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進京(1 / 1)

推荐阅读:

李家老宅。

李哲拎著網兜進院,瞅見王秀英正坐槐樹底下搓衣裳,“娘,我回來了。”

王秀英瞥了一眼,本不想理他,看著鼓鼓囊囊的網兜,詫異道,“你咋又買這麼多東西?”

“大哥跟柱子白給咱出力,不得給人家整點好吃的?”

“買這些花了多少錢?”

“甭管了,等著吃就行。”

“你這個敗家玩意兒,張玉珍那娘們兒精得跟猴兒崽子似的,少說得賺你一半。”

李哲笑笑不接茬,張玉珍店裡的東西並不貴,有些反而比供銷社還便宜,上次在供銷社買的豬肉205元一斤,張玉珍店裡195元一斤,便宜了整整一毛。

他娘愛咋說就咋說吧,高興就好。

“娘,這些東西你歸置歸置,我下地乾活去。晌午嫂子過來做飯,您幫著帶帶大丫。”李哲說完,走出院子。

“她會做啥飯,白瞎了這塊肉。”王秀英哼了一聲,將李哲買的東西拿進屋,放到堂屋的方桌上。

她不支持兒子種蔬菜大棚,是覺得花錢太多,擔心營生沒乾成,還得背一屁股饑荒。

她又不是糊塗蟲,咋會故意拖兒子後腿。

王秀英挑了一個大冬瓜,削去皮,切成小塊備用,簡單清洗豬肉,瘦的燉菜、肥肉耗油,嘴裡嘀咕道,“咋又買這麼多肉,這大熱天的咋存得住……”

……

村北,李家棒子地裡。

掰棒子可是個講究活兒,直接鑽進玉米地掰,棒葉會劃傷臉和胳膊,通常是沿著壟溝一側收割,一個人在前麵掰,一個人在後麵砍倒,從外到裡一排排收,人就不用鑽進棒子地,避免被棒葉劃傷。

老李三人也是這麼做的,趙鐵柱在前頭掰棒子,李衛東掄鐮刀砍秸稈,老李更絕——左手掰棒子,右腳“哢嚓“踩斷秸稈,一個人能乾兩人活。

李哲到了地裡,四人重新分組,東頭李哲跟趙鐵柱搭夥,李哲掰玉米棒子扔進背簍裡,趙鐵柱在後麵砍玉米杆。

老李帶著大兒子從西頭乾,速度加快了許多。

大營村附近種植的是秋玉米,收獲時間在九月底到十月初,而現在才九月初,提早收玉米肯定會造成減產。

也正因此,李家收玉米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

老李隨口敷衍幾句,並沒有說種大棚的事,他說了,彆人也理解不了,沒準還會當成笑料傳出去。

四人邊乾活,邊聊天,累了就在樹涼裡歇會,時間過得很快。

臨近晌午,日頭高照,地裡的玉米已經收了半畝。

老李伸了伸腰,拿起頭上的草帽扇風,“就乾到這吧,天越來越熱了,咱先回去吃飯。後晌涼快了接著乾。”

四人將掰下來的玉米裝進尿素袋子,堆放到馬車上,趙鐵柱趕著馬車在前麵走,父子三人再後麵跟著。

馬車到了李家門口,趙鐵柱就聞到了一股香味,他拉著馬車進了院子,見到王秀英正圍在大鍋旁做飯,“大娘,做啥好吃的呢?真香。”

“豬肉燉粉條,柱子多吃兩碗,管夠。”王秀英看著趙鐵柱長大的,知道這是個踏實肯乾的孩子,對他的印象很好,自家老二這麼省心多好。

李哲從袋子裡拿出幾個玉米,撥了玉米皮,“娘,你看這玉米多鮮嫩,煮幾個吃唄。”

一般玉米熟透了才會收割,到時出糧率更高,但也咬不動了。鮮玉米才是最好吃的。

“吃吃,就知道糟踐糧食。”王秀英看著提前收割的嫩玉米,心裡有些不是滋味,再長二十來天玉米粒才能變硬。鮮玉米水分大,曬乾都是扁的,得損失多少糧食。

眾人簡單洗漱,圍坐在方桌旁吃飯。

王秀英先盛了一碗菜遞給趙鐵柱,“柱子,多吃點,鍋裡還有。”

“謝謝大娘。”趙鐵柱雙手接過白瓷碗,裡麵是豬肉豆腐冬瓜燉粉條,油汪汪的菜湯看著就有食欲,再配上剛出鍋的白麵饅頭,那叫一個香。

吃著吃著,趙鐵柱眼圈有些發紅,這燉菜的味道跟他娘做的很像,自打他爹死了,娘帶著弟弟改嫁,就再也沒吃過了。

李哲也大口的吃著,他也很多年沒吃過母親做的燉菜,王秀英不會做那些菜譜上的名菜,燉菜很拿手。

李衛東將碗裡的一塊肥肉夾給妻子馬來小。

王秀英撇撇嘴,沒說話。

老李吃完一碗菜,拿起半塊饅頭,掰碎泡著菜湯吃。

李哲吃了兩碗菜,兩個饅頭,又拿起了一個剛煮熟的玉米啃起來。

“嗯,這玉米鮮嫩、哏啾,你們也嘗嘗。”與後世的水果玉米、糯玉米相比,李哲還是更喜歡這種味道,有嚼勁,也不是太甜。

王秀英哼道,“有啥稀罕的,地裡守著的東西,又不是沒吃過。”

“娘,你不稀罕,有人稀罕呀。”

看到娘倆又開始鬥嘴,老李打斷了,說道,“老二,趕緊吃,吃完了休息會,下午還得接著收玉米。”

李哲道,“爹,一會你們先去,我得去趟村委會。”

“你小子又要乾啥?”老李音調拔高,想到這小子的折騰勁,他是真怕了。

“我想租借村委會的拖拉機,去城裡賣鮮玉米。”

王秀英擺擺手,“你彆瞎折騰了,廊方前幾年才改市,誰家沒幾個村裡的親戚,不缺你這口鮮玉米吃。”

“我也沒打算去廊坊城裡,那才幾個人。我是要去京城賣,京城人有錢,想吃口鮮玉米,總不能也找冀州的窮親戚要吧,還不夠那點路費呢。”廊方市最大的優勢是什麼?不就是距離京城近,廊方人可能一輩子沒去過省會,但不能不去京城。

老李臉上帶著不讚成,“就算你借到了拖拉機,進京的條子咋整?”

李哲道,“要是拉其他的貨,我不敢保證,蔬菜農產品問題不大。”

八十年代末,京城麵臨嚴重的蔬菜短缺的問題,菜價一度偏高,為了解決京城老百姓吃菜難的問題。

1985年5月31日起,京城出台政策,正式開放蔬菜市場,本市郊區和外地運菜進京的車輛,包括汽車、拖拉機,可以憑菜進京,不再要外地進京證明。

同時,國家允許農民在完成定購任務後自由銷售剩餘產品,為農民進城賣農作物提供了政策支持。

鮮玉米屬於穀物,但李哲卻是將它當菜賣,運輸和售賣地點也是菜市場。

王秀英提醒,“老二,租拖拉機可不便宜,你彆折騰半天,連租車錢都賺不出來。”

“放心,我心裡有譜。”

後世的經濟市場,想吃啥、想喝啥都有,你沒想到的,商家也能想到。

但現在還是計劃經濟占主導,飽飯都沒吃幾年,像這種季節性的享樂主義小商機,估計還沒被注意到。

他們家距離京城近,可以直接拉到京城去賣,這個國內最大的消費市場才是李哲的底氣來源。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