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後,中都的科舉考試正式開始。
漢人是最為重視教育的民族。
趙朔在山東、河北實行均田製和府兵製已經七年了,百姓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自然開始注重對子弟的教育。
武的方麵,各大城池內武館林立,教的不是什麼花拳繡腿,而是騎馬射箭廝殺的本事。
廢話,誰不知道府兵可以免稅?
誰不知道,八旗兵的優厚待遇?
勤練武藝,先成為府兵,後成為八旗兵,就是普通百姓最清晰可見的階級躍升路線。
趙朔麾下傷殘或者年老退役的蒙古將士、八旗將士最受歡迎,其次就是原金國的退役老兵,就連南邊宋國的老兵都過來分一杯羹。
村裡雖然武館甚少,但是有府兵。府兵忙時務農,閒時參加軍事訓練。訓練這些府兵的,自然是趙朔麾下的正規八旗軍。這些府兵學了戰陣廝殺的本事,閒暇時也會教村裡的孩童、少年們,順便收取一定的費用貼補家用。
西征將士們回來後,更是掀起了一陣習武的熱潮,連馬匹的價格都驟然陡增兩成、
當然了,這馬匹價格上漲的風潮,很快就平息下去了。
趙朔的撫桓昌三州戰馬的數量已經恢複舊觀,足足有八十餘萬匹馬。趙朔直接將十萬匹馬向山東、河北發賣,這兩個省的馬價應聲而落。隻是邊境還需要加強巡邏,嚴禁有人向金國走私戰馬。
總而言之,河北、山東二地現在習武成風,無論是選為府兵,還是從府兵選為八旗兵都越發嚴格。
這也是趙朔移民甚是容易的原因之一。
沒辦法,太卷了,連當上府兵都那麼難,何況成為八旗兵,去域外建功立業發大財?倒是移民,隻要家中有青壯就行。第一批移民沒選上,這不是還有後來幾批嗎?
到了西方之後,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日常生活,都會比家鄉強上許多。
文的方麵,河北山東的百姓也不會輕忽。
隻要考中就有官做,光宗耀祖,對於家境富裕卻身體素質不強的人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且,趙朔的科舉與以往的科舉不同,不需要皓首窮經地讀什麼四書五經。
第一次科舉時一切從簡,隻是考了策論和數學。
第二次科舉加了曆史。“欲亡其族,先滅其史”,曆史的意義無論形容都不為過。
以後的幾年的科舉考試,也都是考這三項科目。其中,策論的分數占四成,數學和曆史各占三成。
不用皓首窮經地尋章摘句,老師的作用降低了許多,平民子弟更容易脫穎而出。
再加上趙朔的科舉,沒有什麼府試、縣試,隻有一場在中都城內隻要交了報名費就可以參加的科舉考試,平民子弟就更容易脫穎而出了。
這次參加科舉的考試的人數,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兩萬三千人。
“什麼?駙馬要錄用兩千人?”
耶律楚材聽到趙朔給出的數字後,滿臉的不可置信之色,道:“這……這也太多了吧?我們第一場科舉,才錄取了三百多人。雖然您的封國內官缺甚多,但也用不著這麼多人吧?”
趙朔卻微微搖頭,道:“兩千人並不多。其實,至少十年內,我準備以後每次科舉,都錄取大概這個數字。“
“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的官位,給他們坐?”
雖然趙朔新得的地盤,比河北要大上十倍。但是,人口連河北的五倍都到不了。
耶律楚材並不認為,需要這麼多的官員。
趙朔卻道:“不能做官,可以做小吏。這次我準備對麾下的官員,做一下大規模的調整。原本七品縣令,如果願意到新土為官,可以為知府。原本的縣尉,如果願意到新土為官,可以任縣令,或者任府裡的司馬。”
“空出來的官位,逐級進行提拔。最後騰出來的那些小吏的位置,就給那些科舉得中的士人來做。如果這些士人願意去新土為官,那就比中土為官的同年高一個等級。”
“隻要在新土為官吏五年,就可以申請調回中原。不過,我估計願意申請調回來的並不多。新土缺的官吏多了,升遷的速度比中原快得多。調到中原後,可就沒這種好事了。”
“當然了,現在正是用人之際,對這次科舉對於前一百名,我們還是要給予一定的優待的。他們如果願意在新土為官,同第一次科舉一樣,擔任新土的縣令和縣尉,或者府一級的七品以上官員。”
“以後再舉行科舉,這種優待的名額會越來越少。到了最後,我的封國內,沒有什麼官和吏的區彆。考中之後隻能擔任基層小吏,然後再憑本事升遷。”
“說穿了,我為了保證公平,所考的科目跟日常治政關係不大。不經過一定的曆練,如何能掌管一縣、一府或者一州之地?還是從小吏做起,一步步升遷為好。”
耶律楚材眼前一亮,道:“駙馬的意思是,在您的封國,並無官吏之分?小吏做的好了,也能成為官員?而且到了最後,所有的朝廷官員,都從小吏裡麵選?”
