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陳勝大澤鄉傳奇 > 二、墨家陽城大殉義

二、墨家陽城大殉義(1 / 1)

推荐阅读:

北鬥劍為什麼負有如此盛名?北鬥劍為什麼名叫北鬥?一切還得從它的鑄造者秦獻公與墨家弟子相裡勤說起。

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的第四年,發生了一件對於墨家,甚至對於戰國七雄都有一定影響的大事:墨翟的徒弟,也是墨家首任钜子孟勝率領其弟子一百八十三人集體死於楚國陽城君之難,墨家險遭團滅。

事件的緣由是,一手創建“魏武卒”並積極倡導變法的一代名將吳起受魏王猜忌,投奔楚國。楚悼王愛惜吳起之才任命其為令尹,在楚國大力開始變法,楚國迅速強大。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雖然富強了楚國但卻傷害了公紳貴族利益,楚悼王去世後,吳起一時成為眾矢之的,公紳貴族們都想除之而後快。

墨翟的徒弟、墨家首任钜子,名叫許犯,字孟勝。

墨翟剛剛創立墨家之初,墨家的名頭並不算響亮,和農家、道家、名家、儒家、陰陽家相比,墨家隻能算是後來者。此時的農家和道家已經創立一百多年,名家、儒家和兵家也已經創立了接近百年,陰陽家也已經從道家脫離,自成一派。諸子各個門派著書立言,廣招門徒,紛紛擴大自己的影響。

墨家的這位首任钜子孟勝,在墨子去世後,也希望以墨家的思想影響戰國諸雄,成為當時的顯學。孟勝為了光大墨家,與特彆認可墨家思想的楚國陽城君一見如故,互相欣賞。在陽城君的力邀之下,孟勝將墨家總部及核心人員遷住於楚國陽城。

那一天,陽城君告訴孟勝,他要去密謀乾一件大事,希望孟勝能夠守護其領地。

陽城君將一個叫璜的玉器分成兩半當做符,將一半交給孟勝並吩咐他“符合聽之”。意思是隻有兩個半符湊成了一對才代表陽城君有新的命令,否則你隻須誓死捍衛陽城的安全就行。

孟勝並不知道陽城君所密謀的大事就是利用楚悼王之死與其他貴族合謀誅殺吳起。盛情難卻,钜子孟勝答應率領一百八十二名墨家弟子為其守城,並向這位知心朋友保證,隻要墨家弟子在,就保證陽城不會有任何閃失。

夜色如墨,楚悼王的靈堂,燭火搖曳,映照出一片肅穆而壓抑的氛圍。四周掛滿了白幡,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與未散的哀愁,然而,這份寧靜之下,卻暗流湧動,危機四伏。

正當眾人沉浸在對先王逝世的哀悼之中時,一陣急促而沉重的腳步聲打破了靈堂的沉寂。公紳貴族們,平日裡衣冠楚楚、溫文爾雅的麵孔,此刻卻換上了冷酷殘忍的表情,他們手持兵刃,眼神中閃爍著不容置疑的決絕,仿佛一群被仇恨驅使的野獸,悄無聲息地包圍了靈堂的中心——那位領導楚國變法的棟梁,吳起。

吳起,這位智勇雙全的名將,目光如炬,穿透了四周的陰霾。他深知,今日之局,已是避無可避,生死一線,唯有同歸於儘。於是,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猛然間,他身形一展,如同獵豹捕食般迅捷,撲向了楚悼王的遺體,緊緊地將自己與先王的身軀貼合在一起,聲嘶力竭地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

這一聲呼喊,如同驚雷劃破夜空,震得在場的每一個人心頭一顫。然而,公紳貴族們並未因此動搖,他們的眼中隻有對權力的渴望和對吳起深深的仇恨。他們相互對視一眼,無需多言,便已達成默契。刹那間,箭如雨下,劃破空氣,帶著刺耳的呼嘯聲,直逼吳起而來。

吳起的心中充滿了不甘與憤怒,但他也明白,自己的命運已然注定。他閉上眼睛,任由那些冰冷的箭矢穿透他的身體,每一箭都像是重錘敲擊在他的心上,卻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的鮮血,與楚悼王的遺體融為一體,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悲壯而忠誠的故事。

靈堂內,一時之間,隻餘下箭矢落地的聲音和吳起逐漸微弱卻堅定的喘息。公紳貴族們看著這一幕,心中也不免生出幾分寒意和惶恐。

最後不僅吳起被射成了刺蝟,而且不少箭也射中楚悼王的遺體。根據楚國法律,毀壞王屍是大罪。

楚國太子繼任,為楚肅王,其根據法律規定,“厲兵於王室者誅滅三族,收回封地”,結果共有七十多個家族被牽連。

陽城君也是其中一個參與射殺吳起的大臣,楚肅王下令派軍隊收回陽城君的封地,陽城君聞知消息後連夜逃亡國外,負責守衛陽城安全的孟勝當然無法得到陽城君的另外那一半“符令”。

