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華年先給灶點火,取了一小碗玉米澱粉炒成熟粉,趁它冷卻的功夫去處理庫房裡的紅甜菜根。
這種甜菜根與現代從歐洲傳入的經過選培後可以用來榨糖的品種不同,含糖量沒有那麼高,不能成為產糖的經濟作物。村裡人種它,隻是圖它產量大有甜味,偶爾吃點能甜個嘴。
秋華年也不是要拿它提取蔗糖,隻是用來平替高粱飴配方中所需要的糖。
現代版高粱飴的做法很簡單,一共就三步,第一步將紅薯澱粉用三倍的水化開,倒進鍋裡全程小火攪拌直至粘稠;第二步加入大量白糖和一些檸檬汁繼續攪拌均勻;第三步在模具裡鋪滿熟玉米澱粉防止粘連,把第二步所得物放進去冷卻兩三個小時,再取出來就是q彈軟糯的高粱飴了。
穿越世界版,秋華年將紅薯澱粉換成原始版本的高粱澱粉,用紅甜菜根的汁水平替糖和檸檬汁,味道可能不如現代版,但對沒怎麼吃過糖的杜家村附近的人來說,依舊會是絕殺。
秋華年將六個大甜菜根洗淨削皮,切成小塊,拿石臼搗出富含蔗糖的汁水,再用清水把汁水化開,以三倍的比例和三斤高粱澱粉混合,汁水中殘留的甜菜顆粒秋華年沒有刻意過濾,留一些可以豐富口感。
然後他把灶口的柴草取出來一半,防止火溫過高,將攪拌均勻的澱粉懸濁液倒進鍋裡,不停攪動防止糊鍋。
這是個力氣活,鐵鍋太大,澱粉團越來越粘稠,秋華年隻能用全身的力量推動一尺長的木鏟在鍋裡來回上下攪動,很快胳膊就酸到幾乎抬不起來。
以後得把補身體也列進計劃了,秋華年在心裡列表,九九和春生也比同齡孩子瘦弱,大家都要補起來,身體才是一切的本錢。
就這樣不停攪拌了十分鐘左右,鍋裡的澱粉團終於凝固到了一定程度,也沒有那麼粘鍋了,秋華年判斷到了火候,把澱粉團刮出來,給新做的方形模具裡鋪炒熟的玉米澱粉。
高粱飴的主材料是高粱澱粉,玉米澱粉隻是順帶用一點,但秋華年磨糧食時卻拿了同樣多的玉米和高粱,這是他刻意為之的障眼法。
這樣一來,就算接下來有人想破譯高粱飴的做法,也想不到玉米根本不在糖裡麵,隻是用來防粘。
加上先提取澱粉再做糖的方法,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研究透的,所以秋華年有足夠的時間用獨家高粱飴賺到第一桶金。
秋華年把三個一升大小的模具填滿高粱飴,放到陰涼處的架子上等它們冷卻,九九和春生也起床了。
秋華年覺得小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所以刻意沒有叫醒他們,但九九和春生起床後看到秋華年已經乾了不少活,臉上瞬間寫滿了懊悔和不好意思。
秋華年掐了掐兩個豆丁的臉,講了幾個小故事,轉移了他們的注意力。
早飯吃的是昨天蒸出來的麵筋,切成片就著鹹菜吃彆有一番滋味,九九和春生都很喜歡麵筋綿軟蓬鬆的口感。
吃過早飯,秋華年背起背簍,笑著問兩個孩子,“九九和春生陪哥哥去後山摘葉子好不好?”
兩個孩子聽見自己能派上用場,欣然同意,拎著小籃子和秋華年一起去後山。
初春時候,後山很多樹隻是抽芽,還沒有變綠,秋華年打量一番,最後選了已經嫩葉青青的柳樹,和兩個孩子一起撿著最大最完整的葉子摘了一百多片,在山泉水中洗乾淨,整整齊齊擺在籃子裡。
來都來了,又順手摘了一籃大葉芹、苦龍芽等野菜,秋華年忙了一早上,後麵有些走不動了,九九和春生堅持讓他坐在石頭上休息,他們則圍在附近摘野菜。
呼吸著林間新鮮濕潤的空氣,聽著清脆悅耳的鳥鳴聲,秋華年長長舒了口氣,覺得這樣忙碌而充實的日子沒什麼不好。
回到家裡,高粱飴也冷卻好了,秋華年把它們從模具裡取出來,橫豎各切七刀,切成粗細長短和手指差不多的長條,先給兩個孩子一人嘴裡塞了一個。
“華哥哥這是——唔!”春生停了半秒,眼睛豁然一亮,“太好吃了!比花生糖還好吃!”
九九雙手捧著糖條一下下抿著,跟著不住地點頭。
秋華年也吃了一根,品嘗後有些驚喜,這個異世版高粱飴的味道比他想得好得多!
