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時代的交替之時,總會有所混亂,變成乘風而起之人的階梯。
原時空袁世凱40歲出頭已經主政山東,不久更是進位獲得直隸總督的位置,到山東更像刷資曆,走程序。
妥妥的太後一人之下,滿漢萬人之上,就是麵對清庭中央,也可以掰掰腕子,不斷架空,麵對袁世凱攜著改革變法的大義不斷侵腐權力,清廷中央居然不能為,還不了手,最後隻能掀桌子,一個政治勢力不對抗另一個作為政治勢力的對手,轉而針對一個個人,可想而知劣勢有多大。
袁世凱更是在1910年之後,逼迫清廷退位,進而大權獨攬,進總統之位,隨意安插手下去當省長。
民國前後,袁世凱這邊或者民黨一邊。
民國政府中央陸軍部成員。
陸軍次長是士官四期的蔣作賓;
副官長是士官五期的何成浚;
軍衡局局長是士官六期的仇亮;
軍務局局長是士官三期的張孝準;
軍械局局長是士官四期的翁之麟;
軍學局局長是士官四期的張承禮。
參謀部中,總務局局長是士官四期的覃師範;
第一局局長是士官四期的史久光;
第二局局長是士官五期的王孝縝;
第四局局長是士官六期的黃慕鬆;
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是士官四期的金永炎。
1912年1月26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央陸軍首批六個師建成,其中:
第1師師長是士官四期的高佐國;
第2師師長是士官一期的杜淮川;
第3師師長是士官三期的陳懋修;
第4師師長是士官六期的孫傑;
第5師師長是士官三期的劉之潔。
組成中央陸軍最初的六個師中,有五個師的師長是留日士官生。
(袁世凱有嫡係,有拉攏重用,也有架空的感覺)
像閻錫山這些出生日本陸軍士官的軍官,30歲不到30歲就開始複製袁世凱主政山東的路子,開始坐上一省大員的位置。
陝西都督張鳳翽——士官六期——30歲
山西都督閻錫山——士官六期——28歲
山西副都督溫壽泉——士官六期——30歲
江西都督(前)李烈鈞——士官六期——29歲
江西都督(後)歐陽武——士官六期——30歲
雲南都督蔡鍔——士官三期——29歲
浙…都督蔣尊簋——士官三期——29歲
貴州都督(前)楊藎城——士官七期——31歲
貴州都督(後)唐繼堯——士官六期——28歲
四川都督尹昌衡——士官六期——27歲
上海商團軍總司令李顯謨——士官六期——29歲
浙江民軍總司令周承菼——士官四期——28歲
福建國民軍司令官許崇智——士官三期——25歲。
有多少實權?或者作為武裝起義反抗政府,傳統地方起義軍領袖一樣的位置?
他們憑什麼呢?難道憑他們在日本陸士軍官學院,學到的管理10個百個士兵的本事嗎?
不,我認為他們憑借的是留洋的學曆,留洋的見識。日本畢竟是一個後發的工業國家。憑借他們的見識,對一個工業國家的了解見識來改造國家。
主政一方腳踏實地的改變國家,是期許。但其中有多少人能做得到?曆史告訴我們,也就閻錫山為代表少數有這個環境,慢慢做到了一些。把持著山西向工業化前進。
而剩下的也比較典型的,像蔣,關於工業國家發展學到了多少不知道,關於日本政閥,軍閥,財閥本就一體,互相勾結發展的模式倒是學了個十足。
後期自己當了軍閥,直接和江浙財閥一結合,玩日本的路子。
工業化他懂多少不知道,傳統的政治鬥爭他是玩明白了。
這個時空,張克作為極具眼光的人,可是一手被老師李鴻章30多歲就扶到了省長的位置。
比另一個時空的閻錫山他們也不不差什麼,隻會更強。
張克發起,李鴻章點頭,北洋執行的向關外移民的計劃,到現在實行4年。受連年不斷的戰爭影響,到現在移民250萬左右。(1903春天)
經過東北內戰,有心逐漸侵腐原八旗軍屯,本地農民收編大概100多萬,自己實際控製350萬民眾,占關外人口過半。
不管是新收編的本地農民,還是從關內來的移民。新收編的本地農民不穩定,不敢收稅太厲害,關內移民到關外沒有站穩腳跟。
