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河道,許澤在船上坐著,一想到等會要和孫策說什麼就忍不住想笑。
到中午,孫策渡江而來,登船在甲板上擺著案幾入座,一來就從鼻子裡發出一聲冷哼,氣憤的坐在了位置上。
“許子泓,你借故攻伐我豫章,這件事到底能否給個說法,難道定要和我江東大戰,以至民不聊生、血流成河嗎!”
許澤微笑著擺了擺手:“伯符,今日私宴,我們不談國事。”
“行,”孫策舒了口氣,一般說了這話,再繼續糾纏就算是不合時宜了,許澤日後必然會給一個交代。
等會周瑜到來,問道:“許揚州相約在此,言說有興水利、治船運之大事,可否直言告知?”
“可以,公瑾請坐。”
許澤徑直到了周瑜麵前,旁邊的孫策驀然抬頭死死地盯著他。
你不是不談國事?哦,不和我談是吧?
“這是一份水圖,公瑾你深諳水師,一看便知。”
周瑜接過一看,延展開後是一張一人多高的圖紙,其上標準密布、線路分明,結合水圖旁一卷工程策論,便可將整個水利的線路了然於心。
“許揚州竟有如此大略。”
“什麼大略?”孫策看了看許澤,又湊過來看水圖,然後又看著已經沉浸其中的周瑜。
他感覺自己今天好像不該來。
“公瑾!”
孫策不悅的喚了一聲。
周瑜回過神來,知道孫策看得懂但不是那麼懂,解釋道:“許揚州要開芍陂、通巢湖,將廬江、九江水網彙入江東,而後連通豫章、會稽、吳郡、廣陵,將六百裡江河連通,可令江南江東萬民能夠靠這條水網通達商貿。”
“伯符,商貿通達則可令百姓借助漕運而活,至少可容幾十萬人生計。”
孫策聞言陷入了沉默之中,也怔怔地重新審視這水圖。
如果能成,可真是一樁功德。
亂世之中能夠做成這一件事,就足夠被百姓傳頌十年百年了。
“許揚州,此事你告知在下,可有什麼要商議的,缺了用度?人手?還是建材物資?”
孫策也很在意,將自己的大計說出來,那肯定是要商談合作,許澤治揚州才半年,手中能夠運作的錢糧肯定不多,特彆是糧食。
曹操正在北方和袁紹鏖戰,正是關鍵的時刻,估計也不能調運多少糧食。
想到這裡,孫策稍微放鬆了些,悠然自得的坐正了身姿,在許澤的一言一語中,他已經聞到了有求於人的味道。
“哼哼,哈哈……許子泓,你今日叫我們來,難道是想與我江東結盟,開各地關口共築此事?”
許澤看了孫策一眼,沒搭理他。
拿出了一份詔書繼續回答周瑜的問題:“這是許都發來的天子詔書,丞相府、少府開國庫籌資五萬一千二百萬錢,命本州牧全權負責此事。”
“徐州、青州之人皆可酌情調遣,江東六郡之地,涉及水網眾多,我想請公瑾調至芍陂,督造此事。”
“天子詔書啊。”
周瑜有些恍然的接過來看,有這麼一瞬間,他幾乎忘了身處亂世了。
竟然已經開始循詔書而行事了嗎,秩序如此,許都天子更像是正統的君王了。
這樣的態勢如果壓不住,中原腹地再過幾年會是什麼光景?必然百姓安居樂業,以許都大漢為主,民心依附,大漢於亂世之中複興。
那時的江東想再做什麼……就真的隻有造反了。
周瑜和孫策明顯想了很多,但是孫策的此時卻捕捉到了許澤的話,冷笑道:“許子泓,還在打公瑾的主意!他是我江東水師都督,豈能被你調去江北,你真把自己當州牧了是吧!”
“至於同盟共築之事,若是日後關稅足夠,江東便同意修建,不過你需要將工匠送至江東諸郡。”
“嗬嗬,”孫策冷笑了一聲,他現在是看明白了,許澤任期兩年,他急切的需要大量的功績來傍身,好至許都做個京師要員,或是達成震古爍今的成就,建立鼎盛世家。
有這種尾巴被人抓住,那當然能拿捏他,至少要賺點好處才行。
許澤衝孫策咧嘴笑了笑:“你又覺得自己行了,我把訴求告訴二位,需要開各處江防關口、出人丁配合,征夫與罪徒皆可,按照詔書的標準發費。”
“日後關稅必須按照州牧府統一設定,收取後需要送至廬江,收歸國庫,由州牧府統一調派。”
“那我和歸降有什麼區彆!”孫策直接就拍桌了,這整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好處,又要開我的關口,放你們過天塹、又要出錢出資,以後逐年倍增的商稅還要交州牧府調配!
簡而言之分多少給我,都是你說了算是吧!?
許澤繃不住的笑道:“你是大漢定下的烏程侯,吳郡太守,配合州牧府做事乃是職責所在天經地義,怎麼談得上降呢?你現在不是漢臣嗎?已經自立了?”
“呸,你少潑臟水,”孫策嘴角一抽,什麼我就自立了,跟著你的話走,幾句就把我帶進溝裡。
孫策嗤之以鼻,冷然道:“我憑什麼要答應你?”
許澤麵色鄭重起來:“你最好答應我。否則我會以詔書抄錄發放,下州牧令沿江發往江東,各家族、商賈、百姓,都知曉此事,揚州繁榮之功就在於此,若是他們知道你因一己私欲拒絕導致江東隻能故步自封——”
孫策:“……”
許子泓我xxxx!
船麵上兩人大眼瞪小眼瞪了許久,孫策實在不知如何回應。
許澤往後坐正,神情悠然,嘴角揚起道:“水圖工略漕線牘、詔書籌算,一應俱全,你拒絕之後我要乾什麼也告訴你了。”
“你自己考慮。”
許澤抬手喝酒,看向了遠處江麵,眼角卻見孫策捏緊了拳頭,內心正在掙紮權衡。
如此謀劃,堂皇告知,就等你自己來解決,這不是如何抵擋的事。
許都已複大漢氣候,下詔書支巨資欲富揚州,可以惠及百萬大漢子民,且可利百年乃至數百年,意義重大。
孫策不願,就是倒行逆施。
因為道義就在許澤的手上,江東各家族不會服他孫策的,以前可以用殺戮的手段讓人敢怒不敢言,但是現在不同了, 因為許澤就住在江北。
那些家族倒戈都不用籌劃,渡江去就行了,不知有多少人會暗中予書信給許澤。
本來想刺殺自己的人就多,再如此恐怕死無葬身之地。
拒絕則為巨惡,世間所不容;同意則聽命於州牧府,大業自不必再提;若是先同意待修成後反悔,則遺臭萬年,成了奸詐鼠輩。
許澤攜此陽謀大勢傾軋,孫策一時汗流浹背,竟無半點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