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霧
清明剛過,盤耳山的晨霧裹著新茶香。馮小桃挎著竹籃往聽鬆閣去,籃裡裝著山下王嬸送的野薑花。石階縫裡鑽出幾簇嫩蕨,沾著露水彎成翡翠簪子的模樣。轉過青竹夾道的山彎,瞧見陵光君蹲在溪邊磨刻刀,黑短褲卷到膝蓋,小腿肚上蜿蜒的舊疤浸在溪水裡,像條遊動的青魚。
“師父又在刻簷獸?”她蹲身拂開石上落葉,露出半截雕壞的木貔貅,“昨日玉衡長老說,西廂房漏雨,定是你把鎮瓦獸摳走了。”
陵光君甩了甩刻刀上的水珠,刀柄纏著的褪色紅繩掃過野薑花:“三百年前建聽鬆閣時,你朝露師祖就在這溪邊刻獸。那會兒山腳的茶市還沒開,采茶人要背著竹簍翻三道梁。”他指了指對岸老茶樹,“瞧見沒?最大的那棵雷擊木,就是她當年選的主梁。”
溪水忽然漫上石階,衝走半塊青苔。陵光君猛地起身,刻刀在掌心轉出殘影:“要變天。”
二、舊事
山腳的青石板街飄起杏黃旗。十五家茶鋪支起鬆木案,新焙的雪芽茶在竹匾裡堆成小山。馮小桃幫著王嬸擺茶盞,粗陶碗底都印著盤耳山紋——這是陵光君年輕時畫的版樣。街尾傳來叮當聲,張鐵匠正在打製采茶剪,鐵砧旁蹲著個番邦商人,藍眼睛盯著茶農的紫砂壺直轉。
“小桃姑娘,嘗嘗新熬的枇杷膏。”藥鋪陳掌櫃遞來青瓷罐,罐底沉著幾粒山杏核,“今年春寒,咳嗽的人多,正缺你這雙巧手搗藥。”
她剛要接話,忽見青鸞的紅尾巴從茶垛後閃過。小狐妖扮作采茶女,鬢角彆著朵白芍藥,正教幾個孩童用茶梗編螞蚱。最大的男孩鐵柱舉著竹風車亂竄,風葉上粘的鬆脂閃著琥珀光。
市集忽地喧嘩起來。玉衡長老抱著桐木琴穿過人群,黛色襦裙掃過晾茶的竹篩:“陵光呢?說好今日來修鬆煙墨坊的瓦當。”
三、鬆煙起
墨坊的老煙囪冒著青煙。馮小桃踩著木梯上房梁,瞧見陵光君正往瓦當上刻狻猊紋。鬆枝在窯裡劈啪作響,混著桐油與骨膠的焦香漫過山腰。
“墨分五色,全看這鬆煙粗細。”陵光君抹了把額角的炭灰,短褲上斑斑點點全是墨漬,“你師祖那會兒,要在驚蟄前收夠三千斤鬆枝。采鬆人唱著山歌進林,歌聲驚起的山雀能遮住日頭。”
他忽然拋來塊殘墨,馮小桃險險接住,掌心蹭出條黑痕。墨塊上隱約可見“天元四年製”——正是朝露師祖的手筆。
後山突然傳來悶響,驚飛滿林雀鳥。青鸞的尾巴卷著碎瓦片衝進來:“茶市那邊的石橋裂了!水裡泛著黑沫子!”
四、石橋夜雨
暮春的雨來得急。馮小桃提著風燈蹲在斷橋邊,見溪水裹著黑泥漫過青石。陵光君赤腳踩在水裡,刻刀撬開橋縫:“是舊墨坊的沉渣。當年暴雨衝垮了老窖,三十缸陳墨全泄進山溪。”
對岸茶市亮起星星點點的燈籠。玉衡長老在臨時支起的雨棚下彈《采茶調》,琴弦沾了水汽,音色沉如鬆煙。鐵柱帶著孩童們用蓑衣兜住漏水的茶簍,青鸞的尾巴卷著竹竿測水位。
“修橋要用雷擊木。”陵光君指向漆黑的山林,“朝露師姐當年留了七根,就埋在——”
話沒說完,上遊忽然漂來半截焦木,木紋間嵌著發亮的墨塊。馮小桃腕間的桃木鐲突然發燙,鐲上刻的安神咒泛起微光。
五、初成
穀雨那日,斷橋處立起新碑。
陵光君用焦木刻了尊鎮水獸,獸爪下壓著塊混入陳墨的青石。馮小桃在碑旁栽了圈野薑花,根須纏住殘存的墨渣。茶市重開時,玉衡長老的琴台就支在碑前,彈的仍是《采茶調》,弦音裡卻多了幾分鬆煙沉厚。
“嘗嘗新墨。”陵光君拋來塊纏紅繩的墨錠。馮小桃就著茶湯研開,在賬本上記下今日收成。墨色暈染處,竟浮出極淡的鬆針紋——那是三百年前朝露刻在梁柱上的防潮符。
山風掠過墨坊,青煙在晚霞裡勾出個廣袖身影。鐵柱指著煙影大叫:“快看!像不像茶神廟裡的采茶仙姑?”
陵光君往新碑潑了盞冷茶,水痕漫過之處,墨香經年不散。
器物譜
鬆煙墨
取料:盤耳山二十年以上油鬆
古法:驚蟄伐枝,穀雨取煙,混入清明前茶露
軼事:朝露曾將安神咒刻入墨模,現存七塊藏於聽鬆閣
桃木鐲
紋樣:內側刻二十四節氣農事圖
功用:研墨時可測鬆煙細度
掌故:馮小桃及笄禮,陵光君刻廢三根雷擊木
風物誌
盤耳茶市
開市:每年清明至霜降
特色:粗陶茶碗現焙現飲,茶渣喂給橋頭老龜
舊俗:交易不用銀錢,以鬆枝、草藥、手工藝品相易
聽鬆簷獸
種類:現存狻猊、嘲風、獬豸三式
講究:瓦當獸口含銅鈴,風雨大作時自成音律
傳承:每任守山人需刻新獸補簷,現存最古者為朝露所刻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