都達不到標準的收繳一半田賦的水平。
他現在一年也就能收上200萬人口糧不到的農稅。按照一人口糧一年七兩銀子算,大概是1400萬兩。
但是4年以來,向關外移民花了多少錢?光是口糧一項,就用了大概300萬人一年的口糧(看時節有人吃一年,有人吃兩年)。2000多萬兩銀子,每年25的利錢。每年光息錢就要500萬兩銀子。
2萬正規軍隊,每個士兵每人每月三兩銀子。一個月是6萬兩。一年下來是70多萬兩。加上穩定地方,衛屯隊兵每月要罰1~2兩銀子。加上一些後勤消耗,每年光軍隊消耗要100萬兩銀子。
那2萬支步槍,是承了李鴻章的人情,北洋的人情,公家的帳,要慢慢自己做主了,這人情遲早得還。
光步槍就是40萬兩,加上彈藥什麼的,六七十萬兩,加軍隊後勤補給將近100萬兩,這都是往少了算的消耗。
過去兩年,光張克手下的部隊,最起碼消耗200萬兩。欠的200萬兩,加上自己現在每年要消耗100萬輛,是300萬兩。
移民不著急了,今年打算在7月份以前再移民70萬。
為了財政壓力考慮超過農業時節就不再移民,70萬移民消耗大概500萬兩銀子。
所以,去掉這些大項開支,那就是1400萬減去500萬的利息。
去掉300萬的軍隊開支,明年這部開支可以減到100萬。
再去掉移民花費,500萬兩。每年70萬的移民水平,那麼這500萬兩因此就不可能減少消耗。
向關內還利息用糧食抵債,靠近東北平原鐵路沿線的,剩餘的向新移民分發,調動,還要算損耗百分之15左右?農稅不少了,找屯田的農民乾活要送糧食,管飯,減稅。光是像關內征民役可不行,開了口子,下麵的官僚權力,集團未來的政治路線會出大問題。
最後能剩個寂寞,少量虧損,從唐山鐵廠盈利調撥一些,讓自己這個東北遼寧巡撫能把政府的框架維持住。
隨著時間向後推移,稅基的增大。田賦收繳的水平上來了。自己的財政才會慢慢好起來變的有能力做事。
現在想要做事,要麼就要借錢。借錢那20多的利息,實在是厲害。
要麼就要從唐山鐵廠那邊打算,從唐山鐵廠利潤那邊挪錢。
唐山鐵廠的這兩年收益很好,每年將近30的收益。那就是300萬兩。1000萬的本金,去掉每年18的利息,那就是一年180萬兩。
一年就100多萬兩的收益,去還本金早日還清?還是要挪走?
如果不急,說實話,儘快把本金還掉才是最好的選擇。聽說股東們看到鐵廠盈利這麼好,打算用息錢湊500萬兩後,繼續在石家莊開設新鐵廠,到時就是作為對手出現了,挖自己手下人,擋不住的。
從湊錢到訂購設備,調試,一套下來順利的話兩到三年時間。
盛宣懷的鐵路收益更是厲害,年受益超過30。手眼通天,能借到比較低的利息,百分之十五一年。
每年開發近300k的鐵路,每公裡大概萬兩銀子投資。每年投入300萬兩,收益90萬兩,利息45萬兩。
現在濟南到天津到錦州,再到四平方向的鐵路已經聯通,加上到天津向北京,石家莊方向修築的鐵路。
超過1000多公裡鐵路線,每年盈利大概300多萬兩銀子,去掉股東們的利息150萬。每年盈利150萬兩。盛宣懷盈利150萬兩,可不用像張克,負擔這樣大一個,省級彆的政府機器。
就鐵路總局多少人?手上的剩餘有多少?真是富可敵國啊!去掉各種交際,中央打點,剩下的再各種投資,利益捆綁,無愧於晚清第一大財神。
袁世凱本來手下有5萬軍隊,按比例派人到北部戰線做防禦,賣了個好,出了個整數,去了1萬人,守在北方戰線。
一萬人當一顆釘子,釘在吉林,製約八旗,也是留在東北的扣子。
自己把3萬人帶進關,到山東去做巡撫。帶著3萬戰場下來的強兵,直接把軍隊分兵進駐到每個縣城,把原來的八旗,還有綠營兵全部遣散
那真叫一個霸道,山東整個地方的行政,財政,兵權,一把抓。橫行無忌的姿態讓其他各地督撫真的是瞠目結舌而又暗暗羨慕。
山東 人口3800萬左右。張克通過濟南到天津鐵路,數年來移民近200萬,人口還有3600萬。
山東有土地同據統計12億畝。如果按照東北土地的肥沃程度來計算,一畝地生產100kg糧食。生產出來的糧食,足足夠6000萬人吃。但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
