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過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楊誌強早早來到互助社新辦公室。玻璃門上“工友互助社“四個字在晨光中閃閃發亮,他掏出鑰匙時,手指被凍得有些發僵。深圳的冬天雖然不下雪,但濕冷的空氣依然刺骨。
推開門,暖氣撲麵而來。林曉雯已經在了,正對著電腦劈裡啪啦地打字,桌上放著一杯冒著熱氣的花茶。
“這麼早?“楊誌強搓著手走過去。
林曉雯頭也不抬:“昨晚張教授發郵件說,有個勞務派遣維權的全國性研討會邀請我們參加。“她轉過電腦屏幕,“在北京,下個月。“
楊誌強瞪大眼睛:“全國性的?我們這種小機構也能去?“
“小機構?“林曉雯推了推眼鏡,嘴角上揚,“我們現在可是勞務派遣維權實踐典型案例。“
老趙推門進來,帶進一股寒氣。他手裡拿著厚厚一疊文件:“好消息!勞動局準備把我們處理的幾個案子編成維權手冊!“
辦公室裡頓時熱鬨起來。陸續到來的誌願者們圍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討論著這些好消息。楊誌強站在人群中央,胸口湧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一年前,他們還是幾個為自身權益掙紮的普通工人;如今,他們的聲音正在被更多人聽到。
“彆高興太早,“老趙拍拍手,“勞動局還給了個任務——要我們在春節前完成工業區勞務派遣用工狀況調研。“
辦公室裡安靜下來。這個任務可不簡單,工業區有上百家企業,勞務派遣工數以萬計。
“我們人手不夠啊。“負責接待的小張愁眉苦臉地說。
楊誌強沉思片刻:“找大學生誌願者幫忙怎麼樣?張教授那邊應該能協調。“
林曉雯已經在電腦上調出聯係人列表:“我這就聯係。還可以發動工友中的積極分子,培訓他們做基礎數據收集。“
計劃很快成型:大學生負責企業走訪和問卷發放;互助社成員負責重點案例深度訪談;工友誌願者則協助聯係受訪對象。
“記住,“楊誌強在分工會議上強調,“我們不是來找麻煩的,是幫助企業和工人建立更和諧的勞動關係。“
調研工作比預想的順利。令他們意外的是,不少企業hr對調研表現出了積極配合的態度。
“其實我們也頭疼勞務派遣公司的貓膩。“一家電子廠的人事經理坦言,“出了問題,工人找我們鬨,實際責任在派遣公司,最後兩頭不討好。“
調研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新趨勢: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嘗試“勞務外包“替代“勞務派遣“。雖然隻是一字之差,但法律關係完全不同。
“這算不算規避法律?“大學生誌願者小王困惑地問。
林曉雯翻著勞動法條文:“要看具體操作。合法外包是允許的,但如果是假外包真派遣,就屬於違法。“
調研進行到第二周,他們發現了一個典型案例:某科技公司將整個保潔部門“外包“給一家物業公司,但實際管理完全由科技公司負責,連考勤都用同一套係統。
“這就是典型的假外包真派遣。“楊誌強指著收集到的證據說,“工人權益更沒保障了。“
老趙抽著煙,眉頭緊鎖:“老把戲換新花樣啊。得想個辦法應對。“
當晚,互助社召開緊急會議。大家一致認為,必須儘快普及這種新型侵權模式的特征和危害。
“光發傳單不夠,“林曉雯咬著筆帽,“得搞點更直觀的。“
楊誌強靈光一閃:“拍個短視頻怎麼樣?用真實案例改編,在工人集中的地方播放。“
這個提議得到一致讚同。恰好誌願者中有個學影視專業的大學生小劉,自告奮勇擔綱導演。
拍攝過程充滿樂趣和挑戰。老趙扮演黑心企業主管,誇張的表演常常引發笑場;林曉雯則負責劇本,把法律條文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對話;楊誌強客串維權顧問,指導“受害工人“如何收集證據。
