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思兔閱讀】地址:sto.ist
雖說有戚新亮在軍中鼓舞士氣,可是這並不能挽救這個兵敗如山倒的形勢。
經過兩日的鏖戰,褚軍在陣亡兩萬之後,除了一部分趁亂爬山逃亡之外,剩餘人馬皆棄械投降。
隻是戚新亮並沒有離開,反而是硬撐著坐在中軍裡麵,對前來抓他的宿軍將士,說要見李皓。
好歹是一國之君,將士們也不敢怠慢,就派人封了四周,並前去向李皓稟報。
李皓也沒想到他會留下來,也想聽聽他想說什麼,便帶人準備去見他。
中間崔明也得了信,說是想一同過去,李皓也由著他一起。
進入了帳中,李皓就發現戚新亮的臉上,已經泛起了暮氣,與前幾日亭中會麵時,有著天壤之彆。
“聽說您想見我,不知是有何見教。”
戚新亮抬頭在李皓和崔明身上掃視了兩眼,雖然戚新亮並沒有見過崔明,但就看崔明身上團紋龍袍和略前於李皓的站位,戚新亮也能猜到崔明的身份。
戚新亮沒有回答李皓問題,而是對著崔明說道:“崔兄真是好福氣,有這麼一個能乾的兒子,不僅宿國江山興盛有望,自己也能修身養性,真是令在下羨慕。”
崔明對於這個修身養性的說法,明顯聽著有些刺耳。
隻不過當著外人的麵,崔明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說道:“確實是比戚兄省心。”
戚新亮微微一笑,反正他也隻是順手為之,能在這兩父子心中插一根刺最好,插不到對他而言也沒什麼損失。
“今日我留下來,主要是想與兩位陛下商量一下,願用盛、黃、肅、棉、陽這五城之地,換你們退兵,不知你們意下如何。”
崔明聽到這話,回頭看了李皓一眼,示意讓李皓回答。
李皓隨即才說道:“您這想的可是太好了,如今褚軍主力儘喪於此,這五城之地本就唾手可得,何須要讓您來割讓。”
戚新亮回道:“那就再加上鄆、勉、惠三城,這已經是我最後的底線,要知道我褚國腹地尚有數萬大軍可用,再加之軍民一心、同仇敵愾,也不是你能輕易拿捏的。
再者說,安國素來便以宿國為心腹大患,褚國尚在便可為宿國羽翼,若是你不放心,我可做主讓我那長孫,前往宿國為質子。”
李皓眼睛一挑,問道:“我說怎麼沒聽到戚紀祥的消息,看來他是已經被您給送出去了。”
戚新亮笑道:“倒是勞你記掛,前日他便已經離開,很快就會回到褚都。
到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基即位,不會管任何從這裡傳出的消息。”
“原來如此,果然還是您想的周到,隻是我怕他這皇位坐不了多久,真是可惜了。”
戚新亮臉色一沉,他雖然有預料這次的事,不會那麼輕易解決,卻沒想李皓真就是奔著滅國來的。
“你的胃口這麼大,就不怕吞並完褚國,你們宿國成為眾矢之的。
要知道即使是得你支持的梧帝,隻怕也不願意放任宿國做大吧。”
李皓搖了搖頭:“我的胃口自然沒有這麼大,可既使我們一家吃不下,那再拉上兩家不就行了。
相信麵對一個兵微將寡的褚國,梧國和琰國不介意出點力,來分杯羹的。”
戚新亮眼神灼灼的看著李皓,似乎是想從李皓臉上,能察覺到這就是謊言。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隻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
天才一秒記住【思兔閱讀】地址:sto.ist
楊行遠經曆過一次慘敗,此時倒也是聽勸,最終是同意了下來。
隻不過對於具體的城池分割,梧、琰兩國還有些矛盾。
可隻要宿國利益得到保證,並且大方向沒錯,這點具體細節問題,李皓就沒心思管了,也願意由得他們去鬨。
畢竟他們要是真的團結一致了,李皓後麵再想打還更麻煩。
在宿、梧、琰三國的合力進攻下,褚國兵馬節節敗退。
這一場滅國之戰在一年以後,以戚紀祥手捧玉璽出城投降而告終,至此建立六十五年的褚國正式滅亡,中原就隻剩下了四國在分庭抗禮。
不過在李皓看來,這還是有些多了,畢竟三角關係一般比較穩固,四角多少是有些不牢靠。
而且隨著戰後格局的改變,四國的也相應調整了下各自政策。
李隼對於宿國的忌憚是越來越重,可表現在明麵上,卻是越加親近,直接拉著初月的關係,和李皓拉起了親戚。
可在暗地裡,李隼則是在拉攏琰國,希望以此來分化宿國的助力。
並且對於梧國,李隼的態度也趨於緩和,甚至願意還給梧國一些之前所占的領土。
可惜楊行遠對李隼的恨意太重了,堅決不願意與安國靠近,甚至還將這些事直接告訴了李皓,並想要挑撥李皓一起進攻琰國。
楊行遠在之前瓜分褚國時,占到了不少便宜,借此也恢複了一些國力。
而且基於他是最堅定支持與宿國聯合的,也讓他重新在梧國樹立了自身威望,於是便想要再現一下這種場麵。
隻是李皓暫時還沒有這個打算,畢竟剛占的領地,還需要好好消化。
因此李皓隻是派人去敲打了一下琰國,讓他們不要太出格,便沒有再管。
在這難得平靜的數年之中,李皓便把自己新政給重新實施了起來,並直接製定了一個五年計劃。
力圖在這五年之中,將土地改革給實施起來,並大力建設起初步的工業化。
當然,李皓要做的土地改革,也不是像近現代那樣,而是采用了雍正皇帝的攤丁入畝政策。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李皓一直認為,最有能力的就是雍正。
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就這三條幫大清續命了一百多年。
不過宿國這裡,本來對於士紳大族就是要收稅的,而且也沒有明文對火耗問題的寬容,因此前兩條倒是不用管,隻需要把監察做好就行。
而丁稅卻是一直存在,所以攤丁入畝就需要來完成了。
將固定下來的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為對象征收。
以此讓人口與土地剝離,隻需要控製地主如實上繳稅額,農民就可以徹底放開了去傳宗接代。
要知道在古代,人口就是最大的財富,無論是做工和務農,都需要人去做。
不過這個前提,是能有足夠的糧食去養活,否則就成了災難。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隻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