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互助社“掛牌的那天,下著小雨。楊誌強站在辦公室門口,看著被雨水打濕的招牌,心裡湧起一股暖流。招牌是李師傅親手做的,雖然邊角有些粗糙,但每一筆每一劃都透著認真。
“發什麼呆呢?快進來幫忙!“林曉雯從裡麵探出頭,頭發上還沾著彩帶的碎屑。
小小的辦公室裡擠了二十多個人,大多是曾經一起維權的工友,還有幾個聞訊而來的媒體記者。老趙正站在一塊白板前,用粗獷的字跡寫著“勞務派遣維權講座“幾個大字。
“互助社成立後的第一個活動。“老趙看到楊誌強進來,咧嘴一笑,“你小子來當主講。“
楊誌強的手心頓時沁出汗水:“我?不行不行,我哪會講課“
“誰說的?“林曉雯塞給他一疊資料,“你整理的這些案例多清楚,連李師傅都看懂了。“
李師傅在一旁憨厚地笑著點頭。自從拿回被克扣的工資後,這個曾經膽小怕事的中年人像變了個人似的,成了互助社最積極的誌願者。
雨點敲打著窗戶,室內的氣氛卻越來越熱烈。楊誌強深吸一口氣,站到了臨時講台前。看著下麵一張張或熟悉或陌生的麵孔,他突然明白了這份責任的意義。
“大家好,我是楊誌強“他的聲音起初有些發顫,但漸漸變得堅定,“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識彆工資單上的陷阱“
講座結束後,一個瘦小的年輕人留了下來。他穿著某電子廠的工裝,褲腿上還沾著機油。
“楊、楊哥“年輕人怯生生地開口,“我們廠裡情況跟您講的差不多“
他叫小王,是附近一家電子廠的勞務派遣工。聽了講座後,他鼓起勇氣留下來求助。
楊誌強給他倒了杯熱水:“慢慢說,怎麼回事?“
原來,小王所在的工廠通過“績效獎金“的名目克扣工資,實際到手的錢比合同約定的少了兩成。更過分的是,工廠要求他們簽“自願放棄社保聲明“。
“我們組長說,不簽就滾蛋“小王的聲音越來越小。
林曉雯氣得拍桌:“這是嚴重違法!“她立刻拿出投訴表格,“我們可以幫你向勞動局反映。“
小王卻猶豫了:“可是廠裡說誰鬨事就開除誰“
老趙走過來,拍拍小王的肩膀:“小夥子,你看看我們。“他指了指牆上掛著的媒體報道,“半年前,我們也跟你一樣害怕。“
楊誌強接過話:“維權的確需要勇氣,但你不是一個人。“他拿出手機,調出一個案例,“你看,上個月我們剛幫玩具廠的十幾個工友要回了社保補償。“
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一縷陽光透過雲層照進辦公室。小王看著牆上“工友互助社“的招牌,又看看眼前這群人真誠的眼神,終於點了點頭。
“我我想試試“
小王的事還沒解決,互助社又陸續接到幾個類似的求助。楊誌強發現,勞務派遣領域的違法現象遠比他們想象的普遍,手法也更加隱蔽。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一天晚上加班整理案例時,楊誌強揉著發酸的眼睛說,“我們一個個案子處理,根本趕不上新問題出現的速度。“
林曉雯從電腦前抬起頭:“你有什麼想法?“
“預防比補救更重要。“楊誌強走到白板前,寫下“工友課堂“四個字,“我們應該定期進工廠做普法宣傳,讓工人們提前知道自己的權利。“
老趙眼睛一亮:“好主意!但工廠會讓咱們進去嗎?“
“不一定以維權名義。“林曉雯推了推眼鏡,“可以用安全生產培訓或者職業發展規劃的名義。“
計劃很快成型。他們聯係了幾家對工人權益相對重視的企業,提出免費提供培訓課程。令人意外的是,有兩家企業當場答應了。
“人事經理說正愁找不到合適的培訓師。“林曉雯掛掉電話,一臉不可思議,“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是乾什麼的。“
楊誌強笑了:“那就先不講維權,講講勞動合同的基本常識總可以吧?“
第一場培訓定在下周三,是一家製衣廠的新員工入職培訓。楊誌強和林曉雯熬了幾個通宵準備課件,老趙則負責扮演“刁鑽學員“,給他們出難題。
“如果工廠要求我們自願加班怎麼辦?“老趙粗著嗓子問。