楚王五萬精兵即將第二日攻城。楚軍將領深知墨家子弟守城術與機關術之厲害,不用想,在墨家的領導之下,陽城早已布下了堅不可摧的防禦之網,強行攻城,城會攻克,但楚軍也將傷亡殆儘。

楚軍將領立於城下,緩緩開口,聲音雖輕,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吾聞墨家弟子,皆以天下蒼生為念,今本將願以仁心換取和平。若城內墨家弟子願舍身成仁,全城十萬百姓,可免刀兵之災。”

此言一出,四周空氣似乎凝固,唯有風,輕輕拂過戰場的每一寸角落,帶著幾分悲涼,幾分無奈。楚將的話語,如同寒夜中劃過的一道流星,極其耀眼,既是對墨家的試探,也是對人性極限的拷問。

墨家陣中,靜默無聲,唯有心照不宣的沉重在每個人心中蔓延。他們深知,一旦應允,便是以自身血肉之軀,鑄就守護蒼生的最後防線;而拒絕,則意味著一場血雨腥風,無辜百姓將卷入無儘的災難之中。

看著城外黑壓壓的一大片楚王精兵營帳,最後一晚,孟勝召集墨家左右護法和墨家木工門、冶金門、化學門、天文門、信息門、邏輯門、神鬼門、八卦門等八大門派的掌門人共十一人聚首商議何去何從:楚軍決一死戰,還是棄城而走,或者是依從楚將要求全體自儘,舍身成仁。

夜幕低垂,墨家府邸內燭火昏暗,映照出一室的凝重和緊張。意見如鋒利的雙刃劍,在空氣中交織碰撞,分為兩大陣營——一方是以任右護法之尊的大弟子徐弱為首,他眼神堅毅,聲音沉穩,力陳棄城而逃,欲以退為進,保存墨家基業之精髓。因為此地一百八十三人全是墨家的核心精英,全部犧牲將可能“絕墨者於世”;另一方,則是左護法二弟子黃衛,他身披墨色長袍,眼神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誓要以血肉之軀捍衛陽城,踐行墨家“兼愛非攻,赴湯蹈火”的至高理想。

在這兩股力量的對峙下,其餘八大掌門或蹙眉沉思,或低聲交流,有的被徐弱的理智所打動,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有的則被黃衛的忠誠與勇氣深深感染,誓要與陽城共存亡。然而,無論心中如何波濤洶湧,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收斂了爭執,將所有的目光聚焦於廳堂中央,那裡,钜子孟勝靜坐如鬆,麵容平靜,仿佛一切儘在掌握。

孟勝,這位墨家的精神領袖,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牽動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弦。他緩緩起身,衣袂隨風輕揚,如同從古老墨卷中走出的智者,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與慈悲。他環視四周,那雙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處的秘密與渴望。

孟勝的目光深邃如夜空,語氣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決絕,從墨家的精神高地俯瞰著這片即將卷入風暴的土地,他緩緩說道:“諸位同袍,若吾等此番苟且偷生,非但無法守護墨家百年來之榮耀與信仰,更將招致無法挽回之恥辱。試想,若世間有誌於尋求嚴苛師長之學子,不再仰望墨者身影;若渴望結交賢良益友之誌士,不再將墨家視為心靈港灣;若為國家尋覓忠臣良將之君王,亦不再向墨門敞開大門——那麼,墨家,這個曾以‘兼愛非攻’照亮時代暗角之學派,豈不將淪為天下笑柄?其精神之光,亦將黯淡下去,消逝於曆史塵埃之中。”

他的話語,如同鋒利的劍刃,劃破了空氣中彌漫的猶豫與恐懼,直擊人心最深處的信念與堅持。孟勝深知,此次凶險萬分,一招不慎都可能讓初創的墨家踏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但正是這份對墨家理念的堅守,讓他和同伴們的目光更加堅定。

接著孟勝話鋒一轉,聲音中多了幾分悲壯與豪邁,他繼續說道:“設若今日以身殉道,則是雖死猶榮,不僅未損墨家道義,而且城內十萬百姓性命可保。墨家之精神,將如薪火相傳,永不熄滅。今日之犧牲,亦將成為黑夜之燈塔,照亮後來者前行之道路。墨者之義,則不僅僅為一個學派之信仰,亦將成為所有信守承諾、追求正義、渴望和平之人心中永不熄滅之火焰,永世流傳。”

