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瑜,你的意思是……”
“太子殿下,不如重啟西周分封之法,以我華夏本土北至瀚海,西囊昆侖、南至東籲緬甸、東至奴兒乾都司為不封之地。
餘者凡立下赫赫戰功、或於國家有莫大貢獻者,皆可受封於海外。
身毒、呂宋、柔佛、東瀛便是很好的試驗之地。”
現在這群人精著呢,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所以有必要放出去一塊肥肉,讓人吃給他們瞧瞧。
先說身毒,這個國家比較奇葩,也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隻不過融合的比較失敗,問題太多了。
而且鞭長莫及,距離京城萬裡之遙,直接統治的成本太大了,得不償失。
還不如直接打下來然後分封出去,讓各諸侯國每年向華夏進貢物資以養華夏本土。
薛虹的計劃裡,分封就應該效仿西周那樣,封他幾百上千個諸侯國出來!
反正身毒地方夠大,分的諸侯國越多,對華夏本土也就越有利。
就算身毒這地方真要出現一個雄才偉略的王,想要統一身毒,那也要問問大明本土同意不同意。
再加上身毒這個國家本土百姓太奇葩了,薛虹預計,就是把孔子從棺材裡摳出來,讓他親自去教化,估計沒有個二三百年都無法實現。
至於呂宋、柔佛、東瀛這三個位置,本來薛虹是不打算建議太子分封出去的。
可還是那句話,統治成本太大了。
至少一百年之內,大明沒有足夠的技術去實現如此遼闊的疆域有效統治。
那還不如先把華夏正統的名義蓋上章,等後世時機成熟,自然而然也就收回來了。
華夏是愛好和平不假,但也主打一個戀舊,隻要歸屬過華夏的土地,再過一千年也會有人惦記著收回來的。
如果沒動手,那就是說明實力或者條件不允許。不存在其他原因。
而且東瀛、呂宋、柔佛這三個國家的位置太關鍵了,簡直就是華夏本土天然的屏障。更是華夏本土向外擴張的必要中轉站。
所以薛虹的建議上,這三個國家,儘量可著王室宗親封吧,趕緊把正統的名號留下。
太子雙手搭在膝蓋上,沉思良久:“嗯,或許可行,我大概明白景瑜的意思了。
你還是想如最初的那樣,將本朝的大族勢力從本土踢出局。
倘若大舉進行封國,帶來的必然會是大規模的家族外遷。
當所有人的目光和基本盤開始向外轉移,咱們再順水推舟,將火耗歸公、攤丁入畝以及官紳一體納糧推行下去。
如此一來,至少百年內,我大明本土都可以保持著極高的擴張力,並且可以有效的避免大明本土的土地兼並。”
薛虹點頭道:“殿下英明。臣建議封國分為三種。
第一種:宗親子國,以東瀛、呂宋、柔佛為例,這一類的封國除了每年要向大明適當進貢外,還要受大明本土駐軍的保護,承擔大明對外經貿擴張的中轉站的義務。”
說白了就是,這種封國的國王隻有行政權、經濟權,沒有軍事權。
隻要大明願意,隨時可以換個國王。
“第二類:功臣封國,也是真正的獨立的封國。如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一般,需要定期向朝廷朝貢。
第三類……便是海外番邦洋國了。這種封國國土不應封的太大,最大者也理應僅一縣之地。可以出錢來買。”
太子聞言瞪大了雙目,仿佛在確定自己沒有聽錯:“封國還可以買?景瑜,你不是在開玩笑吧??”
