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那倒也未必,偽楚國剛建立時,以妖言迷惑百姓,許給他們‘均貧富、等貴賤’,然而多年過去,未見當年的承諾得以施行,此時,也許就是讓偽楚國的百姓清醒過來的時候了。”
高寵精神一振。
嶽飛向左右問道:“這片田地歸偽楚國哪位將領管轄?”
部下報道:“黃佐。”
嶽飛點頭:“很好,派一隊弓箭手,在箭上寫幾句話,問黃佐‘均貧富’之後,他現在富了嗎?他的部下富了嗎?他治下的百姓富了嗎?而楊幺現在富了嗎?把這些箭都射入黃佐營寨,然後靜觀即可。”
很快,嶽飛的部下們行動起來,大量的箭矢綁上箭書,一個個靈魂發問,射入了黃佐軍的營寨……
那營寨矜持了幾天之後,突然混亂起來,寨門大開,大量的偽齊國下級士兵出逃,黃佐也走出寨來,跪伏於嶽飛麵前,黯然道:“我以前跟錯了人,以後願隨將軍殺敵!”
與此同時,南宋國的各路散兵遊勇,都在朝廷的命令下,向著嶽飛麾下彙集,戶部的錢糧拚命的往他手裡塞,嶽飛從一個小小的將領,瞬間成為了手握重兵的大將……
黃佐投入嶽飛軍後,拚命招降摩尼教信徒,短短數日,就招降兩三千人。
嶽飛一麵繼續招降,一麵乘機攻打外圍營寨。首先命黃佐攻擊周倫水寨,周倫敗走,部卒被殺死和墜入湖中者甚眾,寨柵糧船全被焚燒。接著,嶽飛又讓此前屢被楊幺打敗的任士安出戰誘敵,嶽飛事先設下伏兵,待士安精力垂困時,伏兵乃起,四麵圍擊,大獲全勝。
嶽飛為人寬厚,軍紀嚴明,而反觀楊幺,卻奢華糜爛,腐敗墮落。
不比不知道,一比真是雲泥之彆。
摩尼教眾人越來越發現自己被騙了!說好的均貧富並沒有實現,說好的等貴賤也是空談,跟著楊幺混還不如去跟嶽飛呢。
大量的摩尼教瘋子兵叛逃,加入嶽家軍。
楊欽率全寨一萬餘人(其中戰士三千餘人),乘船數百艘,投降嶽飛,又為嶽飛勸降了全琮、劉詵等部。
至此,偽楚國大勢已去!
嶽飛知湖區地勢艱險莫測,且舟師水戰不及楊幺車船,遂先遣人開堰閘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諸港,散青草於湖麵,以滯車船。繼以楊欽為向導,率軍進圍楊幺寨。楊幺率眾突圍,力戰失利,被俘後處死。
到此,摩尼教的鬨劇,終於落下了帷幕……
——
與此同時!
北宋國的大軍,卻慢吞吞,一點也不急地懟在開封城外。
嶽文軒進行了幾次試探性的攻擊,發現開封城果然如他所想一般,並沒有開城投降,城中有金兀術坐鎮,所以偽齊國的士兵並沒有崩潰,他們還對金國爸爸抱有幻想。
認準了隻要抱住金國爸爸的大腿,就沒有人能打敗他們。
開封城高牆厚,隻要守軍敢守,進攻方就難辦。
嶽文軒讓張用擺開炮陣,轟了開封城半天,打掉了一百餘枚炮彈,但開封城牆卻巍然不動,除了打爛了一片牆磚之外,並無任何收獲,裡麵五米厚的土坯子根本打不爛。
一到晚上,城裡的金兵就組織民夫,緊急搶修。
到了第二天起床時,就會看到昨天用大炮轟爛的城牆,現在又包了幾塊磚,牢不牢實不管,反正包上。
而且那一百餘枚炮彈,都被金兀術的人撿了去,擺在城頭上展示,還有人故意在城頭上架了個爐子,把炮彈放進去融化,當著北宋軍的麵打造箭頭。
看到這一幕,不用嶽文軒說,所有上過軍校的將領都明白了,強攻開封不但不會有戰果,反而是在給守軍送鐵。
如果北宋軍能幾麵合圍,將開封圍死,讓城中缺糧。也許就能達到“攻心”的效果,讓開封投降。但金軍並不是孤立無援,他們的援軍到來時,開封平原上到處拐子馬亂竄,北宋以步兵為主的火器部隊是很難辦的。
“撤吧!”
嶽文軒一聲令下,大軍後撤。
這一次由李橫發動北伐偽齊,北宋軍應合,金軍增援造成的四國大戰,就在這個時候,宣布正式結束了。
後來史學家將這一場戰役定名為“兩宋合圍開封之戰”。
這一場戰役,偽齊國丟掉了青州、兗州、豪州、宿州四個地區。
而南宋丟掉了整個襄陽地區。
偽齊國丟了一片地賺回來一片地,好像不賺不虧。
南宋血虧,金軍血虧。
隻有北宋白賺了四州之地。
——
公元1134年,春。
壽州,正在拚了命的抓生產。
壽州現在實控於北宋的手中,但它的位置非常的微妙,它的東北方向是濠州,也實控於北宋手中,但它的北邊的穎州和西邊的光州,在偽齊手中。南邊的黃州、蘄州、舒州和以及東邊的廬州,則全都在南宋手中。
壽州就像一個凸出國土的尖尖,孤懸在北宋之外,感覺很危險的樣子。
位置確實稀爛,但是壽州裡的老百姓,卻對這個“新來的朝廷”很有信心。
因為北宋自攻下壽春之後,就一直在大搞內政,隨後,北宋軍還派出數股小部隊,分彆去收複了壽州的各個城鎮,每拿回一城一鎮,就會大力搞內政,扶持生產,讓這裡的老百姓感覺到了“新來的朝廷”是真心實意的在搞生產,而不是強盜土匪搶一票就跑。
既然朝廷可靠,那百姓們自然也要拚命,趁著這個好機會,給自己多賺些能安生立命的糧食。
整個壽州,都呈現出一幅熱火朝天的模樣。
農學官們忙得在整個壽州裡到處亂竄,一天到晚都在教人怎麼種田。
老百姓們對這些“多嘴多舌”的農學官頗有點討厭,老子種了一輩子田,要你教?
但是,這些農學官並不像以前的官兒那樣,喜歡拿官威壓人,而是講道理,講產量,用的是溫和的手段,所以他們隻是討人厭,卻不討人恨,倒也勉強能和農民們混在一塊兒。農民們天天聽他們叨叨,倒也慢慢的對他們講的新式種田法有點興趣了……
就在這時候,誰也不知道,一支龐大的,多達數萬人的隊伍,剛剛翻過了壽州城東南邊的大彆山脈,鑽進了壽州的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