“停!趙叔,你說這都是合法操作時不要太得意,要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小劉導演認真地指導著。
“這樣?“老趙板起臉,活像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完美!“
拍攝持續了三個周末。最終剪輯完成的視頻隻有十五分鐘,但生動揭露了“假外包“的種種特征和維權要點。首映式在工業區廣場舉行,吸引了數百名工人圍觀。
“太真實了!“一個中年女工邊看邊擦眼淚,“我們廠就這樣,說是外包,其實什麼都得聽廠裡安排。“
視頻結尾,屏幕上打出互助社的聯係方式和維權熱線。放映結束,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更令人驚喜的是,有媒體記者聞訊而來。第二天,《工人日報》刊登了題為《勞務“假外包“成侵權新套路,工友互助社拍視頻普法》的報道。
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點擊量很快突破十萬。勞動局打來電話,要將視頻作為普法材料下發各企業;總工會則邀請他們去給基層工會乾部做培訓。
“我們是不是太出風頭了?“一天晚上加班時,楊誌強突然問。
林曉雯從文件中抬起頭:“怎麼,害怕了?“
“不是“楊誌強望向窗外,“我在想,我們最初隻是為了討回被克扣的工資“
老趙推門進來,正好聽到這句:“小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然點了這把火,就得負責燒下去。“
春節前夕,調研報告終於完成。厚達兩百頁的報告詳細記錄了工業區勞務用工現狀,分析了七大典型問題,並提出了十條建議。
勞動局專門為報告舉行了發布會。楊誌強作為代表發言時,手心裡全是汗。台下坐著政府官員、學者、企業代表和媒體記者,閃光燈晃得他眼花。
“勞務派遣本應是補充用工形式,但在某些行業卻成了主流。“他照著準備好的稿子念道,聲音越來越穩,“這不僅損害工人權益,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發布會後,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走過來遞上名片:“楊先生,我是華創電子的hrd。貴機構的報告很有見地,不知能否請你們給我們管理層做個培訓?“
這隻是一個開始。隨後幾天,陸續有五家企業發出類似邀請。最讓他們意外的是,其中兩家正是當初他們維權時百般阻撓的企業類型。
“太陽打西邊出來了?“老趙叼著煙,一臉不可思議。
林曉雯翻看著邀請函:“可能是真的意識到了問題,也可能隻是公關策略。“
“不管動機如何,都是宣傳勞動法治的好機會。“楊誌強說,“但我們要堅持原則——培訓內容必須真實全麵,不能變成企業的遮羞布。“
他們精心設計了針對企業管理層的培訓課程,不僅闡述法律風險,更強調合規用工的長遠利益。課程名稱就叫《合規創造價值》。
盛夏的陽光炙烤著工業區的柏油馬路,熱浪扭曲了遠處的景象。楊誌強站在“工友互助社“新辦公室的窗前,望著樓下匆匆走過的工人們,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新辦公室位於工業區服務中心三樓,雖然隻有六十多平米,但比起之前的倉庫已經好了太多。
“空調遙控器在哪?“林曉雯的聲音從文件櫃後麵傳來,“熱死人了。“
楊誌強從抽屜裡找出遙控器遞過去:“剛搬進來,什麼都找不到。“
冷氣很快充滿房間,兩人坐在嶄新的辦公桌前,開始整理從舊辦公室搬來的資料。牆上掛著那麵“工友之家 維權先鋒“的錦旗,在雪白的牆壁映襯下格外醒目。
“注冊材料都準備好了嗎?“楊誌強把一摞文件夾放進櫃子。
林曉雯推了推眼鏡:“張教授幫忙審核過了,就差最後簽字。“她拿出一份表格,“基金會要求我們提供詳細的項目計劃書。“