山東自古以來就是人口大省,但是有大山,黃河,開發日久,田地要輪耕。這個時代肥料不足,連續耕作會造成減產,還有天災的考量。
這兩年移民200多萬,還擁有3600萬人,已經饑餓程度下降不少了。
再往前,有不少原來無人生活的山區,都有不少吃不上的飯的,前去開荒。這些在大山裡開荒的人勉強能夠自己吃吧,但糧食要運出來,很明顯,不太現實。
所以山東的糧食生產總數可能能供應3800多萬人,但政府可以按比例收稅的,大概也就3000多萬人的土地。
清末的政府收入大概是八九千萬兩銀子。換算成口糧,也就是1200萬人一年的口糧,總人口4億人左右。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時的清朝,饑餓程度已經非常高了,去掉幾千萬饑餓人口,在偏遠山區種地,根本不會向政府提供多少稅收,還需要中央政府支持的地方。
能支持稅收的也大概也就3億多人。那麼也就符合先前所想,農業社會大概隻能產出百分之10的能量剩餘,那麼就是3000多萬人的口糧,非農人口總合,有離開土地的自由。
這3000多萬人的口糧剩餘,作為最下層,直占比最大,負責對接土地的大地主、小地主、富農,他們要拿走13。
作為政府收稅的機關,比如像管鹽稅的管,厘金的,關稅的,收田稅的幫辦衙役,政府官員,地方駐軍,他們也要消耗13。
再能有個13會上交到中央財政,社會收入大概是這麼個情況。
袁世凱主政山東,直接派軍隊強力接管,中央已經半廢了。
那麼去掉他沒有能力直接接管的部分,地主必然要拿走的13。還有23,大概就是200萬人的口糧,價值1400萬兩左右。自己的態度如此張狂,肯定要多少拿個錢給中央糊弄一下不是?把中央的七百萬兩全部吞掉不行,但拿走一半也是差不多的吧?
自己的官僚機構也要好好的改革,拆掉一部分比如原來的軍隊,地方小衙門,讓自己的軍隊直接接管,也算個一半吧。
也就是說,袁世凱自己支持支配的收入大概有700萬兩,為他自己,他的軍隊,他的自己人,比如幕僚花銷上200萬兩。
他至少有可以支配的500萬兩的財政剩餘,純收入。
袁世凱主政山東之後,一方麵積極聯係青島的德國人,修青島到濟南的鐵路。
一方麵大肆改革,安排自己人來代替,山東原來的行政框架,把山東作為自己的私地來經營,根植地方。
一方麵大肆鼓勵地方有力人士,豪商鄉紳,參與在一起開辦洋務,生意,加深自己和地方掌控勢力的聯係。
外交,民政,兵權,財政,自身勢力,本土勢力的結合。這六個方向一下手,袁世凱的聲勢,在整個清朝都可以算得上是如日中天,前去投靠的人不知凡幾,開始有李鴻章的架勢了。
大家看原來清廷的政治布局。南方幾個總督轄地,山河交錯,互相牽製。
清廷自己牢牢掌握直隸。
山東、河南、山西隻有巡撫一級的官員,是小塊地,作為緩衝地帶。
背後靠著東北,蒙古,陝甘半邊江山。以此維持整個政權的穩定。
李鴻章沒了以後的政治格局是怎樣的呢?從濟南到四平的整個關內到關外的鐵路就像一個天平。
山東袁世凱是天平一個頭,吉林張克是一個頭,天津聶士誠,北京清朝中央是天平的中央基座。
在現在這個有鐵路,可以兩天時間就到京城,進而掌控中央的時代,構鑄了一個脆弱的平衡。
張克有自己的優勢,他拿到的是一張白紙,可以在白紙上勾畫新時代的樣子。
但袁世凱拿到的是一個傳統大省,底力十足。有本錢直接行動,開始作為,是他的優勢,但也必然受牽製。
但就目前來說,張克確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通過東北的情況也可以明顯的知道。這個國家現在麵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什麼?是資本的稀缺。
想要做事就要花錢,你憑什麼花彆人的錢?你要給彆人利息,但是一年20左右的利息,什麼樣的生意可以撐得住?
