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次日清晨時分,嘹亮的號角響遍戰場。燕軍的攻城戰正式打響。
此次攻城,燕軍十餘萬兵馬兵分三路,在西城南城和北城三麵鋪開。為了完成兵馬的迅速轉移,燕軍在祊河上搭建了巨大的浮橋通道,將本來地形分割的北城西城全部連通,便於兵馬轉移增援。
之所以三麵攻城,正是因為燕軍的兵馬數量足夠龐大,僅攻西城方向,固然可以兵力集中,但是對方的火器打擊也可以更加的遊刃有餘。
對方的火器數量不少,集中於一座城牆之上,殺傷力太過龐大。若再以密集兵馬攻城,恰恰是正中對方下懷。但如果三麵齊攻,不但可以分散對方的守城兵力,讓對方的兵馬不得喘息之機,更可以分散對方的火器打擊的火力,減少傷亡。
唯一的缺點便是,三麵進攻同時也分散了己方的進攻力度,投入的兵馬便沒有了層次和連續性。十多萬兵馬可以連續進攻,保持對防守方連續不斷的壓力。有時候攻城就是消耗,就是壓力累積的過程。一旦到達臨界點,城池便會被攻破。分散之後,可能便是一錘子買賣了。若不能攻破城池,則後續乏力,難以形成連續的有效進攻,給對方以調整喘息的時間。
但慕容垂權衡之後,認為三麵攻城利大於弊。本來就是一錘子買賣,自己不能在臨沂消耗太多的時間。倘若十多萬兵馬還不能迅速拿下臨沂,還要被拖在這裡的話,那也不必堅持下去。嚴冬將至,當速戰速決。
除了攻城的近十萬兵馬之外,慕容垂還下令分出五乾騎兵往臨沂城東進行縱深滋擾,攔截對方糧草物資和補給。雖然拿不下臨沂,兵馬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縱深推進,但是封鎖臨沂以東方圓數十裡的區域還是能做得到的,隻要能夠阻撓對方的補給,便對攻城有裨益。
上午巳時,大軍各自就位。北城以慕容紹領兩萬兵馬攻城。南城以慕容麟領兩萬兵馬攻城。西城為主攻方向,以五萬餘兵馬組成攻城主力。不求南北兩麵建功,隻需要他們保持壓力,逼迫守軍分出兵馬火力,減輕西城的壓力便可。
北城的進攻率先開始。慕容紹的兩萬兵馬對北城城牆發動了凶猛的進攻。為了快速的抵近城牆之下,慕容紹下令數乾騎兵向著城牆發動衝鋒。戰馬的速度快,雖然死傷戰馬的代價不小,但他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衝過危險區域,抵達城牆下方攻城。
這倒是一種創新。誰會願意用昂貴的騎兵的戰馬作為代價,去為了加快進攻的節奏。燕軍便這麼乾了,這倒是開了騎兵攻城的先河。
戰鬥在極短的時間裡便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因為對方進攻的速度極快,北城城牆八乾餘東府軍守軍甚至還沒來得及射出幾輪箭支,調配的百餘名火銃手甚至隻開了一輪火,便要被迫麵對對方抵達城牆下的事實。對方雲梯架起,已經開始了攻城,那也隻能短兵相接了。
北城開戰的同時,南城慕容麟的進攻也隨後發起。呈散兵陣型的燕軍步兵,舉著藤盾向著城下呼喊衝鋒,宛如潮水湧來一般,不可抵擋。
城頭數乾弓箭手箭如雨下,瓢潑一般澆在戰場上。火銃發出轟鳴,手雷紛紛擲出,對燕軍進行了瘋狂的打擊。燕軍士兵被射殺無數,但他們還是大量的逼近城牆之下,展開了瘋狂的攻城。
南北城的戰鬥迅速升級,城頭上下箭支橫飛,手雷轟鳴,硝煙四起。守城方以火器壓製殺傷,攻城方不計傷亡架設雲梯往上衝,以弓箭壓製城頭,用鋒利的鉤索往城頭拋射,勾扯東府軍兵士。一時間戰鬥血腥無比,死傷無數。
第(1/3)頁
第(2/3)頁
但這才僅僅是開始。南北兩城的戰鬥雖然血腥,但那隻是開胃小菜。西城才是真正的戰場,也是慕容垂著重要突破之處。
李徽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東府軍的近三萬兵力集中於西城防禦,火器也沒有太多的抽調。那些火炮其實也根本來不及挪動,南北城調走的火器也隻有火銃手雷而已,重型火器依舊布置在城頭上。
南北城的兵力分配其實已經留有餘量,各自一萬兵馬守南北城,對方也不是輕易能突破的,這一點李徽是不擔心的。反倒是西城,對方兵進攻的主力就在這裡,甚為危險。對方的兵馬調動都在乾裡鏡的觀察之中,所以李徽清楚對方的意圖。
南北城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西城城樓上,李徽在乾裡鏡中觀察到了對方的異動。