楊誌強接過表格,眉頭微皺:“這麼多要求?“
“畢竟是要長期資助我們。“林曉雯打開電腦,“我列了個大綱,你看看。“
屏幕上是一份詳儘的規劃:工人權益熱線、企業合規谘詢、勞動法培訓課程每個項目都有明確的目標人群、實施步驟和預期成果。
“太專業了!“楊誌強讚歎道,“你什麼時候做的?“
“昨晚熬了個通宵。“林曉雯揉了揉發紅的眼睛,“既然要正規化,就得拿出專業態度。“
正說著,辦公室門被推開,老趙風風火火地闖進來:“好消息!勞動局要把我們那個勞務派遣調研報告印成手冊!“
“真的?“楊誌強跳起來,“什麼時候?“
“下個月。“老趙抹了把汗,“劉監察員說,要發到各個企業去。“他環顧四周,“這辦公室不錯啊,比原來那個倉庫強多了。“
三人相視而笑。是啊,從陰暗潮濕的倉庫到明亮的辦公室,從幾個人的小團體到即將注冊的正規組織,這一路走來,每一步都充滿艱辛,卻也收獲滿滿。
注冊前的準備工作繁瑣而細致。除了基金會要求的項目計劃,他們還需要製定章程、選舉理事會、建立財務製度這些對幾個普通工人出身的年輕人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
幸好有張教授的團隊幫忙。每周三下午,法律係的研究生都會來辦公室,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填寫各種表格,如何製定規章製度。
“社會組織也要像企業一樣規範管理。“負責指導的研究生小陳說,“特彆是財務透明很重要。“
王麗主動請纓負責財務工作。這個曾經膽小怕事的女孩,如今已經能夠自信地向大家解釋預算表上的每一個數字。
“我們第一年的運營成本預計28萬,“她指著投影儀上的圖表,“其中60來自基金會資助,30靠服務收入,還有10是零星捐贈。“
楊誌強看著侃侃而談的王麗,心中感慨萬千。一年前,她還是個被公司威脅就倉皇逃回老家的普通文員;如今,她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麵的財務主管。
“關於人員編製,“林曉雯接過話題,“我們計劃招聘兩名專職人員,其餘靠誌願者支撐。“
會議持續到晚上八點。散會後,楊誌強主動留下來整理資料。窗外,工業區的燈光次第亮起,照亮了夜歸工人們的路。
手機震動起來,是李師傅發來的消息:“小楊,我兒子大專畢業了,學的是勞動保障專業,能去你們那兒實習嗎?“
楊誌強立刻回複:“當然歡迎!我們正缺專業人才。“
放下手機,他走到窗前,深深吸了口氣。新鮮血液的加入,意味著他們的隊伍正在壯大,也意味著那份責任越來越重。
注冊前的最後一個周末,互助社全體成員來到辦公室,進行大掃除和布置。小李——李師傅的兒子——也來幫忙。這個靦腆的年輕人話不多,但乾活特彆認真。
“小李,把那個文件櫃再往左挪一點。“老趙指揮著,“對,就這樣!“
林曉雯和幾個女誌願者在貼牆上的宣傳畫;楊誌強則負責調試新買的電腦和打印機。小小的辦公室很快變得井井有條,充滿生氣。
“越來越像個正經機構了。“老趙滿意地環顧四周,點了支煙。
“趙叔,室內不能吸煙。“林曉雯提醒道。
老趙訕訕地掐滅煙頭:“規矩真多“
大家都笑了。是啊,要成為正規組織,就得遵守各種規章製度,這對習慣了自由散漫的他們來說,確實需要適應。
中午,大家圍在一起吃盒飯。小李鼓起勇氣問:“楊叔,你們當初是怎麼想起做這個的?“
飯桌上一時安靜下來。楊誌強放下筷子,目光掃過每個人的臉:“很簡單,就是不甘心被欺負。“他簡略地講了在鑫輝電子的經曆,“後來發現,像我們這樣的工人太多了,總得有人站出來。“
“我爸爸常說,要不是你們幫忙,他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被克扣了那麼多錢。“小李的眼睛閃閃發亮,“所以我選專業時就報了勞動保障。“
老趙拍拍小李的肩膀:“好小子,有出息!比你爸強。“
歡笑聲中,楊誌強注意到林曉雯若有所思的樣子。飯後,他悄悄問她:“怎麼了?“
