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往事(1 / 1)

推荐阅读:

“你要是不說,朕都忘了有杜荷這號人物。”

李承乾一驚,忙向皇帝致歉:“今晨沒在崇賢館看到杜荷,他是第一個勸臣謀反的人,這些事情陛下都知道,是臣妄言,請陛下恕罪。”

李世民道:“承乾,侯君集、杜荷、李安儼、趙節等人鼓動你謀反,如今朕也知道這些事情,你就一點處置都沒有。”

李承乾道:“陛下,如果臣回到了貞觀十七年謀反的前夕,臣先殺紇乾承基,不讓他提前把事情捅出來,連夜再向陛下揭露侯君集等人要謀反,棄車保帥。”

李世民笑道:“太子黨謀反,太子什麼都不知道,承乾不覺得可笑嗎?”

李承乾道:“臣同他們商議謀反,一直都是口頭上,沒有任何書信往來,更沒有任何信物可做證據。就算侯君集和杜荷說臣也參與了,臣咬死不承認,他們也無可奈何。

陛下不願意瘸子做大唐太子,也不願意真的要了兒子的命,不是嗎?此事過後,臣引咎上疏請辭太子,臣相信陛下,即便猜出內情也會放臣一馬。順勢同意臣的請求,降封王爵,打發出長安,眼不見,心不煩。”

李世民笑了笑,若曾經李承乾真的這麼乾,他的確會裝糊塗保下李承乾,順勢換一個新太子。

“陛下,杜荷、侯君集等人之罪,罪在前生,他們前生已經受過懲罰,眼下什麼都沒有發生,他們依舊是陛下的臣子,是可用之才,陛下放開手用就是了。”

李世民道:“若杜荷和侯君集這一世,再來鼓動你謀反呢?”

李承乾道:“不會的,杜荷敢說是忖度出了臣有那個意思,隻是差一個人點破,就像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舅父他們也是忖度陛下的意思,才敢說那些話。

侯君集是臣主動聯係的,臣之所以找他,一來,他自己做了錯事受罰對陛下心存怨恨。二來,代北士族需要延續榮光,沒有比從龍之功更好的途徑。三來,他那個人高傲自大,甚少有他能瞧得上的,他的心裡臣性子軟弱怯懦好掌控。

隻要臣沒那個心思,杜荷他就隻是個乾吏。至於侯君集,變數有些大,陛下讓人盯著就是了。”

李世民哂笑,明知他最厭惡突厥人,披發慕胡。知道他察納雅言,就放出狂言殺光進諫的大臣,可他幾乎年年讓李承乾監國,也沒見李承乾任命一個突厥人為官,沒趁機殺一個進諫的大臣。小孩子把戲,故意惡心他,可大事上不會含糊,不然他哪裡敢讓李承乾監國。

敢明著同君父對著乾,明知實力懸殊,還敢邀請人一起搞謀反,李承乾性子軟弱好掌控?有時候真想扒開侯君集的腦袋,看看裡頭裝了些什麼東西。

“承乾,皇帝不允許一個瘸腿太子的存在,父親會心疼瘸腿的兒子,如果你真的那麼做了,降封王爵過後,朕給你的尊榮比朕曾經給李泰的隻多不少。朕會封你為秦王,給你萬戶的封邑,甚至鑄錢爐朕都可以給你一個,讓你安享一生富貴。”

李承乾沉默片刻,道:“那樣的話,陛下駕崩之日,就是臣與新太子一決生死之時。甚至陛下晚年,躺在病榻無力掌控全局時,臣就會和新太子死磕。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無論誰為新太子,都不會允許秦王李承乾的存在。陛下要問為什麼,當年的趙惠文王趙何與兄長安陽君趙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杜荷朕不會動的,想怎麼用是你的事情,侯君集朕自有考量。”李世民不想繼續這個話題了,直接開門見山:“朕過來,還是為了高句麗的事情。朕就是想知道,後世之人打高句麗,是怎麼打下來的?”

李承乾道:“陛下打殘了高句麗之後,李治登基又派兵打了一次,這一次給打下來了。好景不長,滅高句麗的第二年,吐蕃聯合突厥攻占安西四鎮,朝廷被迫抽調大軍回防。

與此同時,新羅又支持高句麗遺……遺留的百姓複國,朝廷雖多次擊敗新羅,但迫於雙線作戰的壓力,以及大非川慘敗,十萬唐軍全軍覆沒帶來的影響,隻能對高句麗實施羈縻統治。

此後漠北突厥複國,東北契丹和西域突騎施汗國的崛起,邊患威脅,朝廷就更無力統治高句麗地區了,安史之亂爆發,朝廷徹底失去對高句麗地區的統治,下一次將高句麗納入版圖的王朝要等四百多年。”

李世民扶額,整個身子往後靠。

“大非川慘敗又是個什麼事兒?”

李承乾道:“大非川之戰就是吐蕃攻占安西四鎮,大唐被迫出兵,首戰薛仁貴打的吐蕃丟盔棄甲,攻占了烏海城,因糧草不足等待後援。

負責大軍後援的副將郭待封,自恃名門之後,不服主帥調遣,擅自率後隊繼進,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二十萬之眾發動攻擊,截斷了唐軍輜重糧草,唐軍主力退守大非川,遭到吐蕃殲滅。

大唐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此戰以後,朝廷撤銷安西四鎮建製,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吐穀渾並入吐蕃。唐蕃間衝突頻,幾乎連年用兵。”

李世民道:“這個吐蕃,簡直可惡,可惡至極!那個安西四鎮最後奪回來了嗎?”

李承乾道:“二十多年後奪回來了。”

“天呐!”李世民垂著憑幾,嘴裡不停的罵:“不肖子孫!不肖子孫!用人都不會用嗎?用一個不聽中軍調令的人,李治腦袋裡到底裝了些什麼東西!那個郭待封是個什麼人物?”

李承乾道:“舉人!”

“能考上舉人,這麼不堪大用?”

李承乾聞言,道:“陛下,您猜一下中唐文人為什麼發起古文運動?”

李世民道:“朕的大唐被禍害成這樣,沒興趣猜,你直接說。”

“六朝以來,文章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典故,就是駢文,駢文發展到最後內容空虛,華而不實,不適於用。郭待封的舉人,文學水平有,但也僅僅是文學水平,其他的估計懸了。

中唐以後,國力衰弱,有誌文人發起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效仿先秦,內容充實樸素,言必近真,希望通過文風改革,扭轉國力傾頹的局麵。”

李世民心裡頭好受多了,道:“有這樣忠君體國之人,大唐必興。”

李承乾:……

“朕記得貞觀七年,讓承乾寫治國之道,承乾寫了三張紙,你的文章內容就十分充實樸素。朕當時看完,同大臣們評價你的文章,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眾大臣也是交口稱讚。第二年三月,朕駕幸九成宮,承乾留京監國,到了九月還是承乾親自到九成宮接朕回京的。承乾做太子時,朕是想去哪兒就去哪兒,那個時候……”

“彆說了!”李承乾微垂著眸子,往事入夢頻繁,他實在不勝其煩。“臣不想聽!”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