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待所的條件簡陋,床也有點響,隔音條件差,旁邊可能還住著彆的同誌,兩人沒敢搞出太大動靜,許承安這頭耕牛不是很儘興。
但也是沒法子的事,施秋寧隻能等著回家再好好撫慰自己男人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後小兩口在招待所裡洗漱好,回哈師大找施秋晴和施秋寧。
來到女生宿舍樓下,許承安在門口等著,而施秋寧則快步走上樓。
來到宿舍,施秋晴和施秋寧也早就起床了,這年代的人可沒睡懶覺的習慣。
這都放暑假了,施秋寧的幾個室友甚至都在宿舍裡看書,考上大學不容易,她們都很珍惜這個機會,分秒必爭。
施秋晴則把一些家裡帶來的餅乾糖果杏仁瓜子拿出來,和施秋寧室友們一起分享。
這些女大學生都很熱情,沒嫌棄自己兩姐妹是鄉下姑娘,雙方相處得很愉快。
“秋寧,回來啦?”
見到施秋寧,一個室友就捉狹地道:“整天念叨著你男人,現在他來了,昨晚過得老開心了吧?”
女大學生思想開放,還開起了葷玩笑。
另一個室友也掩口笑道:“哎呀,這也怪不得人家施寧啊,我要是家裡有個那麼俊的漢子,千裡迢迢來省城的話,我也恨不得二十四小時和他粘在一起呀!”
她們已經見過許承安了,昨天施秋寧帶著大姐和幺妹拿行李箱回宿舍的時候,室友們得知她男人來了,在樓下等著,全都一窩蜂跑出陽台看,後來都誇許承安長得俊。
施秋寧被調侃得有些害羞,不過室友們誇許承安長得俊,卻是心裡高興得很。
第三個室友則羨慕地道:“秋寧,你男人真的俊啊,我昨天看到了,咱學校都沒哪個男同學長得比他俊,還斯斯文文的,不過咋瞧著不像是鄉下的呀?”
許承安插隊入戶幾年,但皮膚不算黑,和那些打小就整天在太陽下乾活,曬得黝黑的村民很不一樣,加上那股子讀書人的氣質,被室友們一眼瞧出端倪來了。
施秋寧笑著說道:“承安哥是城裡的知青,插隊入戶來我們家的!”
“知青?”
室友們有點奇怪。
既然是知青,為啥不考大學呢?
莫非秋寧考上了,他漢子反而沒考上?
施秋寧連忙解釋:“承安哥放棄了高考,他帶著我們屯子的人種木耳,研究出了新技術,木耳的品質好,產量高,鎮上的書記讓他幫忙推廣,他就沒參加高考!”
施秋玲則補充道:“我二姐夫還在鎮上開了個加工廠,當了廠長呢!”
眾室友們一聽都頗為驚訝。
這年代能自己開廠的,那可不得了。
秋寧的男人雖然沒上大學,也是個大人物啊!
“沒事,隻要能為四個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念不念大學都一樣!”
“秋寧,你男人這樣的奉獻精神很難得啊,值得我們學習!”
室友們還安慰了她幾句,當然施秋寧已經想通,不再難過了。
和室友們嘮了幾句,也沒太磨嘰,許承安還在樓下等著呢。
於是三姐妹出門下了樓,和許承安一起去食堂吃早餐。
吃早餐的時候,施秋寧就問道:“承安哥,你今天有啥打算啊?”
“先辦完正事,咱再去玩吧!”許承安頓了頓:“我想跑一下哈市的集市,看下黑木耳的市場行情。”
施秋玲雀躍道:“二姐夫,你要去市場啊,我也想去!”
幺妹對哈市的一切都頗感興趣,包括市場。
省會的市場,應該會比滄城大得多吧。
施秋晴白了她一眼:“秋玲,人家承安是辦正事的,你湊啥熱鬨啊,彆礙事!”
許承安笑笑:“沒事,去就去吧,市場也挺熱鬨好玩的,如果不嫌走路累無聊的話,你們都可以跟著!”
他就純粹去市場摸底,暫時沒有人際往來。
陽平鎮其他屯子的木耳沒種出來,滄城都能完全消化掉,暫時沒到向省會輸送的時候,光靠一個黑土屯的產量也太少了,稱不上產業鏈,不好和彆人談條件。
所以許承安就是去隨便走走,了解下基本的市場情況,心裡頭有個數。
七月上學正好是各地木耳上市的旺季,市場行情最有參考性。
既然許承安都這麼說了,施秋晴也就不在勸阻。
吃完早餐,馬上出發。
許承安前世在哈師大念書,畢業後也多次去過省會,對這裡的各大市場了解得很。
80年代哈市最具代表性的市場,那就不得不提道裡市場了,當地老百姓昵稱“八雜市”,哈市最大的市場,全國也是鼎鼎有名的。
來到八雜市門口,迎麵是個很氣派的大門,上麵寫鑲嵌著“道裡市場”四個大字。
這裡始建於1902年,1956年公私合營後正式成立道裡市場食雜商店,後來漸漸發展為哈市最大的雜品蔬菜大市場。
走進市場,三姐妹眼都花了。
彆說施秋晴和施秋玲,就連在哈市念書的施秋寧也沒見過這麼大的市場,她平時基本都在學校,幾乎不怎麼上街玩。
畢竟是被譽為當地人菜籃子的集市,那規模有點嚇人,各種農貿產品極為豐富。包括一些市麵上很稀罕的“細菜”,比如蒜薹、洋蔥、蒜苗也能在這裡找著,而在滄城的市場就很難買到。
肉蛋果蔬、油鹽醬醋、山珍野味……
當然,農副食品乾貨自然也是不缺的。
1978年,八雜市的肉、蛋、魚、乾豆腐等仍需要憑票購買,但是1981年之後,這個市場不要票的商品種類就越來越多了,而乾木耳這種農副產品便是其中之一。
菜市場每天出售的一切物資都是從批發部門的蔬菜公司進貨,自身沒有采購權。
菜價國家有補貼,居民每戶每天都得憑菜卡購買。
不過許承安記得1985年菜價就完全放開了,菜卡徹底消失,這是他在一次同學聚會時聽留在哈市本地工作的同學說起的。
早市是買菜高峰期,來菜市場的本地居民手裡大多提著個三角兜和小筐。
而在改革開放前後,麵袋子才是人們買菜的常用工具,那會物資太短缺了,一買就是二三十斤的豆角、茄子、黃瓜,老百姓回家時心裡才踏實。
三角兜和小筐就裝不下那麼多東西了,購菜工具的輕量化也說明市場的物資供應已經遠遠不如改革開放前和剛改革開放那會的匱乏,老百姓不需要一次性賣很多東西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1982年開始,政策允許哈市各市場在全國自由進貨!
這也就意味著,陽平鎮的黑木耳可以賣到省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