“我在想,“林曉雯輕聲說,“我們是不是該記錄下這些故事?成立一個案例庫什麼的。“
“好主意!“楊誌強眼睛一亮,“不僅可以用於培訓,還能讓更多人知道工人的真實處境。“
兩人立即著手規劃,決定在注冊後啟動“工友故事“項目,收集整理工人們的維權經曆。這些鮮活的案例,比乾巴巴的法條更有說服力。
周一早晨,全體成員穿戴整齊,前往民政局提交注冊申請。材料裝在一個嶄新的文件袋裡,沉甸甸的,承載著所有人的希望。
“緊張嗎?“電梯裡,林曉雯小聲問楊誌強。
“有點。“楊誌強深吸一口氣,“感覺像參加高考。“
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科的辦事員認真檢查了每一份材料,不時詢問細節。整個過程持續了兩個小時,最後,辦事員微笑著遞回一份受理回執:
“材料齊全,符合規定。審核期二十個工作日,請耐心等待。“
走出民政局大樓,陽光明媚得刺眼。大家不約而同地長舒一口氣,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
“這就完了?“小李有些失望,“我還以為會有什麼儀式呢。“
老趙哈哈大笑:“傻小子,政府辦事就這樣。走,趙叔請客,咱們吃頓好的!“
午餐選在工業區外的一家餐館。席間,大家暢想著注冊成功後的計劃,氣氛熱烈。隻有楊誌強注意到,林曉雯時不時看手機,眉頭微皺。
“出什麼事了?“他趁彆人不注意時低聲問。
林曉雯把手機遞給他看。是一條陌生號碼發來的短信:“彆以為注冊了就萬事大吉。小心點。“
“什麼時候收到的?“
“剛才在民政局門口。“林曉雯咬著嘴唇,“會是誰呢?“
楊誌強搖搖頭,心中升起一絲不安。他知道,他們的工作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難免會招致威脅。但事已至此,隻能更加小心,卻決不能退縮。
“彆擔心,“他輕聲安慰林曉雯,“我們行得正坐得直,不怕這些。“
等待審核的日子格外漫長。為了分散注意力,大家決定提前啟動“工友課堂“進企業活動。第一站選在了小王曾經工作過的電子廠——就是那個以“結構調整“為由辭退投訴工人的企業。
令人意外的是,新上任的人事經理熱情接待了他們。原來,在勞動局的督促下,這家企業已經進行了全麵整改,不僅補繳了社保,還建立了正規的工會組織。
“我們吸取了教訓,“人事經理誠懇地說,“現在特彆需要你們這樣的專業指導。“
培訓教室裡坐滿了基層管理人員。楊誌強主講勞動合同法基礎知識,林曉雯則負責解答各種疑難問題。台下聽眾認真記筆記的樣子,與一年前他們在鑫輝電子維權時的遭遇形成鮮明對比。
“看到了嗎?“回程的公交車上,林曉雯興奮地說,“企業開始主動尋求改變了!“
楊誌強點點頭,心中湧起一股成就感。是啊,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哪怕隻是影響了一家企業的態度,也是實實在在的進步。
第二十一天早晨,楊誌強的手機響了。是民政局的電話,通知他們注冊申請已獲批,可以去領取登記證書了。
“成功了!“他掛掉電話,激動地大喊出聲。
辦公室裡頓時一片歡騰。老趙甚至紅了眼眶,這個粗獷的漢子難得流露出柔情:“不容易啊,真不容易“
當天下午,全體成員再次來到民政局。這次,他們拿到了沉甸甸的登記證書——“光明勞動發展中心“幾個燙金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從今天起,我們就是正規軍了!“老趙捧著證書,像捧著什麼珍寶。
回辦公室的路上,大家決定步行,好讓這份喜悅持續得更久一些。春日的陽光溫柔地灑在每個人肩頭,仿佛在為他們的新征程祝福。
“接下來怎麼做?“小李問,年輕的臉龐上寫滿期待。
楊誌強看了看林曉雯,又看了看老趙:“按計劃,一步步來。工友熱線、企業谘詢、法律培訓一個都不能少。“
“還有工友故事項目。“林曉雯補充道。
老趙拍拍胸脯:“我負責聯係更多企業,拓展業務。“
