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宋文豪 > 第4章 甲中之評,貼榜公示!

第4章 甲中之評,貼榜公示!(1 / 1)

推荐阅读:

“本官在西北為官十載,從未見過如此鞭辟入裡的禦夏之策!”

這番話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整個考場瞬間炸開了鍋。

“什麼?知縣大人竟如此誇讚?”

“那陸北顧不是常年墊底嗎?”

何聰在不遠處聽得真切,一張臉頓時漲得通紅,他方才還嘲笑陸北顧“策論沒有取巧法子”,轉眼間對方就得到了知縣如此讚譽。

“這窮酸,莫不是偷了誰的底稿?”他憤懣地小聲說道。

“噓,小聲些!”身邊的人提醒道。

而此時的李磐,既不知曉也不在乎這些考場裡的士子是何想法,他伸手拿起陸北顧的答卷,紙張在他粗糙的手指間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你叫什麼名字?”

李磐的聲音依舊沙啞,卻多了幾分溫度。

“學生陸北顧,古藺鎮人。”

“古藺鎮。”李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可是安樂溪上遊羅氏轄地的那個古藺鎮?”

“正是。”

嚴格來講,陸北顧並不是合江縣人,他戶籍所在的地方,是歸屬於羈縻勢力羅氏所管轄的古藺鎮。

但那邊不歸大宋官府直接管轄,也沒有設立州縣,就更談不上縣學州學了。

而曆史上古藺鎮和合江縣在唐朝及五代十國時期同屬藺州,又有安樂溪水運可供利用,往來極為便捷,所以一般古藺鎮的士子都會來合江縣就讀縣學。

李磐的目光,在陸北顧濕透的衣衫和額頭的傷口上停留片刻,但並沒有追問什麼,隻是繼續問道。

“你可知‘貨殖斷筋絡’一策,為何朝廷從未施行類似政策?”

問這個基於策論延伸出的問題,李磐其實也隱含了考校的意味。

因為若是這篇策論僅是陸北顧背的成稿,而非真實本事,那定然是答不出來的。

陸北顧的額頭有些見汗,倒不是他不會回答,而是他忽然發現,好像實力太強也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他本來是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打算稍微發揮一下,把這場策論考試應付過去就行。

結果一進入狀態,就發揮過頭了!

這可怎麼辦?

要知道,前身的策論成績可並不理想啊。

這一下子就一鳴驚人,突然變得這麼強,難免令人懷疑。

不過現在想這些也沒用了,要是自己不好好回答,跟策論表現出的水平不一樣,那更麻煩。

——與其被知縣懷疑作弊,還不如繼續保持這種出彩狀態!

想清楚這些以後,陸北顧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回令君1,蓋因‘利’之一字國朝財政危如累卵,西北軍民生活極苦,常數月經年不得滿餉,故邊地寨堡生活維係多仰賴走私之利。”

“且關中所食解鹽價高,國朝為鹽稅之利又難以降價,小民即便有心支持,生計所迫也不得不購買走私青鹽。”

現代人很難理解鹽對於古代人的意義,因為現代人在超市裡幾塊錢就能買到的一包質量非常好的鹽,所花費的支出與收入完全不成正比。

但古代人為了獲取這種維持身體機能必須攝入的物質,所需支出卻非常的高昂。

實際上大宋不是沒有足夠的鹽,也不是做不到低價售鹽,而是在財政收入有限且扛著“三冗”包袱的情況下,想要繼續維持國家正常運轉,就必須必須執行食鹽專營政策並高價售鹽。

所以,此前不是沒有人想過通過禁運青鹽來製裁西夏,隻不過做不到罷了。

因為西夏青鹽與大宋境內官營的解鹽相比,不僅質量好,而且價格低哪怕拋開口感不談,關中人食用官營解鹽,每斤都要花五十五文,而走私進來的西夏青鹽每斤隻要十五文。

請問你是關中普通老百姓,你怎麼選?

在策論考試尚未結束的情況下,略微考校後的李磐沒有繼續細詢,隻是說道:“你可先去更衣,莫要著涼,待考試結束本官會派人去喚你。”

這不是客套話,而是很關鍵的事情。

在這個時代,落水後年輕小夥子堅持一陣子沒問題。

但要是始終都沒有擦乾身體換乾淨衣衫,那是真的會死人的。

“學生遵命。”

當陸北顧轉身走向考場大門時,他能感覺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

那些曾經輕視、嘲笑過他的人,此刻眼中滿是難以置信。

對於這種目光,他並不陌生。

陸北顧從小就是頂級學霸,上學的時候跳級如吃飯、拿獎如喝水,二十二歲就博士畢業進了江大當講師,二十六歲已經是副教授了。

他在國內人文社科領域是最閃耀的新星,牽頭的國家課題都不知道有多少。

雖然在教書育人與辯論口才方麵,陸北顧承認自己遠不如那位名叫薑星火的同事兼好友,但論起學習考試與寫作創造方麵,那就要反過來了。

“得,自己沒寫完論文就猝死穿越了,這下薑老師的第二作者也跟著沒戲了,希望他今年能順利評上副教授吧。”

春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身上,陸北顧深吸一口氣,感受著沒有工業汙染的清新空氣,把腦海中雜亂的想法也拋了出去。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

既然已經魂穿到了北宋,那想回去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對於陸北顧來講,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這個時代好好地生存下去。

而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時代,一篇策論或許不能徹底改變命運,但卻足夠將他原本的人生軌跡撬動開來。

而他的能力,可絕對不僅僅是信筆寫就一篇策論這麼簡單

在陸北顧回到他在縣學寄住學舍更衣的時候,知縣李磐和幾名縣學官員,也在另一個房間內開始對收上來的試卷進行點評。

外麵考場裡的所有考生則都不許走,要留在原地等成績出來。

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丙等的評分。

不過,陸北顧的策論該如何評,卻讓學正犯起了難。

這篇策論不僅見解獨到,文筆更是老辣,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哪裡像個縣學學生的水平?

嗯,之所以在文中大量用典,倒不是陸北顧特意掉書袋,而是策論的評分項裡就有這項要求,必須用典來作證觀點,蘇軾甚至現編過“三殺三宥2”的典故。

而且說實話,陸北顧使用的典故,不僅極為貼合論點,甚至都不算生僻了。

若是換成現在開封最流行的“太學體3”來用典行文,那才叫聱牙詰屈。

“可評甲等,至於甲上還是甲中,倒是難說。”

“滿招損,謙受益。”

知縣李磐定了調子:“就定甲中吧,作為本次考試最好的策論張榜貼到縣學牆上。”

而判卷完畢以後,學正走出房間,去考場依次宣讀成績。

——————

1唐宋時期對縣官的尊稱,亦有“邑侯”之稱,明清時期則常用大令、太爺、縣尊等尊稱。

2原文“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是蘇軾在考試的時候為了佐證論點現編的典故。

3一種在當時太學中流行的文體,特點是追求行文險怪奇澀。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