“可以這麼說。你以為如何?”
“駙馬英明!”
耶律楚材治政多年,當然知道,科舉選出來的人才,未必就有世家子弟沒有考中的人才強。很簡單的道理,世家子弟從小耳濡目染,知道如何管理下屬,如何處理公文,官府具體是怎樣運作的。
而科舉選出的人智力倒是夠了,但沒有這些實務的曆練就登上高位,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朝廷都不是什麼好事。
但為了保證科舉的公平性,隻能這麼考。
沒想到,趙朔大刀闊斧,直接取消了官吏之分,定下了官吏一體的總原則。
原本無論宋國還是金國,官和吏都是分開的。官員憑借科舉產生,吏員就基本是家傳了,他們在當地的勢力盤根錯節。
不怕縣官,就怕現管,其間不知產生多少情弊,甚至架空朝廷派來的流官。
趙朔麾下的小吏,大多是為蒙古立過功勞的人擔任,時間尚短,還算清廉。但天長日久,未必不會像金宋那樣墮落下去。
現在直接官吏一體,小吏也得從科舉得中的人裡麵選,就既解決了當地吏員盤根錯節的問題,又解決了科舉考中的人實際曆練缺乏的問題。
考中隻是第一步,還得在實務中表現出色,才能高官得坐。
而且,不愁讀書人有多少不滿。
因為科舉得中的總人數增加了至少十倍!
原本通過科舉很難考中的,現在卻能得中了,有個小吏的官做,起碼能養家了不是?
做了小吏後,再兢兢業業,展現才能,慢慢往上爬嘛。比之前考上幾十年,即便考中了也沒多長時間好活,甚至是做一輩子廢物不是強的太多?
如果那些名列前茅的人不滿,其他讀書人噴也能噴死他們!
顯而易見,光憑這一手,趙朔就能得到多數讀書人的支持。
又十日後,這場科舉開始放榜了。
元好問高中頭名,和九十九名新科進士一起,得到了趙朔的接見。
作為新科狀元,他代表眾士子向趙朔獻上了一首詩:“域外山高去天尺,漢家弦聲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清映北極。幽並豪傑喜功名,咄嗟顧盻風雲生。今年肘後印如鬥,過眼已覺天下平。””
這首詩既體現了大蒙古國的豐功偉績,又表明了北地漢人為趙朔效力的決心,而且文采斐然,一時間轟傳天下。
元好問也被任命為呼羅珊行省伊斯法揚縣的縣令。
此縣是呼羅珊第一大縣,既處於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上,又農業發達,算是極為重用了。
趙朔明白,人家元好問不但確實聰明,詩詞寫的好,而且頗有治政之能。
在曆史記載中,元好問治理南陽縣不過三年,結果河南誌書稱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南陽縣誌》記載:“南陽大縣,兵民十餘萬,(元好問)帥府令鎮撫,甚存威惠”。
隻是元好問時運不濟,金國滅亡後,作為金國的官員被蒙古軍編管,沒有做官的機會。
等蒙古對元好問的限製變鬆,元好問已經年紀大了,也就不願意繼續出仕了。
現在,元好問剛剛三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就看他如何在呼羅珊地區發光發熱吧。
眨眼間,又是一年後。
這一年裡,趙朔坐鎮中都,開始處理一些耶律楚材不便處理之事。比如,留在山東河北的軍隊,五六年沒有戰事,又處於中原繁華所在,難免有腐化墮落之事。
趙朔挑出幾十個典型來殺了,然後把這些原駐守在河北山東的正規軍,全部調往蒙古和西夏的邊境。
以後再攻打西夏時,他們就是先鋒。
彆人提著腦袋西征,他們在後方腐化墮落,還有戰利品分,哪有這好事?他們也該見見血了。
當然了,與此同時,趙朔也調動了大量的糧秣物資,乃至於攻城器械,為攻略西夏做準備。
這一年下來,移民進程也進行的很順利。
第一批五萬人的移民到達目的地後,第二批二十萬人的移民開始出發。其中十萬人的目的地依舊是呼羅珊,另外十萬人的目的地則是阿富汗了。
等這二十萬移民到達之後,趙朔才會進行第三批移民。
第三批移民趙朔定的總數量是三十萬,十萬人往阿富汗,五萬人往南亞,還有十萬人往烏克蘭。
科舉選中的進士們,有一千三百五十二人,願意前往西方搏個富貴。
這些進士單獨行進,可比移民的速度快的多,再加上趙朔設立了驛站,大概四個月後就能抵達目的地。
然後,就開始展現他們的才乾,加強對當地人的控製了。
