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個時候,原本的曆史軌跡,已經完全消失不見。從張克回國。恰逢時機,說服李鴻章開設鋼鐵廠到現如今。
原本將要無所作為,沉浸在外交當中,影響力衰弱下去的李鴻章,借力鋼鐵廠和鐵路穩住了陣腳。
滿清中央皇權在變法內鬥中消耗,影響力下降。
經過東北一戰,現在的北洋集團在南方有李鴻章家族地方上的影響力。原來的湘軍、淮軍舊部地方關係。在北方又當權了30年,有大量的洋務派利益集團。手下張克,袁世凱,完全控製住了東北。已經毫無疑問成為了清朝的第一大實力集團。
而原來久居中央,握有東北的滿清中央皇權,失去抵禦外敵變法的大義,又失去控製東北地方的權利之後,隻剩下了空虛的中央權力。
完全變成了各地方的實力總督和包括北洋集團在內角力的平台。一個靠地方平衡存在的架子貨空殼中央。(參考日本地方實力派上洛)
隻要將來北洋集團,慢慢證明,麵對列強入侵,雖然我不是很行,但還是國內最強的哪個,慢慢通過變法,抵禦外敵的大義,逐漸的侵腐中央權利,然後以中央的權威一個個分化,掃平地方勢力就可以完成整個由下而上改朝換代的過程。
但就在這個時候1902年冬天,天津傳來消息,北洋的第一人物李鴻章要不行了。
如果李鴻章不行了,北洋將會再次分裂,那將來的局勢就又未可知了。
北洋現在是沒有明確的二號人物的,沒人可以順利接過李鴻章的權利,李鴻章是北洋所有派係權力的交彙地點。
現在手下最有錢的北方洋務是一派。軍隊裡最強大的是袁世凱。資格最老,最嫡係的有聶世誠。自己的家族在南方。看好的徒弟握有東北民政部分內戰果實的是張克。數十年在地方紮根的湘軍,淮軍舊部的關係網絡,那更是誰給利益跟誰的地方派。
而麵對已經撕破臉的滿清皇族中央勢力,肯定不甘心逐漸死去,定會想方設法下絆子。地方的實力總督,有沒有人有興趣取而代之的?
暗流湧動,不外如此。
明明整個東北的局勢才剛剛穩定下來,國內大勢剛剛有起色,但張克,袁世凱、徐世昌,地方實權人物,這些最頂尖的人物,一方麵拉攏最嫡係的手下,積極穩固自己的手下勢力。一方麵卻不約而同地或者親到,或者派幕僚彙集到了,天津和北京,來跑關係為自己尋找利益的蛋糕。
這裡我講講袁我對世凱這個人的理解。
看袁世凱,你看他的履曆,他的父輩祖輩都是地方草莽,野路子出身的,雖然從小讀書,但他對這些傳統的讀書出身的路子有多大認同感?對這些一步步科舉爬上去的人有多少敬重?
文人相輕,自己考不上,憑借家族,淮軍裡的長輩關係,出仕途不久,就在朝鮮當上了太上皇,和朝鮮國王,稱兄道弟。
皇帝這種東西,在他眼中根本就沒有神秘感。在原本的時空,他才可以毫不猶豫的出賣皇帝,傳統文人對皇帝的忠誠意識、忠君思想在他身上完全沒有體現。
原本時空中1910年,朝鮮更是在國際政治層麵完全被日本合並掉了。一個傳承數百年的國家,就這樣完全消亡了。
這次對王朝傳承的祛魅,讓他可以在後麵,麵對革命黨的時候,毫不猶豫地趕清廷下台。
他對於這個王朝也沒有多少尊敬的感覺。毫不猶豫當了清王朝的掘墓人,來進行自己的改朝換代,在手上消滅了近千年的科舉製度。
在這個時空,為什麼可以相信袁世凱?會力主在東北進行反八旗戰爭。全力的挑起大梁,而不擔心反叛?因為相信袁世凱是一個聰明人,他在政變之中,已經背叛了皇帝。背靠慈溪的中央存身,慈溪的清廷中央又在持續的衰落,如果隨著慈禧落幕,光緒上台,無論如何他都會被政敵配合皇權,打下台去。
到了那時,生死兩難。
麵對這樣的困境,有機會拚一把,找新大樹,他怎麼會不抓住呢?
所以作為北洋集團中,現在軍力最強的部分,必須要對袁世凱進行壓製。就要把光緒皇帝,重新搬出來。
袁世凱此時憑借龐大的軍力,北洋集團優勢,對於光緒的畏懼也會消逝。局麵已經不一樣了。
如果可以直接順勢推翻清廷,作為北洋第一大軍力,他毫無疑問可以順著這股力量再向上攀登。
在李鴻章故去之後的時代,登上權力巔峰的寶座,這絕對是他的最佳路線圖。
光緒上台,毫無疑問還是維新變法那一套,會逐漸的變成虛君製度,隨著滿清皇權對東北的失控,現在中央還有多少皇權派?這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把希望寄托在光緒皇帝身上。來祈求為國家完成變法的人,自然是有的。
在不斷在行動,開拓洋務新時代的北洋集團也是有人在期待的。
皇權派最後的餘光,就落在慈禧身上。慈禧會怎樣選擇呢?
