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吉很喜歡朱胡區,尤其是這裡的海灘。
他不介意整個下午都坐在日沙酒店的泳池邊消磨時間,何況伏特加和雞肉三明治無需他自個兒掏錢。
他倒並非蹭吃蹭喝,拉吉靠販賣他人的故事償還酒資飯錢,還大大有餘。
正如他的好友希夫庫爾馬形容的,拉吉是“打拚者的上帝”。
《銀幕》雜誌專欄作家的身份,給了他在寶萊塢通行無阻的權力。
他是兩個世界之間的信差,是連通上流和下等孟買的導管。
光以外貌評判,拉吉非但算不上氣宇軒昂,且顯得粗鄙和猥瑣。
他留著絡腮胡,從不認真扣好襯衣紐扣,像個邋遢的走私犯不說,一副鬥雞眼也很不討人喜歡。
他看著你時,你卻不知他在看哪裡。
但拉吉的文筆一流,所謂人不可貌相,他的專欄文章竟好似一篇篇講道,充滿神聖的使命感和高尚的道德觀。
希夫庫爾馬帶著羅恩他們找到他時,拉吉正和服務生聊的熱火朝天。
“拉吉,你又在騙彆人的故事。”希夫坐過去,不客氣的為自己倒了一杯酒。
“怎麼能說是騙呢?”拉吉指著剛剛離開的服務生,“那人有一肚子的故事,隨時等著向人傾訴。”
“那你聽到了什麼?”
“一個追夢者的失敗宣言,但和他境遇相仿的人,在孟買又何止千百。”
“你話多的都快能寫一篇報道了,給你介紹兩個朋友。”
希夫想要介紹羅恩和瑪麗,但拉吉卻主動站起來打招呼。
“蘇爾醫生,久聞大名。瑪麗小姐,寶萊塢第一家外國人經紀公司。”
“你好。”羅恩和瑪麗分彆與他握手。
幾人坐下,在征得羅恩的同意後,希夫把劇本遞給拉吉。
“你看看這個。”
“噢,宗教片。”
拉吉對低成本電影以及拍攝電影的首陀羅和賤民階層了如指掌,翻開他手邊的《銀幕》雜誌,低成本電影的宣傳彩頁隨處可見。
是的,通常拍成人電影的,都是賤民階層。宗教片稍微好一點,但拉吉依舊吃驚羅恩會投身這門事業。
“劇本沒問題,北印和中印地區的人會喜歡,在那裡這種片子往往比大片更賣座。
不過蘇爾先生,以您的身份,完全可以去投資那些大片。”
“我剛剛入行,”羅恩聳聳肩,“而且低成本電影控製起來更方便。”
拉吉了然,這一點確實。投資大片的話,羅恩隻能算是個參股者,對電影拍攝沒有任何決策權。
但真實的情況是羅恩沒那麼多錢糟蹋,瑪麗她們早就研究過了。
在寶萊塢拍攝一部大片,最低四千萬盧比起步,超級大片甚至超過一億盧比。
中等成本電影的投資規模也在三千萬左右,低於一千萬盧比,都算低成本電影。
羅恩哪來那麼多錢去投資大片,不掏個一兩千萬盧比,都上不了桌。
“你們有多少預算?”拉吉問。
“三百萬盧比。”
“拍攝地點呢?”
“北方邦。”
“如果是這樣的話,勉強夠了。”拉吉經驗豐富,他已經在腦子裡計算了一遍開銷。
“所以關於男主演,您有什麼推薦?”希夫語氣帶著尊敬。
他和拉吉的關係很複雜,後者是他的伯樂,稱得上是亦師亦友。
希夫最開始也是一個來孟買的打拚者,是拉吉資助他上了大學。
畢業後希夫先是做製片助理,隨即入了導演一行。
“寶萊塢最不缺的就是男主演,不管什麼價位,都有成百上千人在等著。”拉吉和無數寶萊塢的打拚者打過交道。
“我們的預算有限,所以”羅恩故作為難。
“放心,片酬不會超過一拉克。”拉吉保證道。
就像希夫說的,他是打拚者的保護傘。
所謂打拚者,就是想在寶萊塢闖出名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之人。
尤其是女性打拚者,一百個來孟買闖蕩的女演員中,真能走運的不超過十個。
試鏡的地點就在他們身後的日沙酒店,阿裡卻更喜歡叫它“自殺酒店”。
因為不時有女演員禁不住又一次落選的打擊,在酒店房間尋了短見。
如羅恩上次和昌德拉他們吃飯時,百般討好近乎諂媚的莉塔和吉塔,已經是十足十的幸運兒。
在這些成千上百的寶萊塢打拚者中,有些人跑過龍套,有些人演過配角。
想找一個經驗、才貌尚可的男主角,並不難,拉吉隨口就能報出五六個名字。
“我後麵會讓他們去你們那兒試鏡,”拉吉示意幾人不必擔心,“重要的是電影完成後的發行。”
