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彘名字裡的這個“彘”,是“豬”的意思。
不過“彘”在這裡倒也並非貶義,漢朝人有“賤名好養”的習俗,取名為彘,寓意祥瑞與長壽。
更何況劉彘的名字是當今的陛下所取,故而這個名字雖然有些不雅,但也沒人敢提出反對的意見。
但現在提出反對意見的人,是劉安。
王美人心中似乎已經有了預感,她忐忑不安的詢問道:“太公覺得該當如何?”
劉安平靜說道:“徹者,通徹明智也,便改名劉徹吧。”
“謝太公賜名!”王美人拉著幼童俯身行禮,“彘兒不,徹兒,快謝謝太公。你要知道,能得到太公賜名,這可是天大的恩典啊!”
幼童雖然不知道這其中有什麼深意,但還是咿呀咿呀的跟母親一起感謝劉安。
劉安麵帶笑意的看著麵前幼童,卻又忽然說道:“陛下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了,儲君的事要早做打算,老夫已經向陛下舉薦了你的兒子。”
王美人聞言,跪地啜泣:“太公天恩,臣妾與徹兒將永遠銘記!”
當今的皇後是薄皇後,但她沒有兒子。除了薄皇後之外,後宮之中最受皇帝寵愛的便是栗姬。
栗姬的兒子劉榮,也是皇帝長子,是最有希望成為儲君的皇子。
但世人皆知,漢帝一向對遼東王言聽計從。
有了劉安的舉薦,那麼即使劉榮是皇帝的長子,儲君之位最後也隻會落在劉徹的身上。
幼童迷迷糊糊的看著母親與老人,此時的他尚還不知道,自己即將成為天下最為尊貴的人。
他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曆史的豐碑之上,將大漢推向真正的巔峰!
……
漢曆五十一年,曆經七國之亂與長安之變後,漢帝臥病不起,病情惡劣。
同年八月,漢帝劉啟在彌留之際,作出了最後的權力交接:立皇子劉徹為太子,加封遼東王劉安為攝政王,總領軍政。
做完這一切後,劉啟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於未央宮駕崩,葬於陽陵,是為“漢景帝”。
同月,在劉安的輔佐下,五歲的劉徹即位。
照理來說,年幼的皇帝繼位,應該由太後輔佐國政。剛剛榮升為皇太後的王氏,雖然心中貪戀權力,奈何朝中還有劉安堪稱這位“太後殺手”的攝政王。
大漢先後有兩位貪戀權力的太後,皆是被劉安所殺。
王太後雖然沒見過當年劉安殺呂太後時的場景,但劉安殺景帝之母竇太後的時候,她是在現場親眼目睹過的。
聯想到呂太後與竇太後的悲慘結局,王太後哪裡還敢去覬覦攝政的權力。
沒了外戚的乾預,劉安的權力達到了巔峰,他的權力超過了大漢建國以來的任何一位皇帝。
縱然是當年的高祖劉邦,晚年時也曾被呂氏竊奪權力。
至於惠帝與兩位少帝就更不用說了,呂氏篡權,將皇帝視作傀儡,劉氏皇族被壓的抬不起頭。
直到劉安起兵靖難殺儘呂氏之後,大漢的皇帝才重新拿回了權力。儘管如此,漢帝的統治力仍然不夠,各地的諸侯虎視眈眈,勢力龐大。
這些強大的諸侯王,在七國之亂後被一掃而空。其餘的諸侯雖然幸存了下來,可也已經瑟瑟發抖不敢吱聲,哪裡還敢忤逆朝廷。
劉安以攝政王的名義總領朝政,不僅如此,他手上還掌控著大漢最為精銳的遼東王。
朝內朝外,所有的行政與軍事,沒有劉安的點頭,誰敢胡來?
此時的他做任何事都要深思熟慮,因為他的每一個決定,都事關大漢帝國的命運走向。
……
劉安站在未央宮的高台上,俯瞰著長安城的萬家燈火。
夜風拂過他斑白的鬢角,手中的竹簡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各地呈報的政務,劉潛與周亞夫則守在旁邊輔佐他處理國政。
自新帝繼位以來,劉安每日批閱奏章至深夜,力求在幼帝成年親政前,為大漢攢下更厚的家底。
雖然內部的危機已經暫時平息了下來,但北方的匈奴依然強大,隨時都有可能入侵邊境,這才是大漢最大的威脅!
劉安不想把這個麻煩留給後人,他要在自己死前將匈奴帶來的威脅徹底鏟除,為後人留下一個太平盛世。
但此時不能操之過急,雖然曆經文景二帝之後,大漢的國力正在穩定上升,但與匈奴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如今的大漢就像一把不是很鋒利的劍,劉安便是這把劍的持劍人。
他要打磨大漢之劍的劍刃,等到劍最為鋒利的時候,揮劍將匈奴梟首!
“太公,奏章已按您的批示下發。”周亞夫躬身呈上竹簡,語氣微妙,“隻是關於吳楚舊地的兵權收繳一事,朝臣們仍有異議。”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吳王與楚王雖然死了,但他們還留下了龐大而又富饒的封國需要治理。
誰都想得到這些富庶的地盤,朝廷則必須謹慎處理,以防出現下一次諸侯叛亂。
“此事,孤已有決斷。”劉安撕碎竹簡,碎屑隨風散落在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在吳楚地區任命由朝廷直接管轄的官員。
除此之外,孤還會頒布推恩令,即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亦可繼承封地的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
周亞夫與劉潛聞言,頓覺毛發悚立。
這所謂的“推恩令”,名義上是皇恩廣布,實則內藏殺機。
朝廷允許諸侯王將封地分封給所有子嗣,打破嫡長子獨享繼承權的傳統,這種政策滿足了諸侯家族內部非嫡係子弟的利益訴求,會讓其成為推恩令的擁護者。
封地被分割為多個小侯國後,每個侯國的規模和實力大幅縮減,諸侯國越分越小,最終徹底喪失對抗中央的能力。
“父親,這推恩令是陽謀啊!”
劉潛讚歎道:“諸侯如果答應分封,那勢力便會溫水煮蛙的漸進削弱,最終名存實亡。
如果諸侯不答應分封,不僅背負道德汙名,還可能被其他子嗣聯合起來背刺。
這是明擺著朝廷要對付諸侯,諸侯們不僅不能反抗,還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朝廷從他們身上割肉!
這道政策,堪稱無解的陽謀啊!”
周亞夫點了點頭,心中同樣覺得佩服不已,看向太公的眼神愈發敬畏。
這位攝政的遼東王不僅用兵如神,在治理國家上同樣有著過人的智慧。
他真不知太公的腦子是怎麼長得,居然能想出來推恩令這樣的無解陽謀,兵不血刃的就能瓦解諸侯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