但見裡許之外,密密麻麻的攻城器械緩緩推近戰場,數量多的難以計數。慕容垂顯然是要玩那一套壓製城頭,步兵突進的把戲了。
李徽當然不能讓他如願,提前下達了打擊的命令。城頭數十門火炮得令之後,開始忙碌測距瞄準。不久後,轟鳴聲次第響起,震的四野轟然。一顆顆的炮彈落在對方攻城器械陣型之中,很快掀翻了多輛投石車和攻城車。
硝煙和火光之中,多輛攻城器械坍塌在地,燃起大火。
但是燕軍的攻城器械數量太多,也刻意的分散。東府軍的火炮雖然威猛,但精度並不高,並不能做到點誰打誰。說實話,這種轟擊是帶著運氣成分的。往往連發數炮,才能擊毀一輛攻城器械。
隨著對方攻城器械的不斷推近,又要不斷的調整火炮的角度,這讓打擊的效率極為拖遝。這便是這些初級火炮的弊端,無法靈活的機動,無法靈活的調整角度,對移動目標的打擊能力不強。用來攻城或者打擊對方大營這樣的固定目標,或者是無特定目標的打擊倒還是有用的。眼前這種情形下,效果不佳。
而對方的攻城器械的壓製在付出了七八十輛投石車和攻城車的損失之後開始了。
兩百多架投石車想著城頭開始投擲石塊,頂著對方的炮火進行壓製。多輛攻城車在投石車的掩護下向著城門方向推進。巨大的攻城錘的前端鑲嵌的是巨大的鐵錐,用來夯擊城門之用。隻不過,城門內部城門洞裡已經填塞了障礙物,這一點倒是不用擔心。
大量的石塊傾瀉在城頭上,煙塵蔽日,灰士嗆人。但城頭東府軍強硬不退,因為他們知道,這番打擊便是為了掩護對方攻城兵馬的迫近。炮手們不斷的根據高處兵士稟報的方位和距離進行調整,頂著亂石對城下的投石車進行打擊。
好消息是,這種距離隻要角度調整到位,彈道倒是精確了許多。數百步距離內,完全可以進行直瞄射擊。一炮過去,連投石車和周圍的操作手都被轟上了天。
李徽登上了城樓最高處的瞭望塔頂,這裡不虞遭受石塊攻擊,煙塵也在下方翻湧,被風吹散,所以甚佳。
第(2/3)頁
第(3/3)頁
此時此刻,他在乾裡鏡中看到了對方攻城兵馬正在集結。他們此刻正在裡許之外,排成了一排排的橫向陣型,正緩緩的向著城下推近。
對方的陣型遠看似乎甚為密集,但在乾裡鏡中看來,其實並非如此。兵馬橫排之間有近二十步的距離,形成了極大的隊伍之間的空隙。兵士皆穿藤甲舉著藤盾,形成了一道道相距甚遠的人牆。
李徽很快便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了,這正是為了防範己方火器的轟炸的手段。無論是炮彈還是手雷,其轟炸的範圍不過數步到丈許方圓。相聚二十步的隊列距離,可以有效減少火器的殺傷。
事實證明了這一點。當李徽報出坐標,讓火炮對遠處敵軍陣型進行打擊的時候,炮彈落入對方陣中之時,漫天的塵士和硝煙之下,被轟中的兵士寥寥。
乾裡鏡中看的真切,每一發炮彈隻能炸到兩三名兵士。雖然左近兵士有所波及,但相聚二十步的行列讓他們受到的傷害甚少。慕容垂顯然有過研究,做出了這種陣型的調整。
也許是損失太大,又或者是對方的炮火對己方步兵陣型開始了打擊。投石車倉促的停止了轟擊,讓出了戰場通道。與此同時,左右綿延兩裡長的隊列迅速向前移動。
他們舉著藤盾,將身子縮在盾牌之後,左右相聚數步,前後相聚二十步開始往城牆下推進。他們並沒有全麵衝鋒,而是好整以暇的保持著陣型,緩慢的逼近。
炮彈轟鳴著在陣型之中炸開,看上去威勢很大,但其實造成的傷亡有限。對方也並沒有因此而恐慌,而是保持陣型緩緩推近。
在進入百步距離之後,對方陣型之中突然豎起了長寬足有丈許的巨型藤盾。像是陸地上升起了無數的風帆一般。數百隻巨型藤盾在前,側翼兵士以盾牌組成盾陣保護側翼。整個陣型收緊之後,像是無數個頂著龜殼的烏龜向著城下蠕動。
城頭東府軍的弩箭如瓢潑大雨一般襲來,但是巨大的藤盾像是一堵牆,將所有的打擊全部隔絕。巨大的藤盾上很快密密麻麻的插滿了箭支,有的箭支甚至彈飛出去,根本沒辦法擊穿盾牌。
這可是五層藤蔓編織的藤盾,其中交織編織的每一根山藤都經過了多次桐油的浸泡和風乾,韌性和彈性都極佳。以這種藤條編織的大型藤盾厚實而具有彈性,便是專門為了防備火器和弩箭而打造,防護能力超過了兵士們手中的小盾牌和藤甲太多。這正是慕容垂敢於同東府軍交手,特地為了防護火器而打造的秘密武器。
這些巨型藤盾還有另外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