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紅樓:風華首輔 > 第三百四十七章 斬不儘的土地兼並

第三百四十七章 斬不儘的土地兼並(1 / 1)

推荐阅读:

晨曦微露,日暖生輝,濕噠噠的霧氣沉了下來,洗淨了青石板,路邊的楊柳也紛紛舒展枝葉,仿佛在為又一個祥和的早晨而慶賀。

搖搖晃晃的馬車,行走在揚州熟悉的街道之上。看著外麵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街頭巷尾繁華的市井吆喝聲,薛虹紛亂如麻的內心總會不由自主的平靜下來。

“老爺,咱們是直接回林老太爺府上,還是先去一趟衙門?”

薛虹放下拉起窗簾的手,下意識的回道:“先去一趟衙門吧,順便看一看如今揚州鹽政的情況。”

“嗨!要小的說啊,那群貪官剛被咱們家老太爺收拾過,現如今就是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頂風作案。”

薛虹隻是笑了笑,沒有說話,這裡麵的利益足夠全家全族去搏命瘋狂。又豈是單純的殺戮就能製止住的呢?

這幾年金陵這邊的禮部尚書王華大人年紀也大了,精力漸漸不如從前。估計再有年便要告老了。

王尚書這一走,江南鎮守之責搞不好還要落在自己老師的肩膀上。

“柱兒,你有想過將來讓你的孩子讀書識字的想法嗎?”

“老爺,您不知道。我家的那個娃呀,腦袋笨的像石頭一樣。這輩子,估摸著就指望我這個老子給他攢下幾畝地討生活呢。

讀書當官,他可不是那塊料子。

我聽人家說啊,官場可複雜著呢。裡頭又不是誰都像老爺您這樣的好官。一般人進去了,怕不是骨頭都剩不下。”

“當不了官就不讀書了嗎?”

“那當然,讀書不就是為了當官嗎?小的跟著老爺這麼多年了,也知道些大道理。場麵話我也會說。

可既然老爺您問小的了,那我就得把心裡話說出來,不能和您摻假不是。”

薛虹聞言撫須搖頭失笑,說句話的功夫也不忘拍自己的馬屁,表一表忠心。

“就算不當官,讀書明理也是好的,省的將來被人愚弄、欺負了去。”

李得柱是薛府第一批下人,算是老人了。人品不錯,又機靈,所以便被薛虹留在身邊趕車牽馬。

一般大戶人家,都會給仆人起一個喜慶一些的名字。比如旺兒、興兒、阿福……不是那個黑虎阿福,就是單純的阿福。

薛虹心底不喜這種胡亂給人起一些阿貓阿狗名字的行為。府裡的仆人要麼稱呼原名,要麼稱呼出身。

可是說李得柱傻吧?人家大智若愚,知道兒子不是當官的材料,也不做那樣的奢望。

可要說他聰明呢?偏偏還固執的認為讀書就是應該當官,不當官就沒必要讀書。

或許,這才是這個時代百姓的常態吧。

也因為讀書的成本太高太高,高到普通底層百姓無法接受。

薛虹悠悠一歎,不再說話。

馬車不多時便行至揚州府衙門前,揚州知府率同知等一乾官員恭候多時。

道路兩旁由衙役手持警牌回護,阻擋著看熱鬨的百姓的身影,以免衝撞欽差。

“下官等參見侍郎大人!”

“諸位大人不必多禮,本官此番前來不過是順路,因念故土之情,來此已解鄉情。

此身前來揚州,非是公乾,就不必勞煩諸位大人了。讓府上衙役退下,收起儀仗吧。”

“是!隻是下官已經略備薄酒,為大人接風洗塵。我等也想著同大人彙報一番近些年來揚州府的變化,還請大人賞臉。”

薛虹眉目微動,聽出了揚州知府弦外之音,似乎有事要與自己商議,便點頭應下:“也好,如此本官便叨擾了。”

待一眾官員進入衙門後,門外的百姓爆發出激烈的討論聲。

“剛剛那便是咱們揚州府走出去的探花老爺嗎?”

“什麼探花老爺,現在要叫侍郎大人!那可是京裡也排的上名號的大人呐!”

“比咱們知府老爺還大?”

