根本配不上它大隋第一精銳的名頭。
自己有係統在,什麼樣的精銳召喚不出來,哪裡用得著糾結驍果軍這三瓜兩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