“勞動法規定“楊誌強對答如流。
“要是發現工資算少了怎麼查?“
“首先核對考勤記錄“
問答演練持續到深夜。當楊誌強終於能夠流利解答老趙提出的各種問題時,窗外已經泛起魚肚白。
周三早晨,楊誌強站在製衣廠培訓室的講台上,雙腿微微發抖。台下坐著五十多名新入職的工人,大多和他年紀相仿,眼神中帶著對未來的期待和迷茫。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勞動合同那些事兒“
課程進行得很順利。楊誌強從最基礎的勞動合同簽訂注意事項講起,逐步深入到工資組成、加班費計算等敏感話題。令他意外的是,工廠的人事主管不僅沒有喊停,反而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
“這個問題問得好。“楊誌強指向一個舉手的女工,“公司要求我們簽空白合同怎麼辦?答案是——絕對不要簽!“
他趁機展開:“勞動合同必須寫明工作崗位、工作地點、勞動報酬等關鍵信息,而且要一式兩份,勞動者自己保留一份“
課間休息時,幾個工人圍上來谘詢。楊誌強耐心解答,同時小心把握分寸,避免顯得太過“維權導向“。
“老師,“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小聲問,“如果公司不給我們交社保,去哪裡投訴啊?“
楊誌強正要回答,餘光瞥見人事主管走了過來,立刻調整了說辭:“首先建議和公司友好溝通,也許隻是經辦人員疏忽“
人事主管遞給他一瓶水:“楊老師,講得真好。我們廠確實有些新員工對基本權益都不了解。“
回互助社的路上,林曉雯興奮地說:“有門兒!人事主管約我們下周再去,說要給管理層也講講!“
楊誌強望著車窗外飛馳而過的廠房,心中升起一絲希望。或許,改變真的可以從最基礎的認知開始。
就在“工友課堂“漸入佳境時,危機卻悄然而至。
一天深夜,楊誌強接到小王急促的電話:“楊哥,我們廠出事了!“
原來,小王和幾個工友在互助社的指導下,向勞動局投訴了工廠不交社保的問題。勞動局來調查後,工廠不得不補繳了社保,但第二天就以“生產結構調整“為由,將參與投訴的工人全部辭退。
“現在有十幾個兄弟沒工作了“小王的聲音帶著哭腔,“都是我連累了他們“
楊誌強立刻聯係了老趙和林曉雯。第二天一早,互助社全員到齊,緊急商討對策。
“這是典型的打擊報複!“林曉雯氣得臉頰發紅,“勞動法明確禁止因維權解雇員工!“
老趙皺著眉頭:“問題是證據。工廠用的是結構調整的理由,表麵上看很正當。“
楊誌強沉思片刻:“小王,你們被辭退時有書麵通知嗎?“
“有,但上麵隻寫了因公司生產經營需要“
“其他人呢?都是同一天收到的通知?“
小王突然想起什麼:“等等,我們組長老劉也被辭了,但他沒參與投訴!“
楊誌強眼睛一亮:“這就有突破口了!如果所謂結構調整是假的,他們不可能隻針對某個部門或崗位“
接下來的三天,互助社全員出動。林曉雯負責整理法律依據;老趙聯係媒體朋友;楊誌強則和小王一起,挨個走訪被辭退的工人,收集證據。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發現,被辭退的二十三人中,有十五人是明確參與投訴的,其餘幾人也是平時“不太聽話“的。更重要的是,工廠同期還在招聘同類崗位的新員工,完全不符合“結構調整“的說法。
“鐵證如山!“楊誌強將整理好的材料裝進文件袋,“這次不僅要幫他們恢複工作,還要讓工廠付出代價!“
勞動仲裁庭上,電子廠的代表律師振振有詞:“公司確因生產經營需要調整組織架構,完全合法合規“
輪到楊誌強發言時,他不慌不忙地出示了三組證據:一是被辭退員工的名單與投訴記錄的對比;二是工廠同期招聘同崗位新員工的廣告;三是幾位未參與投訴卻被辭退的工人的證詞。
“這充分證明,所謂結構調整隻是打擊報複的借口。“楊誌強的聲音沉穩有力,“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有權要求繼續履行合同或雙倍賠償。“