“當然比知府老爺大,沒瞧見剛剛知府老爺怎麼吧著人家嘛。”

“那你們說是賈家在京裡的老爺厲害,還是這些年輕的薛侍郎厲害?”

“要我說,薛侍郎沒有賈家的大老爺厲害。”

“怎麼說?”

“薛侍郎要真那麼厲害的話,他們薛家全族還會在那老老實實的種地,苦哈哈的讀書?

早就像金陵賈家的人一樣,四處侵占民田橫行霸道了。”

……

“如今這揚州府一片欣欣向榮,民風清正,也是仰賴諸位大人治理有方。待本官回京定如實稟名聖上。

不過……鹽政一事非同小可,乃是朝廷稅收的重中之重。雖有專門禦史司掌,但諸位大人仍需謹慎。

到底是財帛動人心呐,誰也保不齊有哪些要銀子不要命的亡命之徒,又將手伸到了鹽政之上。”

揚州知府連忙起身:“大人訓誡下官等一定謹記。隻是……下官有些難處,希望大人指點一二。

咱們揚州府雖不比金陵遍地貴胄,卻也是富貴者如雲。

譬如那金陵榮國府賈氏,分支眾多,主脈雖在京城,但金陵、雲南、湖廣等地皆有血係。就連下官治下也有一脈。

不單單是這賈家,還有如京城王氏、山東崔氏等大族。

這些家族中,或有在京為官者,或者乾脆是開國功勳之後。

本來彼此是井水不犯河水,可是近些時日,這些人就像是發了瘋一樣,兼並采購田畝、店鋪。

雖然用了些手段,可偏偏從國法而言,又合乎規矩。加之勢大,下官實在難以撼動。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下官本要分彆向金陵、京城遞折子,詢問上意。如今大人來了,下官便厚著麵皮,請大人指教。”

薛虹目光一凜,放下手中的筷子:“竟有此事?此類案宗可有如實記錄?稍後拿給本官一一閱覽。”

……

入夜時分,薛虹在燭火前翻看著卷宗。果真如揚州知府說的那樣,大部分的買賣交易,價格正常,流程也合法。

隻有一小部分是通過賭博、放印子錢等不法手段兼並的土地。

對於這一部分的人,薛虹直接提筆寫上判決,責令將田畝還給原主,原主將所欠的本銀還給債方,高額利息一概免除。

倘若雙方同意,也可由債主補足應付銀兩,而後才算正式買得耕地。

可對於那一大部分合法合規的土地買賣,薛虹本人也沒有辦法。

這些土地,都是農民家裡有災有難,急需用錢時大族富戶出手兼並的,價格也是衙門定好的公價,沒有任何問題。

或許是隆慶帝刀上的血跡還未乾透,現在大明各地的土地兼並被大大放緩了速度,可依舊在進行中。

隻不過對於百姓的剝削輕了一些,不會立刻致命而已,本質上依舊是剝削。

薛虹坐在桌前,捂著頭蹙眉沉思著。

就算將來他和正德帝完成了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攤丁入畝這一係列新政後,土地兼並依舊會存在。

這隻是治標不治本罷了。一切的新政都隻能延緩,而不能根治。

總有一些人,喜歡把土地兼並歸結於封建製度,或者說封建君主專製。

但他們壓根就沒搞明白,華夏從來都不是封建君主專製。

而且土地兼並是人性以及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與製度無關。

土地兼並,什麼時代都會存在,無關製度。

書上會告訴人們,工業時代結束了土地兼並。但它不會告訴人們,土地兼並換了個名字依舊存在,而且變的更加潤物細無聲。

在薛虹上輩子那個年代的土地兼並,應該稱之為“生產資料、生產信息、生產渠道三位一體的壟斷。”

哪怕後世的各個國家不斷進行乾預,可也隻能延遲壟斷兼並的腳步。

就在薛虹開始不斷翻閱腦海中的文字,思索之際,忽覺眉心一緊,連忙停止了思考。

“這個時代的主要生產資料就是土地,所以暫時我不需要考慮那麼多,還是先將眼前事情做好吧。

或許正如座師、老師所評價我的那樣,太過於急功近利、執著了啊……”

(昨天昏昏沉沉一天,睡的沒有時間概念了都,不好意思哈。)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