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名家(1 / 1)

推荐阅读:

(抱歉,昨天的章節不太流暢,改了一下。把書法內容挪到了前麵,畫紙內容挪到了後麵。)

正文:

林思成目不轉睛,幾乎是一個字挨著一個字的看。

越看越像,越看越像……但怎麼可能?

趙孟頫是趙匡胤十一世孫,南宋滅亡後降了元,後世風評其差,稱其為“書奴”、“賤媚”。

但既便如此,趙孟頫仍舊排在古代書法家前十之列。所以他的作品,已不足以用“珍貴”來形容。

再數一數:加國外、國內的博物館,以及私人收藏,確定為真跡的不到二十幅。

但反過說,如果讓他憑筆跡判斷,這一幅與台北故宮的那一幅有什麼區彆,林思成真判斷不出來。

因為像隻是一方麵,還在於筆勢、筆意、法度、骨力。

說人話:哪怕是仿的,這也是筆力不輸於趙孟頫的名家仿的。而且保準是抱著台北故宮的那一幅,臨摹了不下百遍才下的筆。

所以,這就離了個大譜:元以後,筆力能和趙孟頫相比肩的,能有幾位?

越看越迷糊,林思成索性跳過字體,看起了畫心的紙質。

畫紙明顯有氧化褪色的痕跡,但仍舊能看出是元代上好的桑皮紙:顏色仍舊鮮亮,紙質仍舊光滑。

用強光手電一照,字裡行間隱現金箔,以及若有若無的泥金龍雲紋。

桑皮為基,染黃為底,雲龍為紋,灑金增輝?

林思成直接愣住,“哈”的一聲:明仁殿紙?

這個稱呼是乾隆時才有的,指最初生產這種紙的元代宮廷明仁殿。

而不管是元代的正品,還是清代的仿品,都隻有三個作用:寫聖旨,供皇帝畫畫寫字抄佛經,給皇帝畫畫寫字抄佛經……

但這隻是其次,關鍵的是,這玩意早絕了代。

迄今為止,就隻有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張:乾隆仿明仁殿畫金如意雲紋粉蠟紙。

沒錯,全世界就這一張,其它也不管是畫還是字,更或是佛經乃至聖旨,統統沒有。等於故宮這一張是正兒八經,獨一無二的孤品。

而且這還是乾隆時仿的,正宗的元明仁殿紙,連乾隆都沒見過。

但這兒,卻冒出來了一張?

再加上筆跡,裝池……哈哈,元帝敕製,趙孟頫真跡……送省級博物館能鎮館的信不信?

見鬼的是,他越看越真,越看越真……

但邏輯講不通:如果是真品,這位馬老師沒必要在這裡耍賴。

如果是真品,保力絕對已經開始宣傳:元代宮廷敕製·趙孟頫《梵文種子字心經》專場……

哪怕現在才是2007年,起拍價最少千萬以上。十年後,價格要是下了億,林思成敢磕一百個頭。

所以,肯定哪裡不對。

他一手強光手電,一手放大鏡,幾乎是一寸挨著一寸的看。

先是色:黃蘖染色,表麵砑光。再看畫紙邊緣:比一般的紙要厚一倍以上。

元·王惲《秋澗集》:色黃而厚如板,兩麵砑光……對上了?

林思成把手電打了個斜角:

金箔星星點點,其下雲龍若隱若隱……元《至正直記》卷三《內府紙》:飾泥金雲龍紋,灑金其間……又對上了?

咦,不對……哪對上了?

《內府紙》記載的是“灑金於龍紋間”,這一張,卻是“金箔在上,龍紋在下?”

精神一振,林思成把手電照到了側麵。霎時,眼前閃過一抹光。

不是金箔和泥金龍紋的金光,而是那種燈光照在了玻璃上,又反射了回來的光感。

問題是,從哪來的?

再用高倍鏡,同樣對準側麵,林思成細瞅了兩眼。然後,眼睛慢慢睜大:金箔與雲紋之間,好像隔著一層膜?

極薄,似有似無,微乎其微……

林思成眼皮一跳,如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紙是仿的!

絕對是仿的。

真正的元代內府紙,肯定是金箔在哪一層,龍紋就在哪一層,絕不會出現箔與紋隔開的現像。

如果隔開,那肯定就是仿紙。

說簡單點,內府紙有極高的技術門檻:為了把金箔粘到紙上,必須在素紙上塗蠟。但蠟質抗水,為免降低著墨能力,必須反複用玉石砑光紙麵,使蠟質融入紙質之中。

但仿品沒這個技術,做不到既能使蠟膜粘住金箔,還能不抗水。說白了:龍紋畫不上去。

沒辦法,就隻能另辟蹊徑:先在素紙上勾出龍紋,再塗蠟,然後灑金箔,最後再砑光。

這樣做出來的紙,就會在箔與紋之間形成一層蠟膜。

再看紙色:紙邊泛褐,纖維呈絮狀斷裂……大概推斷一下,應該在四百到五百年左右,約摸明中晚時期。

這樣一來,就等於是明代的仿家用明仿的內府紙,仿的趙孟頫的真跡,又套了元代的裝池?

甚至於,字跡足足仿到了九成像?

彆說古代,哪怕放在現在,僅憑眼力,有幾個鑒定師能看的出來?

但保力就能。

林思成很想豎個大線指: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也是因此保力才不收,因為這東西被當作仿品拍走之後,百分百會被當作趙孟頫的真跡賣出去。

彆說馬老師耍賴,她就是吊死在這,保力也不可能砸自己招牌。

但問題又來了,葉安寧為什麼還要堅持?

因為字!

俗話說的好,畫皮畫虎難畫骨,指的就是臨摹。

凡書法偽作,能將原作的字跡仿到五成形似,就能稱之為行家,仿到七成,那必然是高手。

但再是高,也隻是形似,仿的也隻是皮。

這幅卻不一樣:無論是筆勢、筆意、骨力、內蘊,竟然都仿到了八九成?

讓原作者自己再寫一遍,估計也就這個水準。也由此說明,仿者的書法造詣,一點兒都不比趙孟頫低。

更關鍵在於,既便是仿作,竟也能仿得自有章法。這樣的名家,從元到明有幾個?

所以,葉安寧才覺得不甘心。

林思成也不甘心:這樣的名家,絕不會超過兩隻手。隻需要稍微用點力,就能捅破那層窗戶紙。

他閉上眼睛,將有印象的明代的書法家回憶了一遍。

精於趙楷,筆法遒勁,形神俱備。

繼趙體端雅之風,又融唐之剛勁,晉之古樸。

且隻蘊風骨,自成一派……

“叮”,腦海中仿佛亮起了一盞燈:俞和,陸深,金琮,沈度……乃至,文徵明,董其昌?

林思成猛的睜開眼睛。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