皇權派的力量拋棄慈溪,然後把希望寄托在光緒身上?但寄托在光緒身上又如何呢?光緒的路線注定了會被架空。
在失去東北之後,隻會被更加容易,更加決絕的架空。由實權變為虛君,他們這些皇權的依附者哪裡有位置?新時代沒有他們的船票,隻能被動依附慈溪,或者接受局麵,依附光緒然後求平穩落地,前提是不被光緒清洗。
慈禧發動政變,乾掉了光緒的改革派之後,作為改革派出現的北洋集團在東北發動內戰,擊敗慈禧的傳統中央皇權之後。慈禧的想法已經不重要了,作為中央皇權丟失的罪人,她已經無力掌控局麵了,不過為自己殘延生命罷了。
光緒皇帝必將走向前台。要馬上推翻光緒皇帝?還是順水推舟以皇帝為核心,進行改革變法?平衡各方勢力,穩住局麵,徐徐圖之?
除了袁世凱這樣局勢對他不利,又有野心的人外,這無疑是符合大部分人想法的。有時候平衡和穩定對於當權者來說才是最好的。
而混亂會導致權力的不穩定,變成野心家的階梯,舊日當權派的末路。
北洋的勢力已經足夠龐大,在進而掌握中央,那是所有地方實力派,都不喜歡看到的。
在經過漫長的宮廷鬥爭之後。
李鴻章終於撐不住了,和北京協商讓南方的張之洞來主持中央。
清廷、慈溪,光緒和北洋洋務派都可以接受,妥協。地方派也比較安心。
對李鴻章來說能平衡袁世凱的勢力膨脹。也能給張克發育的時間,將來的事他就管不了了。
各方麵都過得去,家族已經立在了不敗之地。
袁世凱憑借龐大的關係,自身軍隊的拉攏價值,在北洋和清廷之中來回串聯。
光緒也從軟禁中出來了,康良維新派又開始回國,聚集到身邊,還有部分皇權派,光緒也在拉攏袁世凱,但袁世凱那麼乾的臣子不信會有好下場,不會相投。
慈禧還是在中央給他拉一把,為慈溪自己留條後路,以防光緒帝上台後的報複。
1903年春天,李鴻章去世,極儘哀榮,清廷,北洋,地方,洋人都是好評。
中央光緒帝回到台上,慈溪退個徹底。
張之洞主政中央直隸總督。
袁世凱成了山東巡撫(叔父袁保三進士正途出身,又辦團練有軍隊勢力背景,主要殲滅大部撚軍,養父袁寶慶,隨養父把兄弟淮軍大將吳長慶駐紮朝鮮,地位大概在駐韓美軍到麥克阿瑟天皇之間,關係硬,作風也強,生事端?對外國事(日俄滲透)?同僚不合(強硬派?)?。1884年吳長慶沒了,待不住後回國,被李鴻章提拔,直升3品駐朝鮮太上皇,開始發跡)。
聶士誠天津將軍。
趙爾巽(漢軍正藍旗)黑龍江,吉林總督,黑龍江丟了不少,東北還是有不少清廷的勢力,。
張克成了遼寧巡撫。
山東張汝梅(父親是江蘇縣令,死於撚軍,投奔袁甲三(袁世凱祖上)受賞識,鎮壓得力升官,派去山東壓教案,也就是本地和洋人傳教士的矛盾),去接張之洞的湖廣總督,有回報了。
兩江總督劉坤一(湘軍出身)。
閩浙總督許應騤(傳統老派,科舉正途,反對康梁維新派,被後黨看重,政變後閒官變封疆大吏?貪的不少?政敵不少?袁世凱主政後被參回家。後人許光平是訊哥的老婆,)、
四川總督奎俊(親王榮祿堂叔)。
河南巡撫劉樹堂(家裡有人,軍功保薦出身,積累軍功升官?)。
山西巡撫胡聘之(科舉正途,翰林編修出身,但是洋務乾將,北洋吃得開?傳統派係玩的動?)。
升允陝甘總督(滿人)。
李經雲貴總督(李鴻章三子)。
譚鐘麟兩廣總督(左宗棠推薦,感覺是湘,淮勢力)
中央滿漢各半?施行不了中央權威,影響力不行了,懶得查了。
看總督背景,不是瞎猜的,李鴻章的勢力關係網,半個曹操級彆的。沒努力方向,要不然能量釋放,絕對能做事。
局勢變得平衡,安靜,中央儘最後的餘暉,調動有利的自
己人到地方去控製實力,地方實力派開始登場,有的中央派的人根本做不穩位子,被架空,或者和地方上合流。
和地方關係好的開始本地化,關係不好的開始被驅逐。
變法?什麼是變法?就是做新事物,做新事物就要花錢,怎麼弄錢?弄到錢,給自己撈?還是花出去做事?做的什麼事,得什麼未來,何種因果。
上層權威已經沒了,地方大員就是土皇帝,威福自享,有力人士也開始無人能治,秩序開始大變,新式西洋學問大量傳播,自由,民主,立憲?共和?言路開始暢通。
各路人馬宣揚發展,孫中山的共和。有錢,無權的士紳傾向的立憲。
有權的督撫設立軍隊,維護官僚權力。
喊西洋學問但不做事,隻是混亂的有,實乾興業的有。蠻橫官威維持秩序的傳統人物有。老派人物唱新曲的也有。
內陸閉塞的,先派後生子弟出洋學習。
沿海省份隨著全麵開放海關,洋貨隨意進入,代售進出口的買辦。
引進技術辦廠的,新式商人。
抵製洋貨,逐漸增多,破產的傳統小農,手工從業者。
不斷挨打,喪權辱國的清朝,在加深殖民地進程方麵沒有停滯,但死寂麻木的內裡開始發芽變化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