“殿下,這第三種分封的方法便是給民間那些富商大族家分封出國的借口。
隻要他們出錢,便可以由朝廷出兵,去進行教化。隨後賜予金書玉冊,從此便算是一方諸侯了。
當然除了錢以外,也可以用本土的土地去置換。一畝本土的田產,可以換五畝大小的封國土地。
當然,這麼做的前提必須是本朝文風大行,哪怕沒有了世家大族,我大明依舊能夠湧現出源源不斷的人才。
所以,臣請命,在開分封之前,請殿下降旨,重現百家爭鳴。
當然,還是要以儒學為首、法、兵、墨等顯學為輔,雖是為輔,但隻要專精一道且出類拔萃者亦可為官。
自此科舉選官之法不再拘泥於儒家一道之上。”
為什麼封建社會學閥問題如此嚴重?
古代的科舉就和賽車一個道理。賽道就一條,世家這上千年,來來回回跑的就是這一條賽道,已經熟的不能再熟,閉著眼睛都可以跑到終點。
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從來就沒有進過賽道,完全是盲跑。哪裡該加速,哪裡過彎該減速,哪裡有坑全都不知道。
除了個彆天賦異稟的窮苦百姓出身的人家外,壓根就不可能跑得過人家。
薛虹現在要做的就是,多開幾條賽道出來!!越多越好!!
原來大家跑的都是這一條熟的不能再熟的跑道。
現在薛虹又重新造了很多條跑道,而且所有人都是一個起跑線!
他們想要摸明白新跑道,起碼也要百年的時間去積累經驗。
一百年的時間啊!!
等大明不再因為人才受學閥家族的限製後,早就開始點名踢人了!通通踢出大明去,給咱開疆拓土去!
阻力肯定是有的,不過這麼些年,薛虹一直在做準備了。
薛虹本人還年輕,距離大儒也就差寫幾本書,和胡子變白了。
老師林如海,那不必說了,江南儒林名望極高,尤其在龍骨事件後,名望更是上了一個層次。
王陽明親爹王華,也是儒林名士,背後站著一脈的。
還有王陽明本人,這會兒不顯山不露水的,但已經是完全體了,就差弄出點動靜了。
最後就是公羊一脈的唯一僅存的大儒,那要攀起關係來,薛虹叫他一聲大師伯也沒得問題。畢竟黃錦老大人是薛虹的座師。
而且最大的阻礙,就是孔家店的那塊招牌。
現在已經被隆慶帝砸的稀巴爛了。其餘幾個亞聖家族已經被隆慶帝調教成了需要的形狀。隻要朝廷需要,讓他們出來站隊,也就是一句話的事兒。
很多的事情,從一開始薛虹進入仕途開始,就已經開始零零散散做準備了!
薛虹之所以當初搞孔家那麼賣力氣,就是在打破儒家牢不可破的金身神話。
現在這個金身已經破了,隻要需求到位,朝廷點頭,百家爭鳴的局勢很快就可以浮現。
文化的變革是需要土壤的。
就比如縱橫家,隻有在諸國並起的亂世,才是他們的生存的土壤。所以在大一統出現後,縱橫家便徹底消失在曆史的舞台上。
如今的大明,需要科技,所以墨家會複蘇!
需要更優的糧種和種植方法,所以農家也會複蘇。
大爭之世,需要重新大規模優化修訂律法,並且開始以法律束縛諸國臣民,所以法家會複蘇。
大明要這日月所照的全部土地!所以兵家也會複蘇!
而現在,百家爭鳴的土壤,薛虹在十年前就開始做準備,花費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如今終於初步完成了。
聽著薛虹的講解,太子心底的豪情也不斷的沸騰著。
人活一世,誰不想爭個第一,爭個最高呢??
太子登基壓力也很大,因為他有一個很優秀的父皇。
隆慶帝幾乎在有限的條件下,將個人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太子自認為論資質能力、韌性自己都是不及自己父皇的。
但是……現在機會就擺在眼前。
成了,就是超宗越祖的千古一帝!
敗了,就會被釘在昏君之流。
“景瑜,開賭吧!或許咱們君臣的這次賭局,會成為古往今來最大的一次!”
以天地為棋盤,自身為棋子。
賭朗朗乾坤,賭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