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看了一眼張居正,默契的接過了張居正手裡的蘇澤奏疏。
《請設金瓶掣簽清源法王承續疏》?
蘇澤的奏疏不長,其實明代的奏疏基本都不長,而且遣詞造句都比較白話。
明初文臣動不動幾萬字的萬言書,半天車軲轆話說不到正事,所以朱元璋就要求奏疏“切實言事,忌虛言長議”。
看完後,高拱也讚道:
“妙哉!”
原來蘇澤當天晚上說,自己已經想好了解決烏思藏爭貢的辦法,這不是年輕人氣盛不肯認輸,而是他真的有辦法。
而仔細思考,蘇澤的辦法竟然還真的切實可行!
金瓶掣簽,最重要的不是掣簽,而是金瓶。
由大明朝廷賜下金瓶,這意味著大明掌握了冊立法王的最終解釋權。
以後所有的法王,都需要經過大明的確認,那就等於掌握了烏思藏的法王延續之權。
另外設立駐藏大臣,這也是一個好辦法。
其實大明對烏思藏的控製還是很深的。
永樂時期,藏地的高僧就經常往來於大明,甚至這個格魯派,也是明廷扶植起來對抗噶舉派的。
在西寧衛(青海)和川西衛,明軍也有駐軍,可以隨時乾預烏思藏的事務。
有很大一部分的藏地土司,已經歸於明廷的統治,接受明廷冊封了。
曆史上明代始終,烏思藏都沒有特彆大的叛亂,一直都是大明忠實的藩屬國。
這套金瓶掣簽之策,將手伸入藏地高層,這樣一來,藏地再也不會出現唐代吐蕃那樣的政權了。
萬世之功!
想到這裡,高拱立刻拿來揭紙,寫下了自己的票擬意見,然後一下子貼在了張居正的票擬之後。
通政司的小官戰戰兢兢,他想要提醒高閣老張閣老不合規矩,可又不敢出聲。
通政司小官隻能拿著蘇澤的奏疏,來到首輔李春芳麵前。
這位內閣首輔正在閉目養神,嘴裡喃喃說道:
“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接著就睜開眼睛,提筆在紙上寫下兩句。
好吧,這位內閣首輔看來是指望不上了。
通政司小官隻能拿著三位閣老票擬過的奏疏,向著皇宮內走去。
就在通政司小官離開後,張居正迅速批完桌上一份有關戶部的奏疏,接著又招來另外一名通政司官員,對此人使了一個眼色說道:
“速速將這份奏疏送到馮公公手裡。”
這名通政司官員立刻明白了張居正的意思,點點頭拿著奏疏就立刻離開。
這名官員腳步飛快,竟然搶著那個拿著蘇澤奏疏的官員前,先一步的走進了司禮監。
登基一年多,隆慶皇帝已經不再和以往那樣勤政,群臣的奏疏不可能和剛親政那樣本本都看。
實際上除了朱元璋,大部分皇帝也看不過來。
史書上記載,朱元璋一天要批答奏章兩百多份,就算是有了內閣票擬製度,這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所以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將權力歸於皇帝,成祖朱棣又搞了內閣,將議政批駁之權給了內閣。
再往後,宣德進一步擺爛,連批紅都懶得自己做了,直接交給了司禮監。
皇帝、內閣、司禮監,三方權力在各皇帝在位期間的都會有些區彆,但是決策模式大概定了下來。
隆慶朝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李芳,比起前輩劉瑾,後輩魏忠賢,李芳性格謹慎,遇到大事都會報給隆慶皇帝,不敢擅自批紅。
見到三位閣老票擬的奏疏,李芳看完了後,立刻說道:
“這份奏疏還是請陛下禦覽,算了,本監親自送去吧。”
通政司小官丟了這個燙手山芋,如蒙大赦,連忙向李芳表示感謝。
李芳夾著奏疏,正準備離開司禮監,卻聽到身後有人提醒道:
“大監,陛下在翊坤宮李貴妃那邊,仆臣正要去翊坤宮辦事,要不這份奏疏就由我帶去吧。”
說話的中年太監語氣平和,態度謙恭,但是在李芳耳朵裡就十分的刺耳。
說話的正是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
馮保手裡拿著張居正夾在奏疏中的密條,又看向了李芳手裡的蘇澤奏疏,思考著這次要怎麼完成張閣老交辦的任務。
奏疏落在了李芳手裡,棘手啊!
司禮監的一把手是掌印太監,掌管皇帝璽印。
秉筆太監是有資格批紅的太監,人數不等,相當於內閣中的輔臣。
馮保除了是秉筆太監外,還兼任了提督東廠事,掌握東廠這個恐怖機構,是司禮監的二把手。
混過職場的都知道,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係絕對好不了。
李芳夾著奏疏說道:
“還是本監親自跑一趟吧,馮秉筆就和雜家一起麵聖吧。”
馮保自然不會在這種小事和李芳爭執,兩人麵和心不和的離開司禮監,向著李貴妃居住地翊坤宮而去。
等到了翊坤宮,這裡明顯要比皇宮其他地方熱鬨多了。
原因很簡單,偌大的皇城內,隻有李貴妃的翊坤宮中有孩子。
隻見到一個胖乎乎的男孩,身後跟著幾個小太監,從宮內衝了出來。
這個男孩看到馮保,就喊道:
“馮大伴!”
馮保立刻上前,匍匐下身子,對著這個五歲大的孩子行禮。
“馮大伴!我要騎大馬!”
馮保立刻趴在地上,讓這個六歲孩子爬上了他的背。
翊坤宮中的宮女太監對此習以為常,若是讓外廷見到,威名赫赫的廠公馮保這個樣子,怕是要驚掉下巴。
李芳看到這個場景,心中更加不是滋味。
這個男孩就是當今皇帝唯一的子嗣,馬上要被冊立為皇太子的朱翊鈞。
在裕王府的時候,馮保就是負責照顧三皇子的貼身太監,即使現在馮保已經在司禮監了,李貴妃依然會讓馮保來翊坤宮陪三皇子玩樂。
大明太監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看到馮保和儲君關係如此密切,李芳心中自然更難受了。
他向朱翊鈞行禮,夾著奏章走進了翊坤宮。
進入翊坤宮,隻聽到陣陣梵唱,李芳莫名的覺得心安了一些。
李貴妃雖然是小門戶出身,但是生性謹慎不喜歡多事,和皇後相處也比較融洽,有時候還能規勸皇帝。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佞佛了,不過這年頭婦道人家拜佛也是正常,他們這些沒根的太監也都會信些佛道,求著來世能投胎戶好人家。
李芳吸了一口氣,來到隆慶皇帝的禦案前道:
“陛下,這份奏疏是內閣緊急送來的,請陛下禦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