久而久之,其實還是放高利貸的人占大頭。
這些原本世代公卿,豪富的傳統貴族,站在幕後。
看出頭乾活的,打生打死,闖出一片天來,一個不慎就有家破人亡的風險。他們在藏在背後,穩穩的收著利息。那些所謂的牛逼哄哄的人物,包括袁世凱(原來的時空,軍隊等大量花錢,國內借不到,要借日本的錢,善後大借款,日本借給你,你還的起嗎?看看現在西方資本,擴張和收縮周期,對第三世界的控製,誰給他的勇氣?死後管它渾水滔天?赤裸裸的賣國行為),也不過是他們的提線木偶。
張塞是清末最出名的實業家,他的紡織廠,是他自己能完全做得了主的嗎?他有所有的決策,都會根據他辦廠時,去借貸的債主,受到影響(1920左右,一戰時期,國外生產不足,到生產恢複,市場波動。國內不是沒人看到危險,但掙錢啊!貪婪的投資者,加大投資擴產,最後生產過剩,全完蛋了)。
市場是有周期的,資本主義危急,生產過剩到需求不足的關係,大家都該有了解。
後麵聽說,遇到經濟危機周期,麵對經營不善,有的債主為了彌補損失,更是直接決定把廠子轉賣給了日本,挽回損失。
日本紡織業在同樣麵臨經濟危機的時候,債主們會給降低利息,減輕企業的壓力,會加大資金投入,確保企業渡過難關,會消滅一些廠子破產重組,趁著危急提高競爭力,占領市場份額。
國內呢?紡織業為例子,債主們降息了嗎?減輕企業的盈利壓力了嗎?加大資金投入了嗎?有那個大資金嗎?
此時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本的稀缺,因資本的稀缺讓資本變得非常昂貴。這些非常昂貴的資金控製了所有的行業,因為他們是追求回報的。
你把錢借出來,除非到最後,因不可抗力直接破產,一死了之。否則你隻要存活,就是資本的傀儡,放高利貸者的血奴。你能擺脫資本的壓榨控製嗎?
這些傳統的藍血貴族,憑借放貸,每年有超過10的收益。
這10的收益從何而來?西方現代化的工業技術生產方式,對傳統小農作坊式的生產方式進行降維打擊,奪取市場,以此來獲得10的收益,那麼這段話背後的含義是什麼?
作為傳統的社會基層,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貧苦民眾,為了讓這個社會最富有的人們變得越來越富有,所以請大家,好好的死一死,讓出生存空間來。
西方的社會發展模式並不複雜,中國人經過10數年的研究後,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
日本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後,不也順利走上了西方發展模式嗎?但為什麼這個模式走不下去呢?
大家請關注一下時代背景,當西方開始走這條模式以後,是不是也有大量的傳統手工業,農民,作為傳統的社會基石,無法在新時代生存下去?這些人去哪裡了呢?一邊是死一死,一邊是出海外求生,向廣闊的殖民地進發。
而日本呢?日本這些失地農民,被張克碰到的,在到處乞討的農民,他們去哪裡?台灣?朝鮮?
日本隻是一個小國,它崛起的還比較早,還有地方可以擴張,舒緩它國內的社會壓力。
而中國呢?放眼四望,除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就是緊靠的新興列強。不適合開拓移民的荒涼地界。
國內的人,這些貧苦失地農民,失業工人,到哪裡去?難道真的能像開玩笑說的那樣,請安安靜靜的死一死嗎?
仁者仁心,由此才出現了不同的選擇方向。
有像蔣那樣就視而不見,安安靜靜就做自己的資產階級買辦的。
以為溝鄰為壑,管自己活不管彆人死活的。
也有像教員那樣努力的尋找救國出路的?
為什麼…的路線看起來最小眾?地貧民窮,每年所能出產的社會剩餘實在是太少了,這些社會生產剩餘還要變成軍隊物資,去和外麵的廣大地區統治者,派來的圍剿軍隊作鬥爭。
能有多少生產剩餘投入擴大再生產?提高生產力?雖然摸索最先進的組織模式、思想理念。但是卻沒辦法積攢出物質層麵的保障需求。
所以說,……早期行動,其實是確立思想,積累了經驗,純潔鍛煉了隊伍。
而革命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有沒有一筆天降橫財的物質財富做基本的保障需求。
所以我在前麵的章節中說,老大哥不管下麵怎麼做的,夠不夠大氣,地不地道,作為決策層怎麼考慮的。
但確實狠狠的推了中國革命一把,這個人情我們確實不應該忘了。
獲得了東北這塊意外之財,日本投降後的統治真空地區,用用黨內先進的理念,組織結構如此才能快速登上舞台,一決高下。
張之洞辦漢陽鐵廠死的時候,隻留下了一屋子書籍。張塞做實業也沒有落下多少好。
袁世凱更是逼得成了賣國賊。
蔣選擇了做買辦。
隻有真正有信仰的人,堅持了下去,等到了天時,找到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