四周,墨家弟子們的眼神逐漸變得明亮而熾熱,他們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在那片由犧牲與信念鑄就的土地上,墨家的旗幟依舊高高飄揚,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奮鬥不息。

聽了钜子的說法,右護法徐弱馬上表示,钜子說得對,支持為陽城殉義。

於是,他們不再猶豫,不再退縮,麵對即將到來的風暴,他們選擇了迎難而上,準備用血肉之軀,書寫墨家曆史上最為壯烈的一頁。那一刻,天地間仿佛回響著墨家先賢的諄諄教誨,以及他們對後世無儘的期許與寄托。

既然钜子準備率眾為陽城殉義,墨家钜子繼承人問題同時也擺上議程。

選誰為钜子繼承人?經左右護法和八大掌門提議,繼承人最後落在宋國的田襄子和秦國的相裡勤兩個人身上。

墨家除了孟勝率領駐守陽城的這批核心人物比較有名之外,宋國的田襄子以闡述墨子的言論著稱。他著有兩冊著作,一冊是《墨子言解》,對墨翟的言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另一冊是《墨儒相權》,通過比較墨家與儒家的理論,再一次論述了墨家的核心思想,並批判儒家的假仁假義,因此他也被稱為墨家的“言派”。

相裡勤,出生於秦國,但長期居住於魏國。他的著作隻有一冊《守城治國精要》,裡麵不僅詳解了守城的精要,而且詳細闡述了墨家治國的理念。他是一位墨家的實乾家,被稱為墨家的“行派”。他不僅自己設計守城器械,而且在齊國攻打韓國的時候,他帶領一批跟隨者趕到韓國,幫助韓國守住了其重要的城池平陽。儘管如此,韓王最後考慮到他不是韓國人,並沒有打算重用他,而是獎賞了相裡勤五百金。相裡勤分文未取,率墨家弟子回到魏國居住。

這一次隻有右護法徐弱、冶金門掌門和木工門掌門三人支持相裡勤,而左護法和其他掌門,以及钜子孟勝都認為田襄子是更適合人選。

他們認為墨家思想儘管也需要有大量實際行動去證實,去表達,但作為墨家核心人物的钜子,他必須更是一位思想家,用思想去影響更多的墨者,去影響社會。作為墨家這艘思想巨輪的領航者——钜子,他不僅是行動的巨人,更是思想的智者,其肩上承載的,是引領墨者前行、以智慧之光穿透迷霧、照亮社會變革之路的重任。

最後孟勝當場決定將钜子之位傳於宋國的田襄子,並派兩名忠誠且機智的墨者,攜帶密信,星夜兼程,前往宋國尋找田襄子,希望田襄子把墨家發揚光大。

之後,右護法徐弱第一個自儘,支持為陽城殉義。

看見傳信的兩名墨者的身影,在月光下拉長,並慢慢消失,孟勝隨後也自刎而亡。其他墨者全部跟隨钜子孟勝自儘。傳令的兩個墨者轉告田襄子繼任钜子後,馬上就辭行欲折返楚國陽城赴死,田襄子以剛接任的钜子身份命令兩人留下,但兩名墨者卻表示,自己有先信在前,恕難從命,隨後回到陽城君封地自殺。

钜子孟勝等一百八十三名墨者在陽城君封地集體殉難,震驚七國。一時間,墨者之信,成為當時世上“信”的代名詞。當時世間流傳,“墨信百金”,能得一個墨者之諾,勝得百金。

陽城君事件,钜子孟勝和钜子的直傳弟子全部犧牲,墨家的核心人物基本損失殆儘。墨家一時沒有權威人物有如此威望籠絡下麵這批有財產、有頭腦、有思想、有技藝的墨者。於是各批墨者紛紛回國創業,從此墨家分為三派:

一派相夫氏之墨,以齊國墨者相夫氏為代表,後稱齊墨。因為嵇下學宮和諸子百家中的重要人物都彙集齊國,齊國的思想和文化最為開放。齊墨也因此在思想上對《墨子》學說闡述得最全麵、最完整,一度被認為是墨家思想的最核心代表。

第二派相裡氏之墨,以秦國墨者相裡勤為代表,後稱秦墨。參與秦國國政的秦墨,更多地把關注點投注在墨家理念的實際應用上,因此更關注秦國的製度改革和民生訴求。秦墨也充分發揚了墨家的機關術、城防術、兵器製造工藝等強項,被當時的世人認為是與國家政治離得最近的墨家。

第三派為鄧陵氏之墨,以楚國墨者鄧陵氏為代表,後稱楚墨。鄧陵氏是楚惠王的兒子,因為封地在鄧陵,所以被稱為鄧陵氏,其身份是王子,所以其整理的墨家學說也最偏離墨家本意。後因鄧陵氏長期得不到楚王重用,繼而轉向民間的社會公平與正義,楚國人因此練武成風,遊俠之風大盛。