王麗則提出要建立規範的財務製度和捐贈渠道。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信心。
掛牌儀式選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新製作的銅牌掛在辦公室門口,覆蓋著紅綢布。勞動局的劉監察員、基金會的代表、合作企業的hr、媒體記者來了不少嘉賓,小小的辦公室擠得水泄不通。
“我宣布,光明勞動發展中心正式成立!“楊誌強作為理事長,揭開了紅綢布。掌聲中,銅牌熠熠生輝,見證著這個從工人維權起步的小團體,正式邁入專業社會組織行列。
儀式結束後,嘉賓們陸續離開。楊誌強站在窗前,望著樓下工業區川流不息的人群。一年前,他還是其中默默無聞的一員;如今,他有了新的身份和責任。
“想什麼呢?“林曉雯走過來,遞給他一杯茶。
“我在想,“楊誌強輕聲道,“我們能不能真的改變什麼。“
林曉雯順著他的目光望向窗外:“已經改變了,不是嗎?“她指著遠處,“看那個宣傳欄。“
工業區的宣傳欄上,貼著一張醒目的海報:《勞務派遣工權益保護指南》,落款是“龍崗區勞動局、光明勞動發展中心聯合製作“。
楊誌強的嘴角不自覺地上揚。是啊,改變正在發生,雖然微小,但真實可見。而他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第一場企業培訓定在華創電子。走進寬敞明亮的會議室,楊誌強不禁想起一年前被鑫輝電子開除時的場景。如今,他站在講台上,麵對的是一群企業高管,其中不少人的年齡和資曆都遠高於他。
“各位好,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
課程進行得很順利。當他用數據分析合規企業的人員穩定性和生產效率優勢時,不少高管開始認真做筆記。問答環節,一個年輕主管提出疑問:
“楊老師,按法律規定用工成本確實會增加,這個矛盾怎麼解決?“
楊誌強沒有回避:“短期看確實會增加,但長期看,員工歸屬感和穩定性提升帶來的效益完全可以覆蓋這部分成本。“他調出一組對比數據,“請看這兩家同類企業的三年人力成本效益比“
培訓結束後,華創hrd私下表示,他們會重新評估與勞務派遣公司的合作模式。
“不過改革需要時間,“他坦誠地說,“畢竟牽一發而動全身。“
楊誌強理解這種現實的複雜性。維權不是非黑即白的對抗,而是各方利益的艱難平衡。
春節假期,互助社隻休息了三天。年初四,楊誌強就回到辦公室,準備北京研討會的材料。推開門,卻發現林曉雯已經在工作了。
“過年好啊。“她頭也不抬地說,桌上放著半盒已經涼了的餃子。
“你怎麼不多休息幾天?“
林曉雯這才抬起頭,眼圈有些發紅:“老家催婚,我逃回來的。“
楊誌強不知該說什麼,隻好遞給她一瓶熱飲:“那工作也挺好。“
兩人沉默地各自忙了一會兒。突然,林曉雯問:“誌強,你想過未來嗎?“
“未來?“
“嗯。互助社不能永遠靠誌願者和零星讚助維持。我在想,要不要注冊成正式的社會組織,申請政府購買服務“
這個話題他們討論過多次,但總是被現實條件限製。注冊社會組織需要固定場所、專職人員和穩定資金來源,這些都是他們缺乏的。
“張教授說可以幫我們申請大學生創業扶持。“林曉雯繼續道,“勞動局那邊也暗示,如果我們正規化,可以考慮委托一些普法項目。“
楊誌強放下手中的文件。這個問題他思考了很久:“曉雯,我們最初隻是為了討個公道。現在做得這麼大,責任也越來越重“
“你後悔了?“林曉雯敏銳地問。
“不。“楊誌強搖頭,“隻是有時候想,我們這些沒學曆沒背景的,真能擔得起這麼重的擔子嗎?“
林曉雯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工業區的燈光在暮色中漸次亮起。
“記得我們拍的視頻裡那個保潔阿姨的故事嗎?“她輕聲說,“她說,我不懂什麼大道理,隻知道乾活拿錢天經地義。“林曉雯轉過身,“我們也不需要懂太多大道理,隻要記得為什麼出發就夠了。“
