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越國的群臣有些懵逼,有些不情願,但他們很多人還是識時務的,當即跪下來叩頭。
李辰坐在王座上,靜觀大群的官員叩拜,內心的野心就如雨後的春筍般瘋狂生長。
這感覺,實在太美妙了啊。
現在還隻是坐在王位上,接受附庸國群臣的行禮,如果有一天,登上大雍崇政殿的皇位,那該是何等的情形,何等的愜意和滿足?
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豈甘心居於人下?!
這勃勃的雄心,也是身為男兒在世間的最大誘惑,誰又能抵擋得住?!
良久,李辰才收拾了情緒,道:“免禮!”
然後,李辰開始布置圍剿雲破霆的行動。
寧武關落入徐去病的手中,雲破霆及其所部,如同被關門打狗,已經走投無路了。但李辰不會叫自己的巫郡軍賣力,命令鹿世勳、駱泰來等人去做就行了。
而此時。
退兵數十裡剛安營紮寨的雲破霆,也收到了寧武關丟失的消息。
聽到了此事,雲破霆完全不敢相信。哪裡的雍軍突然跑到寧武關?怎麼可能啊!
雲破霆急忙反複地確認,確認無誤後,他手腳冰冷,全身樹葉般抖個不停。
本來想立下滅國之功,這下好了,功勞沒了,自己反而陷入了絕境,眼看逃都沒地方逃。
“殿下,大事不好,越國大軍殺了過來。”
這時,手下將領慌忙地進帳,拜倒叫道。
雲破霆臉色陰沉的可怕,咬牙道:“傳令,立即向北麵退兵!往寧武關進發!本王必奪回寧武關,隻要寧武關到手,我安南大軍還有機會,還可以再次直逼入關,卷土重來。”
於是,雲破霆部風卷殘雲一般,迅速地往北逃竄。
隻兩天,雲破霆兵臨寧武關下。
徐去病早就派探馬盯著,知道雲破霆會回來的,也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雲破霆二話不說,大軍立刻強攻寧武關,但很可惜,他的對手是徐去病和巫郡軍。
他沒有地利,也沒有兵械弓弩上的優勢,隻靠著堆人,就想攻下寧武關,那怎麼可能!
徐去病親自指揮,打的雲破霆感到了絕望。
這時,鹿世勳、駱泰來也率領越國的兵馬,趕了過來。
大雍和越國前後包抄,將雲破霆部包成了餃子,這種情況下,雲破霆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最後落了個被活捉的下場。
到了此刻,越國的亡國危機徹底煙消雲散。
……
越王派趙宇帶領了使團,一路急奔,來到大雍京城,遞交了歸順的國書。
雍皇得知消息,大喜過望。
他根本沒有這個心理準備啊,才給壽王增兵了幾個月,現在越國居然就俯首稱臣了。
雍皇立刻在崇政殿議事,命文武百官全體到場,接見趙宇。
趙宇進入大殿,三步一拜,九步一叩,然後代表越王,呈遞上了歸順的國書,誓言願為大雍的附屬,年年按時地朝貢。
雍皇龍顏大悅,立刻給越王了很多的賞賜。
散了朝會後,雍皇回到禦書房,還忍不住地誇讚:“真是想不到啊,壽王年輕了些,可領兵打仗的本事倒很厲害,幾個月間,能徹底收服了越王,不錯。”
聽到雍皇的誇獎,二皇子頓時不爽了,說道:“父皇,越國肯臣服,主要還是因為對大雍天朝有懼怕之心,它一個彈丸之國,見識到大雍的軍馬,立刻就沒了膽量了。”
雍皇瞅二皇子一眼,道:“壽王始終有大功,必須要賞。至於怎麼賞,朕要仔細地想想。”
聽到這話,二皇子趕緊作起了妖:“父皇,越國眼下已經臣服,那先前派出的三萬兵,是不是也該調回來了?”
“皇上,萬萬不可啊!”兵部尚書賀蘭亮一聽,連忙勸阻。
雍皇看向賀蘭亮,問:“愛卿你有何見解?”
賀蘭亮道:“回稟皇上,如今越國臣服,當精心籌劃一下兵力的布置。臣查過了越國的地形,從越國的西北麵出寧武關,可直入安南國的腹地,距安南國京都僅有八百多裡。也因此,安南國一見到大雍對越出兵,就不顧一切地參與進來,怕的就是越國一旦歸順大雍,對他們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聽到這話,雍皇眼睛中冒出精光。
安南國是大雍的強敵,雍皇一直就有滅掉安南國,開疆拓土的宏願,現在聽到賀蘭亮的解釋,知道越國的西北方,是進入安南國腹地的最好突破口。有一舉拿下帝國皇都的可能。
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消息了!
雍皇問道:“謝愛卿,你所說不會有誤?”
“皇上,臣絕不敢欺君!臣建議,那三萬兵馬當駐守越國,用處極大。而且,目前也不好派出太多的兵馬,以免安南國成了驚弓之鳥,做出瘋狂的舉動來。越國既然已歸順大雍,咱們有的是時間慢慢地籌備,不需急在片刻。”賀蘭亮又道。
雍皇聽後,點點頭笑道:“謝愛卿說的極是,派去的三萬軍就留在越國吧,發出旨意,就說是幫越國抵擋外敵了。”
“遵旨。”賀蘭亮躬身道。
二皇子見狀,氣得直咬牙,但也不敢再多說什麼。
忽然。
雍皇收斂了笑意,沉聲道:“朕剛得到了一封密報,鎮守燕都的長興侯,竟然和契丹有所來往。燕都是我大雍北麵的第一大城,長興侯身為大雍軍侯之一,手握重兵。如果當真與契丹有勾結,將是大雍的一場災禍!”
話音一落,禦書房內驟然安靜。
二皇子眼角抽了抽,忍不住嘴邊露出了微不可察的笑意,然後,做出氣憤的樣子道:“父皇,長興侯深受朝廷的重用,卻和契丹勾結,辜負了聖恩,真是不可原諒,兒臣建議,一定要徹查,不可放過!”
賀蘭亮卻坐定了一般,不吭聲。
他當然知道,皇帝這是在肅清朝堂,如長興侯這樣,手握兵權的開國攻臣,都要敲打整治。那後麵,他這個兵部尚書能不能躲得掉,也不好說。
所以,他還是不要落井下石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