話說多年流亡魏國,飽受欺淩與苦痛的秦獻公,回國即位後一直臥薪嘗膽,奮發圖強。這一年,因為深受孟勝等墨者集體殉義的感召,主動邀請墨者相裡勤入秦變法。

相裡勤正愁一身才華無法施展,與秦獻公一拍即合,率領一批墨者進入秦國政壇,著手變法。秦獻公非常欣賞相裡勤等墨者之才,自始至終給予相裡勤充分的信任,並加封相裡勤為大良造,以國師待遇對之。

權力因才華而尊貴,才華因權力而放光,相裡勤等墨者的才華在秦國的變法之中開始變得熠熠生輝。相裡勤製訂法律,推動變革,率領全體墨者以身作則,成為秦國官府和軍隊中的全能人才以及嚴格紀律的執行者和捍衛者。

在相裡勤等墨者的建議和推動下,秦獻公對內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首先是廢除人殉製度,取而代之的是用木製或陶製的偶人殉葬。對奴隸製度進行變革,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削弱奴隸製度。此舉改善了秦國勞動力無謂的損失,對內重振了秦國國君威望,爭取了民心,對外樹立了秦國的新形象。

其次是把都城從雍城遷到櫟陽。雍城是秦國的舊都,是奴隸主集團即保守勢力的中心,櫟陽是地主集團即新興勢力的中心。因為遷都,國內兩大對立集團分居東、西,矛盾得到緩和,為變革創造了穩定的環境。同時,櫟陽是交通要道,商業發達,經濟富庶,人力與物力資源充沛,石川河流經都城北部和東部,助益於航運及其物資、人力的集結和運輸,便於及時調動全國的力量支援前線。

再次是建立商市。包括製定交易原則、規範度量衡、劃定市場位置、明確交易時間等一係列內容,稱為“初行為市”。其目的是維護市場秩序,發展和管理工商業,在流通領域征收營業稅,從而增加財政收入。“初行為市”,在法律層麵正式承認了商人具有自由民的獨立地位,允許商品自由交易,促進了商業關係和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

再是重新編製戶籍。按照軍隊編製,以“伍”為基本單位,將民戶加以區分,各自編戶,並載入戶籍冊,稱為“戶籍相伍”。這種戶籍製度是一種軍政合一、寓兵於農的製度。平時,同伍之人相互監督,便於治安、征收賦役;戰時,“伍”又是軍事單位,便於征兵作戰。秦獻公通過編製戶籍,牢牢地控製了每戶居民,能廣泛調動和利用全國人力資源,為之後商鞅實行耕戰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

再是通過推廣縣製等措施對行政製度進行改革。秦獻公集中地設了數縣,先後把蒲、藍田、善明氏改建為縣,然後又在櫟陽設縣。秦獻公在首都也設置縣這一級軍政合一的組織。這一方麵表明當時的首都櫟陽處於軍事爭奪的要衝,地方行政組織也必須適應戰爭的需要;同時也為秦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縣製,以及始皇帝統一以後改為郡縣製作了充分準備。

尤其在兵器製造方麵,有相裡勤等墨者技師們相助的秦國有如神助,鍛造技藝突飛猛進。

在墨者的精巧技藝下,秦國擁有了射程能夠達到六百米的秦弩。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

因不需要在拉弦時同時瞄準,所以對士兵的技能要求比較低,雖然裝填時間比普通弓長一些,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而且命中率更高。強弩的射程可達六百米,床弩的射程更達一千多米。這是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弩。

為與秦弩搭配,秦國還設計出了三棱弩弓箭頭。這種箭頭取消了翼麵,使射擊更加精準。箭頭的三個棱脊的長度、三個弧麵幾乎完全相同,使箭具有高度穩定性和強大的穿透力。

同時,秦國還設計出了比山東六國更長、更鋒利、更堅韌的青銅長劍。

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5厘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隻在50~65厘米。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在格鬥中顯然占據優勢。對於古代的劍,有著“一寸長,一寸強”的說法,特彆是在戰場上,長劍更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墨家的到來,讓秦國開始了脫胎換骨似的變化,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從一個邊陲小國逐漸在各諸侯國之間嶄露頭角。

秦獻公第一次感覺到了墨家的力量,對墨家尊重有加,依靠墨家全力推動秦國的迅速發展,軍事上更是唯墨家是從。

他甚至規定,秦國所有城防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守”必須都從墨者中甄選。另外規定,秦製城防最高長官“守”之下,還必須由墨者充任“亭尉”。由亭尉掌旗幟,各種城防士卒,包括童子及女子,都依照“青、赤、黃、白、黑”五色旗幟各守崗位。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