仲裁員仔細翻閱證據後,詢問工廠代表:“你們對此有何解釋?“
律師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支支吾吾無法自圓其說。
一周後,仲裁結果出爐:認定電子廠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責令恢複小王等二十三人的工作,並支付仲裁期間的工資損失。
消息傳來,互助社沸騰了。小王和幾個工友特意送來一麵錦旗,上麵寫著“工友之家 維權先鋒“。
“楊哥,林姐,趙叔“小王紅著眼眶,“沒有你們,我們這些人就隻能吃啞巴虧了“
楊誌強接過錦旗,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自己當初被鑫輝電子開除時的絕望,想起那些不敢出聲的日日夜夜。如今,他們不僅為自己討回了公道,還能幫助更多像曾經的自己一樣無助的工人。
“這是互助社的第一麵錦旗。“他將錦旗掛在牆上最顯眼的位置,“但絕不會是最後一麵。“
仲裁勝利的消息不脛而走,工友互助社的名氣漸漸傳開。求助的電話越來越多,小小的辦公室常常擠滿了人。
一個周末的下午,楊誌強正在整理檔案,門鈴響了。開門一看,是一位頭發花白的長者和幾個年輕人。
“您好,我們是大學勞動法診所的。“長者微笑著遞上名片,“想和貴機構探討合作可能。“
原來,這位張教授帶領的大學生誌願者團隊,專門為勞動者提供免費法律谘詢。他們在媒體報道上看到了互助社的事跡,特意前來取經。
“你們的實踐經驗非常寶貴。“張教授誠懇地說,“而我們的學生缺乏的正是這種一線接觸。“
林曉雯眼睛一亮:“我們正好缺專業法律支持!“
兩方一拍即合。很快,每周三下午,都會有法律係的學生來互助社值班,提供專業谘詢;而互助社的成員則受邀去大學分享案例,幫助教學。
合作帶來的變化是顯著的。有了專業支持,互助社處理複雜案件的能力大大提升;而大學生們也從工友們的真實故事中,理解了法律的現實意義。
“這是我上過最生動的一課。“一個戴眼鏡的女生在實習日記中寫道,“以前書本上的法條是冰冷的,現在我知道了,它關係著一個個真實的人生。“
秋天來臨的時候,互助社搬進了更大的辦公室。新辦公室位於工業區服務中心,租金優惠,還有專門的谘詢室和培訓教室。
掛牌儀式上,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客人:勞動局的劉監察員、曾經報道過他們的記者、合作企業的hr、甚至還有兩位。
“你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一位握著楊誌強的手說,“我會在下次會議上提出加強勞務派遣監管的議案。“
儀式結束後,楊誌強站在新辦公室的窗前,望著樓下熙熙攘攘的工業區。一年前,他還是個被不公待遇壓得喘不過氣的普通工人;如今,他站在這裡,成為了照亮他人的一束光。
“想什麼呢?“林曉雯走過來,遞給他一杯熱茶。
楊誌強笑了笑:“我在想,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老趙不知何時站在了他們身後:“兩個小崽子,彆想一口吃成胖子。“他嘴上這麼說,眼裡卻滿是驕傲,“慢慢來,日子長著呢。“
是啊,日子還長。勞動權益保護這條路,他們才剛起步。前方或許還有更多挑戰,更多不公,但隻要薪火不滅,終能照亮更多黑暗的角落。
窗外,秋日的陽光灑在工業區的每一個角落。流水線上,機器依舊轟鳴;車間裡,工人們依舊忙碌。但有些東西已經悄然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自己的權利,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勞動合規,越來越多的“楊誌強“正在鼓起勇氣,為自己、為他人發聲。
這星星之火,終將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