……
呼羅珊行省,伊斯法揚縣,諾佛達勒村。
熊熊大火還在村內燃燒,屍體橫七豎八地地躺倒還未得到收斂,鮮血染紅了大地,數百名年輕的女子哭哭戚戚地被趕到了村外。
那裡,是元好問率領的一千將士。
如今,距離蒙古主力回中原,已經超過兩年了。
最初是趙朔留在封國的色目八旗以雷霆手段剿匪,凡是為匪者,不但自己要被斬首,而且家眷要俱被誅殺、經過一年的整治,商路徹底暢通起來。
不過,隨著真神諸國派遣死士,鼓動真神子民造反,又開始遍地烽火。
到了這時候,光靠正規軍平叛就有些顧此失彼了。
元好問到任之後,首先麵臨的局麵,就是縣境內數十個村子反叛的問題。
按照趙朔給的政策,那就是但有反叛者殺無赦,他們的財富全部剝奪,他們的女人都是戰利品。
隨著元好問和三十多名新科進士在伊斯法揚縣的到任,一支當地人組成的民兵被動員起來。
今天,元好問率領本地民兵五百,以及五百漢人的屯田兵,將諾佛達勒村徹底蕩平。
“戰利品都清點出來了嗎?“元好問開口問道。
縣尉李有民微微躬身,道:“清點出來了。金一百四十七兩,銀一千七百三十五兩,銅錢大約三千三百貫,還有糧食兩千二百四十三石,棉布一千五百六十七匹,牛十五頭……年輕婦人,三百四十七人。”
“很好。“
元好問向麾下的一千將士看來,道:“按規矩,官府得三成。剩下的戰利品,漢軍屯田兵得五成,本地民兵得兩成,現在就分了吧!”
“謝縣尊大人!“
眾將士齊齊拜倒,麵露喜色。
廢話,分錢分女人誰不愛啊!
至於說,漢軍屯田兵得到的,要比本地民兵得的多上兩倍,那些民兵也沒什麼不滿的。
其一,趙朔定下的規矩,就是漢人、蒙古人第一。你要是真的無法接受,可以和諾佛達勒村一樣造反啊!看看到底是自己的脖子硬,還是官府的刀子快。
其二,漢軍屯田兵的戰鬥力真是讓他們服氣。
長達一年的跋涉與協作,讓漢軍屯田兵組織性大為提高。以武藝高強人士,和府兵為骨乾,讓漢軍屯田兵體現了不錯的戰鬥力。
漢軍屯田兵驚人的紀律性,更是讓這些本地民兵震撼。
呼羅珊地區,一直是波斯最好的兵源地。這裡的百姓好勇鬥狠,喜歡用拳頭講道理。
漢軍呢?
平時看起來,性格沒有那麼張揚,遇到事情不喜歡動拳頭,而是請有聲望的人或者官府來評理,看起來似乎軟弱可欺。
但是,組織起來後,就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
上官指向哪裡,他們就殺向哪裡。
不但悍不畏死,而且不是戰鬥時不時殺紅了眼,不管不顧的向前衝。而是越發冷靜,懂得如何更好的保存自己殺死敵人。
如果不可避免的麵臨死亡,他們知道自己應該死在哪裡,為後續的袍澤鋪就勝利的道路。
真神在上!
世上怎麼會有這樣的種族?
他們簡直是為戰爭而生的種族,平日裡老實耕作,戰爭時隨便漠視敵人的生命,甚是漠視自己的生命,隻為更好的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務!
與漢軍接觸久了,這些當地民兵才學會了一個來自漢人的成語:怯於私鬥,勇於公戰!
和這樣強大的友軍一起作戰,儘所得沒有漢軍的一半,他們也沒什麼不滿的。
漢軍對於能分這麼多戰利品,更是滿意。
事實上,他們本來就非常滿意。
到了呼羅珊地區後,每個人真分了一百畝上等的田地,而且不用交稅!當地女多男少,彆說娶親了,就是納幾個小妾都不成問題。論起生活水平來,何止比故鄉翻了兩倍?
就算被征調作戰又怎麼了?
那是在保衛自己的土地,自己新的家園,天經地義!
而且,官府調動他們平亂,還有戰利品的發放。
大筆錢財的入賬,可比土裡刨食容易多了,更彆提還會得到年輕的女奴。
如果留在家鄉,哪有這個機會?無論是加入八旗軍,還是科舉得中,可都不是容易之事!
這次參加駙馬組織的移民,真是平生所做的最為正確的抉擇!
元好問此時,更是豪情萬丈。
完全可以說,他自從出生以來,就沒有這麼暢快過。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哪個好男兒,沒有萬裡封侯的美夢。
這個美夢,如果在金國或者宋國,是萬萬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在駙馬麾下,他剛科舉得中,就為呼羅珊行省第一大縣的縣令,率領民兵剿匪。
以後,步步升遷萬裡封侯,甚至出將入相,都不是不可能!