楊誌強望著她堅定的側臉,心中的迷茫漸漸散去。是啊,為什麼要把事情想得那麼複雜?工人需要幫助,他們有能力提供幫助,這就夠了。
“那就乾吧。“他聽見自己說,“注冊社會組織,把互助社正規化。“
林曉雯眼睛一亮:“真的?不猶豫了?“
“嗯。“楊誌強笑了,“不過得拉上老趙,他認識人多。“
北京研討會比想象的還要隆重。主辦方是全國總工會和勞動法學研究會,參會的有來自各地的工會乾部、學者、律師和n代表。
楊誌強和林曉雯的發言被安排在“基層創新實踐“分論壇。站在講台上,看著台下黑壓壓的聽眾,楊誌強的聲音有些發抖:
“我們隻是一群普通工人,最初隻是為了討回被克扣的工資“
隨著講述深入,他的聲音越來越穩。當講到工友們如何從不敢出聲到勇敢維權時,台下響起陣陣掌聲。林曉雯則用精準的數據和法條,分析了勞務派遣維權中的關鍵點和創新做法。
“工友互助社的模式證明,工人自我保護與專業力量支持相結合,是有效維護勞動者權益的途徑之一“
發言結束後,不少參會者圍上來請教。一個來自東北的工會乾部拉著楊誌強的手說:“小夥子,你們做的事太有意義了!我們那兒勞務派遣問題也很嚴重,能不能請你們去指導指導?“
當晚,研討會組織方特意安排了一場小型交流會,請他們詳細介紹互助社的運作模式。會議結束時,已是深夜十一點。
回到酒店房間,楊誌強久久不能入睡。他站在窗前,望著北京璀璨的夜景,思緒萬千。一年前,他還是生產線上一個默默無聞的質檢工;如今,他站在全國性的平台上,為工人權益發聲。
手機震動起來,是林曉雯發來的消息:“睡了嗎?剛收到張教授郵件,說有基金會願意資助我們注冊社會組織!“
楊誌強回複:“太好了!回去就啟動準備工作。“
放下手機,他再次望向窗外。這座陌生的城市裡,有無數像他一樣的勞動者,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付出。他們或許不懂複雜的法律條文,但都懂得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勞動應該得到尊重,付出應該獲得公平回報。
而這,正是他們所有努力的和終點。
從北京回來後,互助社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正規化籌備。張教授介紹的基金會派專員來考察,對他們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勞動局承諾提供政策指導;大學生誌願者團隊則幫忙準備申請材料。
三月初的一天,楊誌強正在整理材料,辦公室門被推開。抬頭一看,是個意想不到的人——王麗,當初冒險為他們提供關鍵證據的財務部女孩。
“王麗?“楊誌強驚訝地站起來,“你怎麼“
“我回來了。“王麗笑著說,比一年前成熟了許多,“在老家的這段時間,我想通了很多事。“她拿出一張簡曆,“我想加入你們,專職的。“
原來,王麗回老家後考取了會計資格證,還自學了勞動法基礎知識。
“我知道你們在申請注冊,“她真誠地說,“需要專職財務人員吧?我可以負責這塊。“
林曉雯聞聲出來,三個曾經的“戰友“緊緊擁抱在一起。命運的齒輪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但一切都已經不同了。
當天晚上,互助社召開全體會議,正式決定向民政局提交社會組織注冊申請。新機構定名為“光明勞動發展中心“,既保留“工友互助社“作為品牌項目,又拓展了企業谘詢、勞動法培訓等業務方向。
會議結束時,已是深夜十一點。楊誌強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站在門口回望。空蕩蕩的辦公室裡,那塊“工友之家 維權先鋒“的錦旗在月光下依稀可見。
他輕輕關上門,走進夜色中。明天,新的征程即將開始;而他們點燃的那盞燈,將會照亮更多人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