“我準備請拉爾導演介紹一些發行商。”羅恩答道。
“那當然最好,不過你對低成本電影彆太樂觀。”
“怎麼說?”他問。
“審查是一個問題,那些大戲院不能上映的話,發行商不會接手。”
“實在不行就分地區發行,那些審查嚴格的邦,直接賣一次性發行權。”
印度電影在國內共有五個發行區域,另有一個專門麵向所有海外市場。
這五個發行區大致按照地理位置區分,東西南北中,每個市場各不相同。
北印和中印講印度語,東印說孟加拉語和阿薩姆語,南印則是泰米爾語和泰盧固語,西印以馬拉地語為主。
羅恩他們拍的當然是印地語電影,主要市場在北印和中印地區,其他地方大可以賣掉一次性發行權。
連語言都不一樣,即使走票房分成路線,也沒多少收入。
“這個方法不錯,看來重點是在北印度那裡。”拉吉讚同。
“我就是北方邦人。”羅恩攤手。
“那就更沒問題了。”拉吉毫不懷疑他在當地的能力。
“電影製作後的宣傳還要麻煩您。”羅恩看了眼他手邊的《銀幕》雜誌。
拉吉笑了,“到時候我親自主筆。”
“那真是太謝謝了。”羅恩和瑪麗都很高興。
來來回回隻一個星期,他們就敲定了劇本、導演、女主演,還有後麵的發行和宣傳方向。
男主演似乎也有了眉目,整部電影的籌備進度,快的驚人。
回到經紀公司後,他們叫來編劇拉維,又開始商量劇本細節。
故事非常俗套,它發生在農村,村裡的大戶人家有兩兄弟,弟弟的老婆刁蠻潑辣,哥哥的妻子賢良淑德,弟弟夢想著前往美國。
有一天,一個雲遊四方的僧人途經村莊,唱響了難近母禮讚,受到感染的村民都來敬拜女神,弟弟也在其中。
女神響應了他的禱告,立即有電報從美國總部發來,說職位正好有空缺。
品德高尚又心地善良的大嫂於是變賣了嫁妝,為這個兄弟和他的妻兒買好了赴美的機票。
多年後,一言一行早已變得西式的一家人從美國歸來,托運了一皮箱錢欲挽救哥哥在家鄉不景氣的生意。
但就像托運貴重物品必然會發生的那樣,他們的行李被航空公司弄丟了。晴天霹靂!
故事以此為開端,講述了男女主角依靠難近母顯靈,與邪惡勢力鬥爭的種種場景。
如果硬要用一個詞為劇本做概括,那就是扯淡。
什麼顯靈,什麼虔誠禱告,簡直荒唐。
把它放在其他國家,估計大家就當是神話奇譚,一笑了之。
但印度人就信這一套,他們真的相信難近母的存在。
因此故事既要拍的情節跌宕起伏,又要體現對神話人物的尊重和信仰。
不過嘛,拍電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賺錢。
“《禮讚難近母》這個名字太嚴肅了,不夠娛樂化。”羅恩提出意見。
“但我們拍的就是宗教片。”瑪麗有些疑慮。
“可以根據地區不同,也為電影定不同的名字。”希夫建議道。
“哇,不錯的主意。”羅恩眼睛一亮。
他差點忘了這是印度電影的又一個常規操作,因為語言不同,各邦文化習俗不同,同一部電影的譯名也不同。
幾人商量了一番後,最後決定為這部電影定三個名字。
在農村,它叫《禮讚難近母》。在孟買這樣的城市地區,它就變成了《外國婆婆本地妻》。
旁遮普邦這樣的錫克教地區,乾脆改成《天降神跡》。
這樣就接地氣多了,不同地區的觀眾,都能t到自己的點。
電影籌備除了這些,還有另外一大核心。
那就是音樂,彆看他們是一部低成本宗教片。
但歌舞什麼的,肯定要整上,不然誰看?
印度農村地區的人都是文盲,沒有歌舞熱熱鬨鬨一番他們會覺得虧本。
複雜的劇情他們可能看不懂,但歌舞一定能。
初步估計,羅恩的電影也要準備5首歌曲,3個歌舞片段。
這還得找專業人士來,靠他們幾個人的腦洞是萬萬行不通的。
羅恩準備再去叨擾老拉爾一番,瑪麗和希夫也會去邀請寶萊塢的其他音樂導演。
他們分頭行動,力爭在兩周內搞定這個問題。
時間已經進入六月,沉悶的雨季雲正在孟買上空醞釀。
滂沱大雨隨時會灑下,這座躁動的城市終於略微安靜了下去。
不過對羅恩來說,也不是沒有好消息。
蘇爾電器上一個月的回款,即將到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