高粱澱粉軟糯彈牙,直接來源於甜菜的甜味帶著一股自然的清香,不時咬到的細碎甜菜顆粒極大豐富了口感,細細品味,還能吃到熟玉米澱粉的香味。
因為紅甜菜根自帶的紅色素,高粱飴呈現出糯紅玉般的色澤,邊緣半透明,賣相也十分好看。
秋華年覺得,這款“古法”高粱飴就算拿到現代,也會有人願意花錢購買。
三斤高粱澱粉做了二百根左右的高粱飴,秋華年取出一把放進屋裡裝糖的籃子裡,其餘的包上白布用另一個小籃子裝好,連同裝柳葉的籃子一起裝進背簍。
背上背簍,他鎖好院門,帶著九九和春生出門去不遠處的胡秋燕家。
胡秋燕正在院裡領著小兒子雲康用嫩柳條編竹筐,看見秋華年後拍了拍手站起來。
“稀客啊,今天什麼風把我們華哥兒刮來了。”
“秋燕嬸子,我要去一趟鎮上,想請你幫忙照看一下兩個孩子。”
雖然九九和春生都表示他們可以自己留在家裡,但去一趟鎮上少說也得五六個小時,兩個孩子年紀小,秋華年不太放心。
“行,你放心去吧,中午鍋裡多添半把米的事兒。”胡秋燕不在意地笑道。
他們家在村頭有一個養魚的池塘,近幾年賺得很不錯,日子過得寬裕,不然也不會起心思送小兒子雲康去讀書。
秋華年讓九九把早上摘的野菜分出一半帶過來,自己則從背簍裡抓出一把高粱飴。
“秋燕嬸子嘗嘗。”
“這是什麼做的?怪好看的。”胡秋燕打量塞進自己手裡的十幾根糖條。
“前兩天給嬸子說的糖,我已經做出來了。”
“乖乖,這是糖?”胡秋燕拿了一根塞進嘴裡嚼了幾下,“老天爺啊,還真是!”
胡秋燕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糖,感覺比鎮上賣的麥芽糖更加清香甜糯,讓人回味無窮,她有些後悔把剛才那根吃得太快了。
“華哥兒,你給的太多了,留兩根給孩子嘗嘗鮮就行了。”胡秋燕說著想把糖條還給秋華年。
蠶豆大小的一小棍兒麥芽糖就賣三文錢,華哥兒的糖是它的三四倍大,味道還比它好,少說也得七八文一條,這一把怕是接近百文,胡秋燕哪裡敢要這麼多。
“嬸子放心留下,給家裡人都嘗嘗。”秋華年笑著推回去,“這糖叫高粱飴,成本不貴,我打算一條賣一文錢。”
這麼好的糖,才賣一文?!
胡秋燕在心裡品了幾下,要是才賣一文的話,她可以每兩天買一根,不,每天都買一根,切成豌豆大小的小粒,全家人都能每天吃到糖!
“華哥兒,嬸子真的服了,你這腦袋是怎麼長的,說用高粱做糖,還真就做出來了!”胡秋燕知道其中厲害,沒有問方子。
“我也是自己瞎琢磨,試了一下後真成了。”秋華年謙虛道。
胡秋燕嘖嘖感歎,村裡人背地裡都說杜寶言家的大郎斷了前程,這一家人以後徹底沒出息了,誰能料到大郎不行了,他的童養小夫郎卻這麼能乾!
“這糖嬸子就收下了,回頭我回娘家時帶幾條,給他們也誇誇我們華哥兒的厲害。”胡秋燕不再推辭,“以後你去鎮裡忙,儘管送孩子們過來,下次千萬彆帶東西了。”
就算一條糖賣一文錢,十幾文也夠抵兩個孩子很長一段時間的夥食費了。
從胡秋燕家出來後,秋華年朝村外走去,從杜家村到鎮上步行得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小時,現在日頭已經升得很高,不抓緊點時間就要來不及了。
背簍裡的一籃子糖和一籃子柳葉很輕,沒有給秋華年增加額外的負擔,按著原主的記憶,秋華年加快腳步在中午時到達了清福鎮。
清福鎮常住人口接近三千,是縣裡數一數二的大鎮,鎮中心有一橫一豎兩條呈十字形的主乾道,從中間斷開稱為東南西北四街,街上開著各色店鋪,路旁還有不少擺攤做生意的人。
孟圓菱家的豆腐坊在西街最儘頭,外麵是賣做好的豆腐的鋪子,裡麵小院裡擺著一個巨大的石磨,一隻眼睛蒙著黑布的騾子拉著磨一圈圈轉著,石磨側口源源不斷地滾出豆漿。
孟圓菱在鋪子裡幫忙賣豆腐,眼睛時不時往鋪子外麵看,一看見秋華年,立即丟下手裡切豆腐的木刀迎了出來。
“華哥兒你可算來了,快給我看看糖!”
“你倒是信我。”秋華年噗嗤笑道,“就不怕我沒做出來?”
孟圓菱不笨,拉著秋華年的胳膊道,“你真沒做出來,今天就不會來了,快彆賣關子了,讓我看看。”
“我昨天回家說我在杜家村認了一個能用高粱做糖的朋友,他們都不信笑話我呢!”
孟圓菱拉著秋華年走進收拾得乾淨整齊的豆腐坊,整個清福鎮隻有這麼一家豆腐坊,開了幾十年口碑良好,除了鎮上的人,附近幾個村子的人買豆腐也都從這裡買。
中午時分,鋪子裡站著五六個等著買豆腐的人,這些人都是熟客,算是看著孟圓菱長大的,聽見孟圓菱的話後紛紛看向他們。
見孟圓菱拉著一個年歲不大容貌清麗的小哥兒後,幾人都笑了起來。
“菱哥兒,怪不得他們笑你,高粱做糖的事兒也就你們小孩會信了。”
孟圓菱不服氣地鼓了鼓腮幫子,“我不是小孩了!如果是真的,你們一人買一個糖怎麼樣?”
有閒錢買豆腐的人都不差幾文錢,他們本就是沒有惡意逗孟圓菱玩的,想到麥芽糖一棍三文錢,這個高粱做的糖真的有也貴不到哪裡去,都答應下來。
“好好好,你讓你朋友把糖拿出來,我們就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