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院所有人再三權衡利弊,決定還是將決定權交給自家陛下處置吧。自己隻管如實上報便是。
其實若是一州知府、知州這樣的地方官,禦史們或許還敢操作一下,至少年底不能給自家陛下添堵,免得大家都過不好年。
可這是統轄一省的布政使啊!正八經的封疆大吏,還是隆慶帝的心腹。
禦史們也不敢妄加猜測,隻能將自己所見所聞如實書寫奏折,同各省的彈劾一並呈上。
……
年關時節,百官忙,隆慶帝更忙。
自古以來,皇帝為了分化臣子權利,加強中央集權,會不斷的擴大官僚體係,以官僚監察官僚。
如中央廢丞相,分化相權,將一個人就能乾的活分給三個人,甚至更多的人。
還有地方,實行三權分立,軍、政、法三權互不乾涉。
明明一個人就能乾的活,非要分給三個人,越分越臃腫,越分下去朝廷的效率越低,百姓的負擔也就越重。
道理很簡單:通過不斷精細化,劃分地方權利,來限製地方的資源統合與行政效率,從而保持中央權利的絕對至高無上。
自漢朝以來,曆朝曆代官員數量一直在不斷攀升,明明很多職位完全是屁用沒有的,但人家就是設立,不但設立了,還弄幾個副職位分權。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弊端。
官僚機構的臃腫,皇帝是知道的,但:主不在乎。
相較於家天下權利的穩定,隻好再苦一苦百姓了。
華夏自宋以後地方一直就是三權分立,畢竟唐朝前車之鑒在那裡。
看似分工明晰,實際上權利一直是處於一種交叉狀態,地方官僚集團會自發的組團。
為了避免地方官員結黨營私,結拜聯姻。於是巡按禦史誕生了。
可巡按禦史也得有人監督啊。
於是就誕生了極度抽象的,套娃式禦史製度。
中央有禦史大夫,地方有巡按禦史,兩者之外還有專門監察禦史的禦史!
以禦史監察官員,禦史上麵再設禦史監察禦史,直接歸皇帝統領,望風而奏。
當然,這種製度不能說完全沒用,隻能說是望梅止渴、抱薪救火。
或許在一位明君治理之下,貪腐之事能壓抑一時,一但賢明的皇帝死去,上位一個能力不強的統治者,那這樣的製度,隻不過是憑空加在百姓身上的又一副枷鎖鐐銬。
曆史無數次證明了,官員監督官員,自己監督自己,純純是脫褲子放屁!壓根沒有公平可言。
甚至監察製度衍生出來的禦史們,成為了淩駕於地方官員之上的特權群體,以監察權行腐敗之事。
以腐敗治腐敗,隻會引發更大的腐敗。
隆慶帝因為“窮”,有幸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減緩百姓負擔(主要是為了減緩朝廷財政壓力,因為剛登基那會是真的沒錢)
隆慶帝對監察機構進行了精簡、將幾個禦史部門歸於一個。不論中央還是地方,都由皇帝本人直接統領。
這樣的好處就是,一年國家可以節約不少的俸祿,但壞處就是,隆慶帝的工作量變的更大了。
所以每年年底,對於隆慶帝而言都是非常難熬的日子。
其實對於權利的監督,華夏古代的先輩們從未斷過嘗試。
甚至有數次,誕生了鼓勵民眾監督官員的思想啟蒙意識。可最後都因為生產力的限製,以及信息傳遞不便,而宣告失敗。
最出名的便是朱元璋。
無論他的目的是什麼,但確確實實,實現過了一段時間百姓監察官員的先河。
甚至朱元璋規定,倘若地方官不作為,或者為非作歹,當地百姓有權利集結青壯,抓了地方官員直接送到京城告狀!路旅費用朝廷報銷!
彆管老朱的目的是什麼,但這樣的百姓淩駕於官員之上的製度思想,確確實實是華夏社會的一次巨大的進步!
百姓抓官老爺治罪?不敢想,以前從來不敢想啊!
朱元璋以前百姓狀告官員的成本之大無法想象,更是經常發生堂下何人狀告本官的荒唐事。
朱元璋擔心地方官員官官相護,阻撓百姓進京申冤,於是設下了各種刑法。
阻攔者殺頭、剝皮實草,情節嚴重者,甚至可以誅九族。
當然,古代的交通和生產力限製下,百姓能進京告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且地方百姓除了宗族外,團結性不是那麼高。相較於出一時之氣,百姓更善於忍氣吞聲,關注吃飯問題。
就比如之前狀告孔府的那位,雖然隆慶帝下旨命太醫全力養護,但還是因為油儘燈枯去世了。
萬幸的是,這位蒙受冤屈之人,親眼看到了孔府滿門儘滅的下場,這或許是唯一的告慰了。
但不管如何,這種製度是先進的,是跨越時代眼光的。朱元璋看到了屬於百姓的力量。這是華夏社會文明的又一次偉大嘗試。
隆慶帝將桌子上最後一本奏折朱批完畢後,看著一旁堆積如山的奏折,一股滿滿的成就感湧上心頭。
朕好強啊!!!
可下一刻,十幾個小太監源源不斷的將新的一批奏折搬到了隆慶帝的桌子上。
隆慶帝臉上的笑容瞬間凝固,心裡一陣發狂:朕不要加班!朕要找梓潼!⋟﹏⋞
可再埋怨,活還得乾不是。
隆慶帝閉目歇息片刻後,一頭紮進書山圖海,繼續和奏折搏鬥。
而那本巡按禦史為難的折子,就在這堆奏折其中。
……
當天晌午,薛虹的折子被送到了太子府,下午太子就召集官員拿出來了章程。
第一,立刻準備材料、糧食,搭設粥棚,與此同時下令順天知府立刻查清京畿地區受災情況。
第二,設立救濟所,暫供無家可歸的流民百姓安身,以免凍斃。
第三,以朝廷的名義號召官員捐獻糧食,以供粥棚。凡參與捐獻者,會由朝廷立碑,記錄捐獻數目以及身份,供百姓瞻仰。
第四,為了避免有人渾水摸魚,冒充流民占便宜,太子還安排了專門的人,去負責檢查。
若有發現貪便宜者,刺字罰銀,昭告鄉鄰。鼓勵鄰裡舉報,獎勵糧食。
最後,太子根據薛虹的建議,征召流民乞丐,以工代賑,負責配合官府清理積雪、救災、災後重建等等事宜。
當朝太子親自下令,次日一早,粥棚便已經有十幾處支了起來。
而京郊的破廟也被工部大刀闊斧的開始進行改造。
薛虹又請太子下教,命京城四周的道館廟宇伸出援手,幫助朝廷賑災。(皇帝下令稱敕、太子王爺下令稱教。)
京畿地區道館廟宇無不響應太子的命令,開門施粥,救濟百姓。
這場大雪一下便是三日,但在官員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之下,反而凍死的人數比往年要少了些。
一時間朝野上下,紛紛稱頌太子賢名。
而薛府林府隻不過響應太子的號召,參與救助百姓。
但宮裡的賞賜與皇後娘娘傳召黛玉的次數,不知不覺又變得頻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